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走出國門看“一帶一路”的新聞攻堅

走出國門看“一帶一路”的新聞攻堅

時間:2024-11-06 09:23:55

程雲傑新華社對外部國内室副主任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今年中國對外交往的一件大事,為世界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成果提供了寶貴的契機,也為新形勢下的全球合作開辟了新的可能。此次論壇開幕之前,筆者有幸參與了兩次海外調研,一次是新華社派出的中亞調研小分隊,赴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尋訪古絲綢之路新變;另一次是随中國記協作為中國新聞媒體代表團一員出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與地處歐亞大陸心髒、在歐亞經貿往來曆史上就發揮着重要作用的中亞國家不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是傳統的英聯邦國家,與絲路的聯系頗微。在赴澳新訪問行前,“一帶一路”話題并未被納入我們的重點議題之列,但是随着與當地新聞機構、政府智庫、學術機構、企業屆人士的交流日趨深入,我們深刻感受到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濃厚興趣。正是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感受到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新聞傳播,特别是對外傳播,确實是一場硬仗,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好好攻堅。

從“中國倡議”到“世界方案”

“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我們有什麼樣的機會?這是我們在澳新訪問時遇到的最多的問題。當包括水泥廠、水電站、瓦亞鐵路、天然氣管道在内的一系列工程項目在中亞地區開展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人也在思考着他們的對華合作潛力。除了哈薩克斯坦“光明大道”戰略、印尼“互聯互通”經濟戰略、德國“工業4.0”計劃、波蘭2030國家長期發展戰略、英國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計劃這類已經在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的國家戰略外,我們還在澳大利亞驚喜地發現維多利亞州政府專門制定了對華合作的“中國戰略”。

這也是澳大利亞州政府制定的首個中國戰略。這個戰略不僅明确了維多利亞州對華合作發展的六大方向,而且制定了具體目标,包括到2026年,将維多利亞州的中國在澳投資份額從8%提高至20%;未來十年吸引和引進20億澳元中國投資,創造3000個新的工作崗位,增加對華出口總值50多億澳元;在中澳省州負責人對話機制下,全面打開雙方合作發展的新局面,推動雙方在先進制造業、技術創新、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智能交通、現代服務業、農業以及人員和文化交流領域的貿易投資合作等。維多利亞州州長還承諾任期内每年訪問一次中國,并要求所有部長都要在任内至少對中國進行一次訪問。

當我們在訪談時詢問維州的部長們對州長這一要求的反饋如何時,澳方與會人員透露,維州的很多部長最初确實有很強的畏難情緒,對中國情況也不了解,不知道去了該談什麼,但是凡是到過中國的部長,都非常興奮,覺得不虛此行。短短兩年間,維州已與中方開展了一系列合作項目,涉及科技、體育、貿易、教育、農業等多個領域,而且維州還和江蘇省開展了首個公務員交流培訓計劃。也許正是因為和古絲綢之路缺乏聯系,澳洲人在面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時才格外努力,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進行了細緻的分析,比如說維州政府就認為這條合作之路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商品貿易上,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中國制造已經非常具有競争力了,相比較而言,維州的優勢更體現在公私合營、資産管理、醫療管理等專業化服務上。

在奧克蘭訪問時,新西蘭中國投資協會的代表也同樣認為隻有對自身比較優勢進行深入分析,才能主動有效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他們認為,新西蘭地處交通的盡頭,四周被海環繞,對新西蘭來說,一個開放的合作平台至關重要,如果大家都不發展自由貿易,那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的新西蘭就會變得非常貧窮,也沒有辦法享受現代工業帶來的便利,所以新西蘭會積極響應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但重點并非基礎設施建設,而是商品、服務、技術和人才的流動,特别是在健康醫療領域和創意制造産業,比如說新西蘭見長的電影特效和視頻遊戲。

通過兩條線路的調研,筆者感到,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不為它劃定區域範圍,堅持開放性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确實是為世界經濟向何處去提出了具體務實的解決方案,體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創新力。

但是從“中國倡議”到“世界方案”還有很多路要走,中國需要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倡議的宗旨和意圖。如果隻把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報道的主場,把重點放在這個倡議給中國發展帶來的變化,那要調動其他國家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難的。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可能是更大力度地追蹤國際項目的落地和效果,盡可能地把“一帶一路”報道的重點從中國拓展到相關項目國,充分解讀外國政府、企業參與倡議給當地帶來的機會,這種看似為他人做嫁衣的做法,其實會更有說服力地闡明中國倡議的世界價值。由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格局和地理跨度是如此之大,它的報道重點一定是落在世界而不僅僅是中國。這意味着我們媒體人要更深入廣泛地接觸海外受衆,加強社交媒體和新媒體技術手段的學習,努力優化海外涉華新聞的挖掘和議題設置,提升境外新聞采集能力和新聞分析的國際視野。在對外傳播中,更需要培養專家型記者,而且這個記者不能隻是專長于某一個報道領域,而是要對駐在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同時要有很好的突破能力,才能夠挖掘更多獨家深入的報道。

從曆史來看,貿易通道的變化往往會給世界格局帶來巨大的變革,在民粹主義擡頭、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區争端加劇和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日趨嚴峻的情況下,中國的倡議給世界的發展确實提供了寶貴的契機,充分記錄好“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變成“世界方案”的珍貴曆程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峰論壇的舉行應該說為提高“一帶一路”倡議對外傳播效果創建了一個新的起點,這裡有動力,但更多的是壓力。

