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這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第一個關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專題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要實現這一目标,必須依賴科學而系統的中華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體系和平台的建立。基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近年來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方面的工作實踐與學術經驗,該效果評估體系和平台的建設尤其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自主大數據和評估團隊的籌建,突出重點、精準布局、深入調研,有效供給的策略與途徑,整合國内外資源、強化國際合作等。
一、北外在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的努力與成績
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托。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中,有着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與位置。①
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目前開設外語語種最多、最齊全的大學。2006年,北外在65周年校慶之際,在全國高校首次提出了“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曆史使命。十餘年來,北外人在新的學校戰略定位的指引下,以自己的深度學術思考和有力行動诠釋着“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獨特使命,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造就了一批專業團隊和研究機構,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研究和智庫建設經驗。
中華文化“走出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急需加強頂層設計、建設高端智庫,急需統合各高校的優勢資源與學術力量,解決當下中華文化“走出去”人才匮乏、高端人才稀缺的不利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2012年,北外在國内首次創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②中心聯合了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外文局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等,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進,貢獻突出”的建設目标,妥善回應和解決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努力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智庫。朝向這一目标,中心創設了中華文化價值觀與國際傳播團隊、中國文學與經典譯介團隊、世界文化多樣性研究團隊、域外藏中國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團隊、中國企業全球發展文化支撐平台等團隊和平台,并于2014年和文化部外聯局合作,正式成立了第一個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
近年來,北外以國際中華文化研究院等實體研究機構為依托,以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為核心團隊,在基礎學術研究、數據庫建設、人才培養、團隊和智庫創建等層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受到海内外相關機構和部門的關注和好評。2016年國際中華文化研究院在全國高校智庫排名中位于前列(第18名),《國際漢學》在三年内由普通集刊變為CSSCI來源期刊等,即是生動的例證。
随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展開,面對非通用語極度匮乏的局面,北外又以“打造國家級非通用語發展戰略基地”為目标,以全新的姿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2016年,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文化戰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北外先後成立了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和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以整合學校現有優勢資源和學術力量,搭建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學術界的研究平台,推動世界範圍内的文明對話和人文交流。
當前,北外以服務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為導向,已經科學制定了自己的“十三五”及中長期發展規劃,正在深化綜合改革,深化人才培養内涵,朝着世界一流外國語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方向邁進。
二、北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基本經驗:以“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态數據庫”為例
2010年,由張西平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項目“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态數據庫”獲批。該項目立足于“國家立場、全球視野、數據為本、服務國家”,旨在通過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為對外文化交流和相關領域學術研究提供數據支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決策咨詢。數據庫注重對數據的及時抓取和定期更新,以動态性提升可靠性,并逐步擴大和完善使用功能。數據庫主要由中國“走出去”、世界看中國、信息分析、文獻與研究、效果評估五個部分組成。
目前該數據庫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開拓性的進展:第一,在技術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初步搭建完成了數據庫建設平台。第二,已經建立了《國外中國學研究》、《國外中國智庫研究》、《中華文化走出去數據整合》、《中華文化走出去信息系統分析》四個專業性子數據庫,并進行了初步的數據錄入。第三,建成了網站并調試成功。第四,已經開始了《中國文化走出去藍皮書》的撰寫,為項目成果轉化和擴大影響打下了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數據庫在運作過程中,以“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為學術方向,搭建了一個立足北外、聯絡全國的學術平台,培養了一個具有開拓性的學術團隊,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經驗,并初步探索出了一種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實踐途徑與方式,建立由高校牽頭,聯合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及國際組織的協同創新模式。
