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時政微視頻的國際傳播創新

時政微視頻的國際傳播創新

時間:2024-11-06 09:25:56

曾祥敏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海洋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2016級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研究生

一、微視頻成為時政報道創新的增長點

近幾年,随着媒介消費環境向更加碎片化、個人化的方向發展,主流媒體也在尋求着時政報道傳播與分享的新變化。而随着社交媒體的勃興,微視頻成為社交媒體信息消費的主要載體。根據一下科技發布的《2016年短視頻内容生态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底,秒拍視頻日均播放量由年初的3.4億增長至20.4億,漲幅超過六倍,單月視頻播放量超過十萬次的用戶達到4.5萬人,漲幅超過3倍。借助這樣的契機,時政報道以微視頻形态,在傳播姿态、報道形态、話語形态、表達方式上進行了創新探索。

1.節目導視凸顯亮點。自2012年起,央視《新聞聯播》領導人活動報道的首發慣例被打破,現在總書記活動的首發平台是央視客戶端,再轉以微信微博平台進行更加短平快的微視頻報道,提前“透露”《新聞聯播》亮點,帶動用戶收視期待。

2.特别策劃創新表達。2013年複興路上工作室《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時政微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其生動形象的話語表述、“硬時政”的創新表達都被看作是中國媒體時政報道話語轉型和海外傳播的重要節點。

3.系列塑造品牌。2014年央視于北京APEC會議期間首推“V觀”系列,力求以緊跟時政活動時效性的微視頻進行追蹤式報道。此後,央視又推出了“V觀兩會”“V觀大閱兵”“V觀習近平出訪”“V觀G20”等系列視頻;2016年新華社推出“國家相冊”系列微視頻,由《紅色氣質》到《國家相冊》,新華社利用獨有的圖片資源優勢打造主流媒體的時政話語新表達。

4.重大活動輿論造勢。時政微視頻已經成為了重大時政活動的标配産品,在社交媒體上迅速鋪開,成為輿論影響的利器。近三年的兩會報道中,時政微視頻的數量呈幾何式增長,僅2017年“兩會”期間,央視網、人民網、新華網、央廣網、光明網五家主流媒體的時政微視頻就多達315條。各家媒體的集體發力讓時政微視頻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大放異彩,推動時政報道走向新的發展道路。

二、時政微視頻類型分析

1.精華摘要。作為時政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精華摘要”類微視頻占據時政報道的大部分内容,主要為主流媒體制作播出新聞的短小片段截取,這類視頻往往突出直播内容的重點,抓住關鍵畫面和同期聲進行時政信息的有效傳達,例如央視“V觀”系列。

2.第一現場。“第一現場”類微視頻主要為會議或報道現場的媒體用手機等移動設備拍攝的微視頻,這類視頻時長相比“精華摘要”類更加精簡,并更符合新媒體生态。主要是突發現場或關鍵瞬間的及時捕捉,由于這類“用戶生産”的微視頻對新聞現場的反應速度更快,在微博等新媒體平台傳播的效果也更好。

3.輕剪輯。“輕剪輯”類的微視頻在形式上與視頻平台“現場視頻+圖片+文字+音樂”的視頻形式相類似,提倡“輕剪輯+深閱讀”的視頻理念,往往能通過幾張時政圖片配以簡單的文字吸引受衆,并在有限的時長内盡量提升信息的豐富性,例如《人民日報》2017年“兩會”推出的微視頻《4年回答60問,感受大國總理範兒》。

4.特别策劃。特别策劃類的微視頻由于其特殊的時政色彩并沒有在數量上體現出優勢,但新穎的題材也給這類微視頻帶來了較大的話題性和傳播力。央視推出的紀念建黨95周年公益廣告《我是中國共産黨,始終和你在一起》就在網上引起相當熱烈的反響,至今各大平台的播放量已經超過百萬次。含蓄、深情的表達方式以及具體化、人格化的形象成為特别策劃類微視頻的一大特色。

5.紀錄片。紀錄片類的時政微視頻在2017年“兩會”期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時政微視頻漸漸走向了故事化、人格化的道路,不僅在叙事方式上凝結了紀錄片的長處,也在情節和采訪設置上加快了故事的起承轉合,将“微紀錄片”與快速閱讀時代的媒體屬性相結合,例如,“兩會”期間觀視頻工作室推出的《我的生活,我的中國》系列,新華網推出的《國家相冊》系列,央視網推出的《初心》系列。這類微紀錄片式的時政視頻透過人物故事講述中國政治,用講述式的話語體系構建國家政治與國民個體的命運關聯,體現出中國媒體對于時政報道轉型的認知取向。

