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創意短視頻:中國政經要聞國際傳播的新嘗試

創意短視頻:中國政經要聞國際傳播的新嘗試

時間:2024-11-06 09:26:26

周舟新華社對外部記者

今年3月,新華社以外籍記者海倫·本特利看兩會的方式,制作了系列創意短視頻,在議題設置和表達方式兩方面進行了有益實踐。視頻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經濟、反腐等海外關切的重大主題,中英文版在新華社新媒體和海外社交媒體全平台播發後,達到百萬級點擊量,反響正面熱烈。筆者試以“海外傳播”“創意”“短視頻”三個關鍵詞為線索,分享中國政經要聞國際傳播的幾點經驗。

一、找準痛點

報道中國大政方針是國家媒體不容回避的“正劇”,這類重大議題的國際傳播,相比主題輕松、畫面鮮活的人文故事,更易落入“語焉不詳”和“大而化之”的窠臼,在讀者注意力短暫的社交媒體上尤其如此。

對外報道一向講究“小切口,大主題”,可在三分鐘左右的短視頻中,講一個相對完整的“小故事”都略顯拖沓。實踐經驗表明,要尋找一個切中要害的“簡切口”,“斷其一指,不計其餘”。《駕馭中國經濟》隻抓取了兩個要點:一是增長與就業。就業是特朗普競選主打的經濟目标,相比赤字、外貿、工業增加值等專業指數更容易被普通受衆理解,恰好也是美國受衆最關心的經濟議題。二是轉型與穩定,這兩個概念聽起來比較宏觀,傳統的處理辦法是選擇一家微觀企業,以小見大。即便如此,由于時間限制,細緻地展開故事也很困難,難免會“事小帽子大”,這也成為該稿件在形式表達上的難點。策劃《反腐這盤大棋》時,同樣經曆了痛苦取舍的過程,最後選擇了“守法還要守規矩”“貪腐必受懲處”“反腐沒有終點”三個言簡意赅的切入點。

不少政治經濟概念,大家模模糊糊地知道,較真起來卻又說不明白。對外傳播就是一個較真的過程,報道必須要嘗試着像庖丁解牛般,切中肯綮,兩三刀就把“脊梁骨”剖出來,即從離散的信息中,尋找聯系,提煉要點。

二、融合表裡

第二道工序是選擇最适宜的表達方式。在實際工作中,主題和形式的确立往往不分先後,一個好的表達方式有助于對主題删繁就簡,同時也要警惕“為技術而技術”“以形式定内容”的做法,“内容為王”并沒有、也不會過時。

實際上,近一年來,Flash、脫口秀、編曲、H5、VR/AR、航拍等各樣新媒體産品層出不窮,受衆已表現出“審美疲勞”,僅靠“花哨”的形式就獲得病毒傳播的難度與日俱增。有人說,文案策劃是鍋裡的菜,表達形式是桌上的盤,菜做好了就去裝各種盤。筆者認為,如此形容“新聞廚房”并不貼切。更準确的比喻是“食材”與“烹法”,兩者相互限制,相互促進。

以上述兩個短視頻為例。《駕馭中國經濟》設計外籍記者坐在汽車副駕上,在行駛過程中用“脫口秀”的形式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表面的形式受到美國綜藝節目《晚間秀》外景時段類似場景啟發,米歇爾·奧巴馬出境當期創造了數千萬的YouTube觀看量。作品自身的創新之處在于,開車的場景與要表達的内容是同一的。創意抓住中國經濟處于“換擋期”這一判斷,将比喻視覺化,看看真實生活的“降速-換擋-再提速”是如何發生的,把主題和形式融合起來,互為表裡。一旦确立了形式,新的表裡聯系又生發出來——汽車馬力與經濟增量、緊急刹車與經濟危機、安全防護與穩中求進、節能環保和綠色理念、搭載乘客與扶貧攻堅、道路共享與“一帶一路”。盡管最終版本對各意象進行了取舍,但是保證了稿件既立體多姿,又風趣暢達。

《反腐這盤大棋》的思路也是如此。我們總聽人說,中共在“下一盤大棋”。把一盤棋當真還原出來,拓展了這種想象。其實許多好萊塢科幻片就是把生活中的某個尋常比喻“實景化”。本作品選用了國際象棋,其一,考慮到國外受衆的認知度;其二,國際象棋的棋子形象立體,視覺沖擊力強,最初的想法參考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巫師棋的橋段。

