一、引言
巴基斯坦位于阿拉伯海北部,東接印度,東北接中國新疆,緊靠波斯灣出口,是我國反恐以及維護新疆和西藏地區和平的重要合作夥伴。同時,該國俾路支省的瓜德爾港,扼守多條重要國際航線的要沖,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國全力争取的印度洋出海口。另外,巴基斯坦作為伊斯蘭會議組織的一員,是中國通向伊斯蘭世界的窗口,對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伊斯蘭國家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011年,美國針對東亞—南亞态勢,曾推出“新絲綢之路”的計劃,巴基斯坦也是該計劃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是美國全力拉攏的對象。
中巴傳統友誼由來已久。1951年巴基斯坦與中國建交,國内媒體比喻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比蜜還甜,比鋼還硬”,巴中還是“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①。中國在巴基斯坦媒體中的形象到底如何?巴基斯坦人如何具體看待中國人和中國的發展?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以2015年9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巴基斯坦《黎明報》(Dawn)涉華報道為研究樣本,對其新聞報道内容、來源、議題等進行文本分析。
巴基斯坦《黎明報》,作為巴基斯坦三大英文報刊②之一,是巴基斯坦第二大英文報紙。雖然2015年巴基斯坦官方語言改為烏爾都語,但是英語依然是巴基斯坦最廣泛應用的語言,且使用英語的多為受教育程度高的的階層,因而保證了《黎明報》的受衆質量。《黎明報》于1941年10月26日在新德裡由穆罕默德·阿裡·真納創辦。印巴分治後,于1947年8月在卡拉奇創刊。該報是黎明集團的旗艦産品,由巴基斯坦先驅出版社發行,曾在全印穆斯林聯盟領導的巴基斯坦獨立運動中起過喉舌作用。目标定位于本國精英和決策者,集中報道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研究其相關報道内容對于我們了解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樣本價值。
二、文獻綜述
目前學界關于國外媒體對中國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美和西歐等國,對非洲、南美、中東和中亞等地區的研究較少。我國學者對于巴基斯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經濟、政治、宗教、恐怖主義、中巴關系、文學和中巴民間交流等方面,除了汪前軍(2012)《論巴基斯坦報刊業的曆史演進及其特征》從新聞發展史的角度研究巴基斯坦媒體,穆罕默德·阿斯拉姆·拉奧(MuhannadAslamRao)《巴基斯坦出版業簡況》介紹了巴基斯坦出版業現狀。金強、程誠(2015)《獨具特色的巴基斯坦商業報刊業》以巴基斯坦傳媒業中較為有特色的商業報刊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發展的優劣勢和影響因素,以及謝許潭、張明明(2015)《美巴主流英文報紙對兩國反恐合作解讀的對比分析》外,很少有關于巴基斯坦本國媒體的研究。
不僅學術研究對巴基斯坦媒體缺少關注,國内媒體同樣不重視巴基斯坦。以《環球時報》為例,1994年-2012年這18年的報道中,“巴基斯坦”一詞僅僅出現了4532次,而美國是65721條,日本25513條,歐洲18691條,印度12841條,韓國13338條③。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分析
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将巴基斯坦《黎明報》網絡版作為研究對象,選取《黎明報》網絡版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共251篇關于中國的報道進行研究。
以上數據表明,該報涉華報道數量波動較小,平均每天都有一到兩篇涉華報道。随着中國情況的不斷變化,報道量相應增減。例如,由于當時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黎明報》在10月增加了不少相關報道。
1.發稿地點
根據統計,樣本中所有的涉華報道發稿地點主要集中于中國北京和巴基斯坦國内。《黎明報》的大量報道說明,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情況非常關心。由于武漢當時舉辦網球公開賽,也有部分來自武漢的報道,說明《黎明報》對中國的關注面較廣。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報道,集中于華盛頓、新德裡和東京,可見巴基斯坦對于中美關系、中印關系以及中日關系時刻保持着密切關注。