6.動畫。動畫類微視頻是時政報道為轉型做出的較早嘗試之一,運用flash等技術方式,将圖片、GIF動圖、剪貼畫、數據圖表等進行整合,以不同風格呈現時政報道,其特點就是生動、直觀,有吸引力。配合可視化的理念,動畫視頻能夠兼具信息圖表與大數據的優勢,同時又能适應當下媒體資源視頻化的需求。2013年複興路上工作室推出的《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中國經濟真功夫》等系列視頻引領了時政報道的轉型。近幾年,動畫視頻的長度逐漸縮短,動畫形式也更加多元。2017年“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推出的《當民法總則遇上哪吒》以及CGTN推出的《三分鐘讓你看懂中國反腐》等微視頻都獲得了較高點擊量。

7.音樂。音樂類時政微視頻因複興路上工作室的《十三五之歌》一舉走紅,這類視頻通過配合當下的時政熱點,用流行的曲風進行歌曲創作或改編,主打趣味性來吸引受衆,例如2017年的“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推出的“兩會”版《成都》。

綜上所述,時政微視頻發展至今已經能夠具備一般微視頻的基本特點,并且逐漸在向類型化、體系化方向發展,成為我國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标配和品牌。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國時政報道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促進着更加有效、有質量的時政微視頻産品的打造與推廣。

三、時政微視頻國際傳播的策略分析

1.時政題材多樣化,利用微視頻自身特點。作為我國新媒體公共外交的組成部分,微視頻貼合了目前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傳播特性,通過不同平台跨越國界,被迅速轉發與分享。這種“大屏變小屏”的視頻形式越來越顯現出其優勢,用戶需求也進一步得到了滿足和拓展。時政微視頻自帶微視頻自身的多重屬性,在題材上進行分化,借用新媒體快速閱讀的特點,不斷優化其内容和形式。複興路上工作室2013年的系列視頻讓業界看到時政報道的新樣态,在傳統電視和報紙報道效果不佳的背景下,時政微視頻成為了時政報道的有力武器,這不僅提升了國内“十三五規劃”“總書記出訪”等重大事件的影響力,同時也讓我國時政報道能夠進入到國際傳播領域。複興路上工作室的微視頻利用歌曲、采訪、漫畫等多種形式,将日常的“硬新聞”轉化為“軟新聞”,将國家的大政方針與新奇視頻元素相結合,打造出“畫風獨特”的微視頻。目前,複興路上工作室制作的《十三五之歌》仍是YouTube平台上我國點擊量最高的時政微視頻之一。

在2017年的兩會報道中,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繼續憑借其全媒體平台運行模式的優勢,打造了多條“兩會”的“爆款”微視頻。Rap說兩會,哪吒看民法,老外聊反腐……形态多樣的時政微視頻以輕松、風趣的語态和有力度的話題對“兩會”進行了追蹤性報道。各家媒體多元地創造“畫風”獨特、引人眼球的可視化産品,結合當下流行的可視化元素,利用視聽語言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和開發,讓今年的“兩會”微視頻話題性十足。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日報》于兩會期間推出的系列微視頻《艾瑞克跑“兩會”》通過外國記者的話語,為國外用戶講述“部長通道”“提案與議案”等看似熟悉卻不太了解的“兩會”熱詞概念。産品結合“兩會”發展的曆史以及今年的會議要聞與熱點進行簡單明快的呈現,深入挖掘“過時信息”,利用沉睡的媒體資訊對“兩會”進行有框架、有曆史感的梳理和科普,在促進時政信息有效傳播的同時,也吸引了由于對中國帶有刻闆印象而流失的外國用戶。利用接近性效應,每一集艾瑞克的出現讓視頻有了系列感和親近感,中英結合的話語為外國觀衆提供清晰友好的觀看體驗,一定程度地彌補了因為政治、文化差異帶來的傳播效果的差異。

2.敏感問題公開化,把握選題資源優勢。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國外用戶,對我國的時政報道感興趣,從而讓國際用戶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模式,這成為對外傳播重要的指導思路。因此,拓展我國時政報道的海外影響力,利用我國媒體自身資源優勢,進行報道題材與形态的改變是各家媒體必做的功課。複興路上工作室以新奇有趣的視頻形式突破了海外傳播的困境,觀視頻工作室推出的《我的生活,我的中國》系列微視頻則從内容上進行了調整和創新,不回避中國敏感的社會問題,采訪被真實地記錄在微視頻中,這成為2017年“兩會”期間時政微視頻海外傳播的一大亮點。