接下來的工作是依内容打磨形式。在習近平談反腐材料、中共紀律法規和曆次全會講話的基礎上,我們選擇“兵”“象”(主教)“馬”(騎士)三個棋子作為主線。“兵”在棋局一線,級别不高卻布局謀勢,用來比喻“打擊貪腐”、自身也“拒腐防變”的一線紀檢監察人員;“象”立于支角,輕易不會走動,象征着黨的規矩;“馬”靈活突進,走法出其不意,恰好象征了巡視組。終局時,一“馬”一“象”将軍擒王,擊敗黑方,視覺和情感沖擊力強。一場棋盤風雲,配合外籍記者的講解和AR動畫,在3月12日最高檢公布2016年涉嫌職務犯罪受調查人數時播發,巧妙傳播了新聞事件背後中共“立規矩,破貪腐”的決心。

作品中的行棋選擇了1851年阿道夫·安德森戰勝萊昂内爾·吉塞瑞茨基的“不朽名局”,盡管作品并不對每一步走法加以比附,以免被“對号入座”式地過度解讀,但每個鏡頭都經得住專業人士的“挑剔”。

短視頻的複雜之處在于,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社交媒體上個體的話語權強大,可能從各種意想不到的角度評判作品,要避免傳播出現“歪樓”,每一個細節都要有所設計。

習近平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李克強說經濟增長像“武僧翻跟頭”,王岐山用“波浪運動最省力”形容中美關系發展,王毅把美朝對抗比作“迎頭相撞的列車”……這些話語本身就在設喻言理、表裡一體,都是可供短視頻創作的“食材+烹法”。VR、動畫反倒是更外在的技術“盤子”。反之,若不加消化地對“供給側改革”“四個意識”等抽象概念“硬說硬譯”,用再花哨的“盤子”也可能“入口不入心”。

三、制造風格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主張“為情而造文”,而非“為文而造情”,其中情意為實,文采為形,從而闡明了主題與風格的關系。短視頻中的“文采”是多媒體化的“辭藻”——畫面、構圖、色彩、音樂、音效、動畫、字幕,就像烹饪中的“色、香、味”,全面考慮,才能營造出統一的風格。

首先是“色”,即畫面。《駕馭中國經濟》車内部分是佳能16-35mm廣角鏡頭拍攝的,鏡頭可以将車窗兩側外的運動物體收入畫面中。運動物體可以分散受衆的部分注意力。畫面有動感,即便主題非受衆興趣所在,也會延長其好奇心持續時間。從心理學角度看,受衆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有所期待時,更易于等待。相反,坐在演播室的固定機位前,就不會促發懸念期待。

簡單說,别讓受衆第一眼就把你的表達方法看穿了。社交媒體往往是一個展示自我優越感的圈子,隻有讓受衆獲得智性上的愉悅,才能促成轉發和互動。

其次是“香”,即音樂。筆者有三點經驗。第一,配樂不是“後配”的。把片子剪輯好了再去尋找音樂是難以奏效的。畫面的運動邏輯和音樂節奏是不可分割的,畫面變化如果和節奏合拍,受衆可以獲得很大的心理滿足,也最容易接受你正在表達的觀點。第二,别忽視音效。汽車加油有“轟鳴”,“馬”運動有“嘶鳴”,音效的恰當使用有助于制造強烈的“代入感”。我們有時會評價說某某是個“大片”,某某有點“山寨”,差别就在于是否創造了“代入感”。

最後是“味”,這主要體現為對總體節奏的把控調度。攝影和視頻都是畫面,但攝影作品是永恒的空間藝術;視頻則是瞬息的時間藝術。短視頻的邏輯要簡單直白,“草蛇灰線”“春秋筆法”畢竟太過高冷,視頻受衆捕捉不到也沒有時間去捕捉隽永而悠長的意韻。因此在短視頻整體架構安排上要層次分明。

關于強化作品層次結構的辦法,筆者總結了兩點。一是模塊化操作,把作品分給三五個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慢不慢”“金融風險大不大”“經濟轉型難不難”;“中紀委是什麼”“中共有哪些政治規矩”“巡視組巡什麼”等等,讓受衆每隔幾十秒有重新集中注意力的機會。二是以字幕和動畫加以輔助,前提是删繁就簡。文字越扼要越好,元素越簡單越好;除非另有考慮,特效和色彩要保持統一,切莫喧賓奪主,讓人“跳戲”。

短視頻是一個比較時髦的事物,從介質上看,主要指适合于移動設備收看的視頻,但在題材、風格方面并無一定之法,甚至時長時短也更多隻具備統計學意義。

筆者認為,就采集端而言,着力點是挖掘創意。在中國政經要聞和海外傳播兩個維度的約束下,更增添了創意表達的難度。社交媒體短視頻的蓬勃發展為中國新聞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但改變“西強我弱”的格局尚任重道遠,這就要求我們對外報道工作者将内容和形式創新常态化、深入化,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制作更多的優秀作品。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