2.稿件來源
從稿件來源可以看出,有65%的稿件來自西方主流通訊社,其中大部分稿件來自路透社和法新社,僅有35%的稿件來自巴基斯坦本國。可見《黎明報》傾向于優先選擇歐美媒體的報道。
筆者發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很多報道援引自中國媒體,但《黎明報》甯可引用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文章,也不願直接引用中國媒體的報道。例如,2015年12月9日,《中國譴責達賴喇嘛對伊斯蘭國的“同情”》就是來自路透社的文章,而後者引用中國《環球時報》的報道。
諸如此類的報道還有很多。這說明《黎明報》對中國國内媒體和通訊社缺乏信任,更願意相信歐美媒體。圖1清楚地表明了巴基斯坦獲取中國形象的渠道。實線表示直接獲取,虛線表示間接獲取。巴基斯坦沒有選擇從中國直接獲取真實信息,而是舍近求遠。
3.議題分布本
研究就巴基斯坦《黎明報》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體育等議題進行分析。具體分布如下表:
巴基斯坦《黎明報》對華政治報道占較大比重,其次是經濟報道和軍事報道,體育報道所占比例較小。
(1)政治議題呈現出的中國形象
政治議題主要圍繞中巴兩國友好關系、反恐合作、核反應堆合作、中國與其他主要國家的外交關系,以及中國内政問題(台灣、香港、人權)。
在報道中巴友好關系、反恐合作和核反應堆合作等對于巴基斯坦有明顯利益的議題時,《黎明報》多采用自己采寫的文章,都是積極正面的報道。主要内容集中于中巴兩國政府領導的會晤、兩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合作,重點在于誇耀中國的強大、強調兩國兄弟關系。
然而,在報道關于中國與其他主要國家的關系,以及中國内政問題時,《黎明報》往往引用歐美媒體的報道,而且對于中國的報道不夠正面。
可見作為“兄弟”的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形象并非國内媒體想象中那麼完美。不過,總體來看,巴基斯坦對于中國還是持強烈支持的态度,在面對歐美、日本、印度等國時,巴基斯坦都堅定地站在中國這一邊。
(2)經濟議題呈現出的中國形象
經濟議題主要圍繞中國經濟現狀、中巴經濟合作。因此,大部分報道都是正面的,表達了對中國的感謝。例如,2015年9月18日,《中國的經濟動蕩》一文指出,中國的經濟動蕩是由于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并認為“中國經濟崩潰的報道被嚴重誇大了”,且“對巴基斯坦的影響将取決于中國經濟放緩的幅度和持續時間”。2015年12月10日,《沙赫巴茲:中國無條件重視中巴經濟走廊》一文,旁遮省省長沙赫巴茲·謝裡夫稱“中國無條件重視中巴經濟走廊,反映了中巴關系的深度”。
總體來說,巴基斯坦雖然看到中國經濟下滑的态勢,但是依然對中國抱有信心,認識到中巴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因此在《黎明報》自己采寫的《印度夢想超越中國》一文中寫道,印度相對孤立于世界經濟,因為沒什麼值得從印度買的,這是印度想要取代中國成為制造業中心的弱點,而且那些關于印度比中國經濟增速快的數據可疑。
(3)社會議題呈現出的中國形象
社會議題主要圍繞中國發生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問題,不再像幾年前大肆報道中國在巴基斯坦受災時伸出的援手。在選取樣本期間,《黎明報》重點關注中國的霧霾和開放“二胎”政策。關于霧霾,多篇報道呈現出中國霧霾嚴重的情況,并認為霧霾是過度依賴煤炭造成的。而開放“二胎”是中國人期盼已久的,用以緩解中國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這些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現狀。但是問題在于這些報道雖然發稿地點都在中國,但全部引自法新社和路透社。
這也說明,《黎明報》對中國媒體持不信任态度。縱觀全部樣本,“國有媒體”(statemedia)這個詞不斷被重申,巴基斯坦認為中國的媒體都是被國家控制的,認為中國媒體缺乏可信度,因此巴基斯坦更願意相信歐美媒體的報道。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國尚缺乏在世界上具有很高公信力的媒體。
(4)軍事議題呈現出的中國形象
對于中巴友好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巴基斯坦《黎明報》的相關報道主要圍繞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中巴的各種聯合軍演、反恐合作。總體來看,《黎明報》呈現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相當強勢,同時也反映出巴基斯坦對中國具有較高的軍事信任,“巴基斯坦和中國有着非常密切的防務關系并保持定期高層軍事演習,以便聯合作戰時能夠更好地協調”。