《我的生活,我的中國》利用中國媒體行業的精英群像采訪,呈現出更加真實的中國社會狀态。十集的微視頻系列,分别利用個人故事和群體采訪将中國的發展狀态、環境問題、共産黨員、中國媒體、中國人等我們平時在媒體報道中很少談論的敏感話題真實地呈現出來,并充分展示與讨論。這些視頻在國際社交媒體平台上進行傳播與推廣,中國個體命運的變化更能在情理上得到他人的理解。時政微視頻不回避敏感問題,将國家命運訴諸于個體命運,宏大叙事投射于個體叙事,讓每一集的微視頻切入點變小,以小見大,呈現出更顯著的國家變化和發展。觀視頻工作室充分利用中國國内的選題資源,不再局限于時政題材本身,轉以深度挖掘媒體精英身上的故事和情懷,将人物真實的感受作為傳播的紐帶。

同時,在當下的傳媒環境中,主流媒體能夠更加善于利用中國國内重大時政活動,從以往與外國媒體“搶新聞”的報道戰略轉向利用國内的選題優勢打造傳媒影響力,深入挖掘重大時政活動,提升時政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推動我國時政報道的國際傳播在主動性、優先權和時效性上進步和創新。另外,選題資源的優勢有助于消解不同國家間交流的刻闆印象,深入情理的記錄與講述更容易找到對外傳播的突破口。話語對抗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有利于時政主題報道深入人心。

3.時政主題表達個性化,積極轉變話語方式。時政報道的話語方式一直是我國媒體面臨的難點和重點,在“走轉改”思路的指導下,我國時政新聞逐漸從官媒政論、口号式的政治傳達轉變為以民衆為主體、以民情為重點的貼近報道,力求電視屏幕也能帶有人文關懷。在對外傳播方面,時政微視頻制作者更不斷嘗試個性化報道方式,并借鑒國際同行的報道原則,同時結合适用于社交媒體傳播特點的話語表達。

一是“洗腦”歌曲打通傳播道路。所謂“洗腦”,是指為适應互聯網語态和傳播邏輯,借助互聯網亞文化傳播方式,加重信息傳播的密度和頻度。随着互聯網亞文化的發展,《江南style》《PPAP(PenPineappleApplePen)》等火爆視頻為“洗腦”神曲打上了傳播力強、影響範圍廣的标簽,主流媒體也因此開始嘗試創造性地利用“洗腦”元素。從複興路上工作室推出的《十三五之歌》到2017年新華社推出的《Let’sgoBeltandRoad》,主流媒體将音樂形式融入時政報道當中,力求以新奇有趣的歌曲“唱”出特點鮮明的時政主題。由“播”到“唱”,放寬了原本嚴肅的媒體形象;Rap、京劇等元素的結合也凸顯了中國媒體的自信和幽默感。

二是網絡新興語言助力病毒傳播。新華網2017年“兩會”期間推出的《習近平關心的六件事》系列微視頻,利用當下互聯網新興的視頻語言和視頻樣态,将垃圾回收等熱門時政話題網絡化、娛樂化,一改官方話語的生硬表達。融合網絡“二次元”的“鬼畜”文化,将圖像與聲音不斷進行重複、放大、插接,給人以新奇的打斷感和卡頓感,讓受衆難以忘記視頻中的鮮明配色和突出文字,打造接地氣、具有個性,并且迎合年輕人的時政微視頻。

三是宏大命題場景化處理。2016年央視網利用新媒體平台推出了建黨95周年微視頻《我是誰》,中國共産黨為自己“打廣告”,在一分三十秒的時間内展示了衆多普通共産黨員的平常但不平凡的工作,以“我”這第一視角對學生、工人、警察的辛勤勞動場景進行叙述,宏大的命題場景化處理讓“我是中國共産黨,永遠和你在一起”的政治表達顯得更加平緩和自然。由此可見,打造類型化的微視頻,改變人稱、語體等話語組成部分,追求宏大時政主題的軟性表達,已經成為我國時政報道的轉型方向與目标。

4.時政報道社交化,融媒傳播凸顯矩陣優勢。基于用戶為中心的理念,社交化的時政報道已經成為各大媒體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自2013年起,央視開始嘗試融媒體的報道方式,并于2016年元旦之際正式推出“三微一端”全媒體矩陣的融媒體報道模式,将“微視頻”加入原來的“微信、微博、客戶端”陣營,以更加适合社交媒體的方式進行時政新聞報道。與此同時,主流媒體的海外賬号也會進行跟進式更新,利用國外Facebook,YouTube等平台進行進一步的報道和推廣。