通過數據庫創建和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的實踐與嘗試,我們逐漸認識到,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個偉大的事業,需要幾代人的奮鬥與努力,需要我們統合整個社會和國内外的智力與資源,隻有以紮實的學術研究為基本途徑,以自主的大型數據庫為基本手段,通過團隊和平台建設,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才能真正揭示文明互鑒中的中華文化的世界性意義,并為深度的文明間對話和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提供堅實而可靠的科學分析和智庫咨詢。
三、關于中華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體系與平台設計的若幹建議
随着世界局勢的深刻變化,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崛起必将是21世紀最為重大的世界曆史事件。正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導意見》所指出的那樣,随着我國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際社會更加希望了解中國,世界範圍内的中華文化熱持續升溫,中華文化“走出去”迎來難得曆史機遇,但中華文化“走出去”關涉國家大局、涉及衆多領域,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經驗和完整的運作體系,因此,中華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體系的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其建設無疑也将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和挑戰,需要拓展全新的渠道平台和創新方法手段。
基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近年來在這方面的實踐經驗,除卻上述數據庫的建設經驗之外,筆者以為尚需關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國家立場、科學性原則
首先,必須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聚焦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好總體謀劃和頂層設計,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
其次,還要以學術研究為基本路徑,堅持科學研究與政策咨詢相結合的方法與路徑。
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就要求我們必須尊重文化傳播與人文交流的基本規律(如馬克思關于文化交流和對話中的“普遍的不正确的理解”的規律等③,在理解基本文化概念及其曆史性差異的基礎上,把握和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曆史和宗教等社會狀态,并積極統籌國内外的學術能量,搭建面向全球、服務國家的、基于自建大數據的信息化評估平台及學術團隊和智庫建設的協同研究與咨詢平台。
2.自主大數據和評估團隊的籌建
目前,在世界範圍内的文化學術領域,西方話語依然處于主導性位置,并仍是建構中國形象的主力。④因此,如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必須盡快建設自己主導的大型數據庫,這是實現信息化監控和評估的基礎,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文化“走出去”全球化戰略的技術前提和學術前提。
具體而言,首先,就是要自主建設各對象國的中國研究大數據庫。初期緊密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點籌建南亞、東南亞、西亞和中東歐四個地區的“中國研究數據庫”,該數據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内容子庫:A.漢學(中國學)家數據庫
B.海外華僑(華商)數據庫
C.中國形象研究動态(主要媒體)數據庫
D.中國(文化)研究(書目報刊)數據庫
E.國内涉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翻譯人才、重大項目、文化企業、學術機構合作等)數據庫
其次,我們還應該積極籌備研究人才和評估專家團隊的建設。因為,無論是籌建上述數據庫,還是在數據庫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并最終制定出政策咨詢意見和報告,還是要由專家和研究團隊來完成。
3.突出重點、精準布局、深入調研、有效供給
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項複雜而又長期的偉大工程,必須緊密結合國家的整體戰略,突出重點,有效供給。
随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踐,原有的大國外交與重點外交也應該随之适度調整,因此,中華文化“走出去”評估體系與平台的建設,要求我們在做好以重點大國為對象的信息監測與學術研究同時,更加注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戰略性分析;在初期階段,中華文化“走出去”在全球的布局尤其要以“一帶一路”的戰略支點⑤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精準布局,并逐步完成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研究與分析。
此外,中華文化“走出去”還應該注意把握對象國獨特的政治與經濟、文化與宗教的曆史和現狀,深入調研,按其所需,有效供給,減少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走出去”帶來的不利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分期、分類建設。
初期重點布局如下:
4.整合國内外資源、創新效果評估平台
語言是交流和溝通的橋梁,是文化互動和文明對話的基礎。但目前國内的非通用語建設還比較落後,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非通用語人才存在很大的空缺,而且人才的建設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若要建設中華文化“走出去”評估體系和平台,就必須開拓思路,采取國際化合作的路徑。例如在對象國成立适合的文化研究所,委托對象國研究機構和情報咨詢公司提供定向、動态的專題咨詢和主題情報等等。
中華文化“走出去”評估體系和平台建設任務緊迫,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整合國内外資源、強化國際合作應是一個較為合理的路徑,這也是為其他發達國家的文化輸出經驗所證明的一種方式與模式。
此外,除整合國内外資源之外,還應該創新效果評估機制。效果評估的前提即是上述數據庫的建設和研究團隊及評估體系的籌備與完善,唯有如此,才能創建科學有效的效果評估與分析平台,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相關的政府間文化交流機制、國家重大文化推廣項目、文化産品的創新與貿易、海外文化傳播基地、民間的人文交流和學術機構合作等,進行數據和信息化統計,并進行效果評估,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工作提供決策咨詢與參考。
小結
中華文化“走出去”必将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也是一項複雜的工程。生逢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感到幸運的同時,也必然要一份責任與擔當,願更多的有識之士加入到這項光榮而偉大的事業之中。
「注釋」
①張朝意、馮剛:《高校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中的作用分析》,《對外傳播》2015年第5期。
②張西平:《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新嘗試——寫在北外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之際》,《中華讀書報》2016年5月4日。
③嚴紹璗:《文化的傳遞與不正确理解的形态──18世紀中國儒學與歐亞文化關系的解析》,《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4期。
④黃友義:《中國站到了國際舞台中央,我們如何翻譯》,《中國翻譯》2015年第5期。
⑤戰略支點國家是指在國與國關系中對于實現某個國家重要戰略目标具有關鍵意義、起重要支撐作用的相關國家。
責編: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