(5)四大議題的交叉點
《黎明報》報道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軍事議題有一個交叉點——中國的經濟扶持。政治上,從政府層面獲取中國的支持;經濟上,從企業層面獲取中國投資;社會方面,從中國民間獲取援助;軍事上,從中國軍方獲取技術和武器,分享情報,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總體來看,巴基斯坦從中國獲得很多好處,也表達了對中國的感激之情,但是這種感激是基于中國大量的付出,是由一種利益關系維系的,一旦中國的天平有所傾斜,巴基斯坦立刻就能感覺到。
四、研究結論
1.巴基斯坦對中國感情複雜
巴基斯坦社會對所謂的“比海深,比山高,比蜜甜”的兄弟般的中巴關系,也存有一些迷惑和疑慮。一方面,巴基斯坦感激中國的援助,認可中國。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又不信任中國媒體,也不太了解中國的文化,對中國并非百分之百的肯定,這一點在巴基斯坦社會的各個階層中有顯現。在互聯網時代,巴基斯坦人民已經不像當年那樣看待中國,翻看巴基斯坦新聞網站的評論,會發現很多巴基斯坦民衆在某些方面對中國的不滿。尤其是中國媒體在巴基斯坦缺乏公信力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人民對于中國的認識長期受到歐美媒體的影響,形成一個鏡像的而非真實的中國形象。
《黎明報》的大量報道,反映了巴基斯坦精英階層對中國信息需求量巨大。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特殊關系,決定了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格外關注。正因為這樣,巴基斯坦《黎明報》會不由自主地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報道。這就是巴基斯坦對待中國感情複雜的原因。
2.中國媒體需要主動出擊,争奪輿論主動權
目前,中國傳媒在世界傳媒業的位置處于中遊,在近80個世界級的傳媒集團中,中國僅有3個,信息提供匮乏且被動,從而讓歐美媒體有了可乘之機。既然歐美媒體搶占了先機,成為傳播中國形象的主要平台,那麼中國更應該加強與歐美媒體的溝通、聯系,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傳播中國形象。
中國應該利用與巴基斯坦的天然友好關系,從多方面加強與巴基斯坦的交流,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交流。從國家層面,國有媒體應主動和巴基斯坦媒體合作,從而加強公信力,獲得主動權。例如,2016年8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巴基斯坦獨立新聞社在伊斯蘭堡正式簽署新聞互換協議。從民間層面,要加強民間交流。巴基斯坦對中國人民具有天然好感,尤其是在每次遭受災難時,都會得到中國人民的友好幫助。自媒體爆發的時代,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傳統媒體和官方,應該充分發揮民間乃至個人力量,傳播國家個性化的鮮活形象。
3.充分利用巴基斯坦具備的伊斯蘭窗口作用
巴基斯坦作為伊斯蘭會議組織的一員,是中國通向伊斯蘭世界的窗口。作為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巴基斯坦能夠幫助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及其他的伊斯蘭國家建立聯系。在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後,巴基斯坦政府努力向其他的伊斯蘭國家解釋中國在動亂中的立場。巴基斯坦位于中國和西方的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那麼,巴基斯坦的窗口功能如果得以正确利用,将使“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的實施與推進事半功倍。因此,樹立中國在巴基斯坦的良好形象,讓巴基斯坦正确認識中國,勢在必行。把我們要傳播什麼和巴基斯坦受衆需要了解什麼有機結合,才能樹立我國的良好形象。
「注釋」
①杜尚澤、楊迅:《習近平同巴基斯坦總理謝裡夫舉行會談——雙方決定把中巴關系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人民日報》2015年4月21日。
②巴基斯坦三大英文報刊:《國際新聞報》(TheNewsInternational)、《黎明報》(Dawn)、《國民報》(Nation)。
③何美蘭:《21世紀的中巴關系:不同的視角》,《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