2017年“兩會”報道中,《中國日報》借助社交媒體平台将《英國小哥看“兩會”》推廣為現象級的時政微視頻,反映出當下我國主流媒體将時政與社交相結合的報道策略。在充分考量用戶的收視習慣、流量限制等因素後,社交平台上的時政專題視頻不再是40多分鐘的電視專題片形态,而是分成碎片化的三分鐘甚至更短的微視頻。微視頻借助微博等平台的視頻自動播放功能,滲透到用戶的碎片化時間裡,大大節約了用戶的時間成本,“30秒講故事”也讓主流媒體逐漸提升了視頻制作的質量和水平。央視新聞和新華網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通過各自的“三微一端”策劃推出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時政微視頻,内容涵蓋新聞直播、視頻專題、系列紀錄片等多種視頻形态,深度利用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社交平台對用戶進行時政新聞的播報,加強報道的時效性和互動性。評論等互動内容不僅深化時政報道的影響力,也促進用戶參與時政表達。同時,時政微視頻的社交屬性對時政報道進行空間拓展,不僅融通兩個輿論場,打造主流媒體與國内用戶的良好溝通環境,也積極拓展海外用戶參與讨論和分享。

5.時政報道規模化,提升融媒體輿論引導力。随着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時政微視頻也越發重視中國的政治傳播與立場表達。就視頻推送時機來看,從2013年《十三五之歌》到2017年《我的生活,我的中國》,幾乎每年的重大時政活動期間我們都能看到傳播力極強的爆款時政微視頻;就視頻叙述主體來看,時政微視頻逐漸轉向以國外用戶為叙述對象,對中國重大時政活動進行解惑式報道;就視頻話語方式來看,嚴肅議題生活化、重大時政故事化成為時政微視頻主要語态。時機、主體、語态三者的良好融合有助于世界真實地了解中國,從國内與國際兩方面促進我國的政治傳播。

由于我國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尚未形成一定規模,海外傳播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利用重大時政活動擴大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成為時政報道的重要路徑。2017年全國“兩會”時政微視頻在創新表達方式和題材選擇的同時,也着力在輿論引導上進行新的探索。央視網整合資源優勢,利用時政微視頻進行“兩會”直播,将傳統電視直播畫面片段與移動端UGC直播片段相結合,線上線下雙向互動,推動“兩會”議案等熱門話題走進百姓生活。微視頻短、平、快的特點将硬新聞進行軟化,配合央視整體報道方案,将報道的話語權和輿論先機掌握在主流媒體的手中,凸顯碎片新聞整體化趨勢。該做法不僅優化了重大時政主題的報道,也更好地擴大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力。

四、問題與不足

時政微視頻作為我國主流媒體嘗試轉型的一種報道方法,短短幾年的時間在報道樣态、報道形式和報道語态上都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但就目前而言,時政微視頻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首先,囿于我國媒體的對外傳播影響力,導緻時政微視頻在對外傳播方面遇到了較大的阻力,這直接影響了微視頻的點擊量和關注度,相比于國外的主流媒體,我國微視頻的傳播能力和效果仍然有待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微視頻的點擊量也會直接反哺于我國主流媒體的海外平台關注度,因此隻有在媒體推廣和視頻質量兩方面共同提升才能更好地助力我國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海外傳播。

其次,主流媒體利用時政微視頻進行時政報道主要集中于重大時政活動,時政微視頻日常化的發布和推廣力度不足。各家媒體的集中發力往往導緻視頻信息過于繁雜,視頻的傳播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把微視頻的生産與發布形成機制化運作,利用微視頻打造媒體品牌,将微視頻深入融合到媒體日常報道中,以達到良好的報道效果應是時政微視頻發展的題中之義。

最後,我國時政微視頻報道與社交媒體結合不夠緊密,微視頻産品的社交屬性仍待開發。在近幾年的時政報道實踐中,雖然時政微視頻的報道優勢可以從視頻播放量等數據方面得到可觀的體現,但視頻觀看與播放的實際效果、引發的讨論熱度與轉發量往往不能和播放量成正比,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時政微視頻在社交媒體影響力不足的現狀。如何更好地打造微視頻的話題性,與用戶形成互動,讓時政微視頻順應社交媒體特點與潮流,打造适用于社交媒體的微視頻産品值得深入探究。

五、結語

時政微視頻作為近幾年我國媒體主要的時政報道方式,在迎合社交媒體、運用網絡語言、助力品牌營銷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媒體多元、媒介泛化的媒介環境下,時政微視頻改變了時政報道的面貌,主流媒體的轉型之路也因此不斷加速,但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國主流媒體在海外的影響力依然亟待提升,我國時政報道的海外傳播更需要成熟、體系化的報道策略。微視頻的報道方式如何能夠在短、平、快的基礎上加深内容的傳播效果和報道力度,如何能快速成長為時政微視頻品牌,打造中國特色微視頻,都應成為未來主流媒體時政報道的重要議題。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