精準化傳播糾偏釋惑

在中亞和南太平洋兩線調研,讓我感到經濟合作是當前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國際認同和國際吸引力的重要抓手,這是積極的一面。但是,另外一個值得考慮的方面就是,在經濟交往發展快于民間互信和文化交往的情況下,經濟利益的調整很容易催生出諸多誤解和焦慮,如果政治互信不夠堅實,那麼一個國家國内民衆的不滿情緒就很容易會影響到該國對華關系,如果再加上大國關系的角力,問題就會更加複雜。

筆者在兩線調研中發現,不少民衆對中國的發展理念和中華民族的世界觀還存在疑問,對中國社會的認知還停留在一些概念性的标簽上,當地媒體對中國新聞以及涉華國際議題的解讀受傳統地緣政治的影響依然很大。“一帶一路”倡議在實施過程中還面臨着商界積極、民衆漠然的現實,從智庫和學術界的反應來看,不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精髓或者對中國的意圖仍然心存芥蒂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在澳大利亞訪問時,筆者發現當地媒體非常關心朝核問題與中美關系,對涉華議題的報道也多是從經濟和地緣政治角度出發,相比較而言,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認識還比較淺顯,大多局限在一些節慶習俗上面,中國的扶貧攻堅、綠色環保實踐、經濟轉型、科技創新還沒怎麼進入普通民衆的視野。應該說,因為大部分外國讀者對中國的了解都依靠本地媒體的報道,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别是對外投資和經貿合作的迅速增長,一定會引起很多的誤解和焦慮。例如,即使是在新西蘭這樣一個建立在移民文化、強調多元開放發展的國家,也會出現“奧克蘭被中國人買走了”的擔心,并且矛頭直指華人房地産中介。同樣,在澳大利亞,對中國投資心存忌憚的人也不在少數,有些輿論甚至認為“所有中國企業都是由中國政府控制,特别是中共成立的黨支部控制,而同意中國企業的收購就等同于同意将企業交給中國共産黨來控制”。要化解這種紮根于意識形态的偏見和誤解絕不是一日之功。雖然在調研中,澳洲的媒體人也坦言應該跳出地緣政治的束縛,從更多角度、更廣泛報道中國新聞,但由于思維定式、媒體從業人員缺乏對中國深入了解等原因,他們對于中國主張、涉華議題解讀的視角還不夠開闊。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實是,在當地主流媒體從業的亞裔記者非常有限,而且這些人大都是土生土長的三四代移民,對中華文化和中國國情都不甚了解,但是當地媒體卻常常把這些亞裔記者的解讀誤以為是對涉華議題的準确解讀,從而加速了人們對誤讀的傳播。

要發展與中國國力相匹配的輿論引導能力和議題設置能力,中國的外宣媒體需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特别是綜合駕馭經濟、社會、政治、科技、文化議題的能力,同時還有必要加強專業化分工,培養更多區域報道專家,針對不同地區的特色和不同國家的國情,開展更為精準的對外傳播。

當然,曆史也讓我們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很有信心,因為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雙邊關系曆來是更為務實牢固的,所以,快速發展的經濟關系不僅帶來挑戰,也會在其他領域開辟更多機遇。澳新兩國對華關系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兩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歐洲次貸危機肆虐全球的情況下,兩國經濟都未受到影響,澳大利亞經濟保持了數十年的強勁增長,新西蘭也是率先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率先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發達國家,這種日趨緊密的經濟聯系為促進“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了紮實的基礎,未來的涉華議題範圍也必然會從經貿延伸到更廣泛的領域,從事對外傳播的新聞人要盡快做好準備,做好知識和技能儲備。

從長遠來看,中國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過程中一定會不斷拓展他的朋友圈,中國和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故事也會越來越多姿多彩,當然摩擦、誤解和争議性的話題也會相應地增加。在這樣一個時代,新聞媒體作為望塔,要努力走在這個潮流的前面。回顧這兩次調研經曆,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引起更多的重視:

一、要與海外主流媒體保持定期的業務交流,不妨就一些熱點涉華新聞開展案例分析,通過專業對話來增強中外媒體人間的互信和了解,擴大共識、縮小分歧。

二、鼓勵更多記者參加海外培訓或者參加媒體交換項目,了解海外媒體的輿論生态、編輯部的決策理念、行業競争态勢,增強報道的針對性和貼近性,提升組織跨文化新聞傳播的能力與技巧。

三、鼓勵外宣媒體與國外智庫開展合作,與境外意見領袖廣交朋友,拓展消息源,提升境外新聞采集力,拓展分析問題的角度和視野。

四、加強新媒體采編技巧的培訓,面向海外終端受衆制作更多可讀性強、新聞性強的新聞産品,減少國際傳播領域對海外主流媒體的依賴,利用社交媒體平台讓更多外宣媒體采集的中國新聞與海外受衆直接見面。

五、在新聞采編環節更加注重國内和國際的采編互動,更加重視境外涉華新聞的輿論引導,更加注重國際新聞的中國解讀。

六、針對内宣和外宣記者加強國際議題培訓,增強記者的國際問題研究能力,使記者能夠盡快拓展本報道領域的國際視野,在新聞采集過程中更具有國際競争意識和國際競争能力。

七、在對外傳播中更多引入“外腦”,特别是在新聞采編隊伍中增加更多外國雇員,發揮他們熟知西方受衆思維方式的優勢,在選題策劃和議題解讀中增加更多中外視角的碰撞,提升國内外宣媒體的國際化水平。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