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15日,初夏北京,生機盎然。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行,與會領導人和代表共商合作大計,共繪發展圖景。
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舉辦的最高規格的“一帶一路”國際會議,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中國首倡、中國主辦的層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多邊外交活動,意義重大,成果豐碩,影響深遠。
修路、茶葉、筷子——論壇上的文明互鑒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内的國家會議中心和雁栖湖國際會議中心是此次大會的兩個會場。
國家會議中心廣場上,以趙州橋為原型的“絲路金橋”景觀格外搶眼,寓意交流互通、合作共赢,令人聯想到“一帶一路”正是各國人民通往繁榮發展的一座金橋。會場随處可見的高峰論壇會标由黃藍兩條絲帶組成,分别代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論壇上,許多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講到“一帶一路”時,巧妙地引用中外俗語,闡述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觀點,十分精彩,令人欽佩。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緻辭中說:“‘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古絲綢之路的曆史土壤,中國有句古話說,要緻富先修路,非常願意共同建設好這條絲路,造福所有人。”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評價“一帶一路”是區域合作新模式,以長遠和整體的視野,對國際合作和經濟發展貢獻獨特,将倡議喻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駛向更加繁榮和包容的未來。
演講最後,施瓦布用漢語提到“要想富,先修路”,引發聽衆的掌聲和笑聲。緊接着他結合“一帶一路”對中國俗語加以發展,用英語說:“要繁榮,先聯通。”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談到“一帶一路”提到了茶葉。在高級别全體會議上,她說:“第一次聽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絲綢,但是我想到的是茶。為什麼是茶呢?不管是北京、莫斯科、倫敦、馬拉喀什,所有的地方都在喝茶。茶是很多人的必需品,也是很多人共同合作的紐帶。”
“茶葉讓不同的文化、群體和人民連接更緊密。‘一帶一路’實際上有類似功效,它連接文化,連接不同的群體、經濟、人民,能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拉加德說。在平行主題會議上,她用中國俗語“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捆筷子抱成團”,強調資金融通的重要性。
第71屆聯合國大會主席湯姆森緻辭時引用“衆人拾柴火焰高”,指出“一帶一路”需要共同打造,将它稱之為是促進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工程,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輔相成,聯合國将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框架内的合作。
73歲的捷克總統澤曼在論壇上評價“一帶一路”是“現代史上的一項重大倡議”,“捷克目前參與的項目雖然不大,但正如一支蠟燭不足以照亮一個房間,而幾百支蠟燭就能産生足夠的光亮”。
這些融通中外的論述成為媒體報道的關注點。有外媒稱“一帶一路”願景下“條條大路通北京”。高峰論壇不僅是政治層面的讨論,也是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生動體現“共商、共建和共享”精神,是古代絲路遺産的傳承。這必将有利于“一帶一路”建設行穩緻遠。
借口說話回應輿論質疑
毋庸諱言,盡管“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仍有一些國家、一些人抱有疑慮。高峰論壇舉辦前夕,海外輿論集中炒作各種質疑,對倡議潑冷水,聲稱西方發達國家鮮有領導人參加,這一經濟合作倡議隐藏中國的地緣政治企圖等等。
針對海外負面輿論,論壇期間,一方面,新華社播發了系列觀點鮮明、語言犀利的英文評論,包括《“一帶一路”是披着外衣的霸權主義嗎?》,受到西方媒體高度關注,被路透社、英國《衛報》、SkyNews、新加坡《海峽時報》等大篇幅轉載,有力引領、影響了國際輿論,取得出色的國際傳播效果。另一方面,借口說話回應質疑也具有很強說服力。非洲媒體記者在峰會上(攝影新華社記者才揚)“一帶一路”在西方發達國家“遇冷”恐怕是會前針對論壇最大的非議。要駁斥質疑,必須進一步挖掘外方參會情況,不隻停留在“130多個國家代表參會”的表态上。對此,能否找到與衆不同視角、發現并提煉深刻主題,是稿件回應非議、并産生國際影響力的關鍵,這需要記者敏銳的洞察力、過硬的采集力和對報道的拿捏與精煉。
我們發現,包括G7、金磚國家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均有代表積極參會,因此就決定以此為主題,傳達各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廣泛支持,以及對習近平主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促進全球治理思想的有力認同。這一角度站位更高、立意深刻。
采訪到西方代表并非易事。14日峰會開幕式剛結束,筆者進入高級别會議全體會會場,由于沒有安排代表與媒體見面,他們又經常來去匆匆,隻能采取“伏擊”的辦法進行采訪。
法國總統代表、前總理拉法蘭早于其他嘉賓入場。筆者趁他坐下前主動與他打招呼,他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有力的握手,打消了筆者的所有顧慮。不管是有備而來,還是多年在議會上“舌戰”群雄練就的本事,拉法蘭非常誠懇且全面地回答了提出的問題。原以為西方傳統大國代表對“一帶一路”表态會相對謹慎,或許他們也隻不過是抱着來看看的态度參會。不過,拉法蘭的表态令筆者驚訝。他毫無保留地表示出他本人以及新任總統馬克龍對“一帶一路”的高度支持。
拉法蘭對法國為何支持“一帶一路”、想如何參與“一帶一路”侃侃而談,若不是我方領導人已入場,警衛中斷了我的采訪,相信還可以采到更多内容。事實證明,拉法蘭在接受一對一采訪時的言論要比他準備的講稿精彩得多、針對性更強,有了這些引語,新華社稿子的高度和獨家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共話絲路傳遞信心
出席論壇的“中巴經濟走廊”特使紮法爾先生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1976年就來到中國學習,先後在北京學中文,後來又到廣州學醫,還曾經擔任巴基斯坦駐上海領館的總領事,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他接受采訪時心情看起來非常好,對于高峰論壇的贊揚之情溢于言表。“會場非常棒,北京是非常漂亮的城市,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和美麗的季節,論壇給了大家一個共同造就美麗未來的機會。”采訪中,他中英文兼用,結束後,他握着記者的手說“以後常聯系”,好像老朋友的感覺,“巴鐵”名副其實。
在國家會議中心新聞中心的大廳裡,随處可見為這個中國主場外交盛會而奮戰的各國記者們,以及被記者團團圍住暢談“一帶一路”的嘉賓們。
記者偶遇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他欣然接受了臨時的采訪。他表示,倡議所勾勒出的偉大願景是舉世矚目的,畢竟從提出到現在隻有四年時間,其挑戰也是不可否認的,隻要好好經營,未來該倡議會在國際社會上收獲更多的認可和擁護。
午餐時,日本放送協會的一名記者告訴筆者,他們非常迫切地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宏大的項目。這一倡議在經濟合作層面上來說對各國是有益無害的,日本應該不會甘心錯過參與的良機。
采訪各國代表時,從事英語對外報道的筆者也遇到語言溝通上的問題,一些白俄羅斯、烏克蘭、智利等國的代表無法順暢地用英語進行交流。
作為報道創新,新華社這次論壇報道派出了七名外籍改稿專家(俄語、阿拉伯語等六種語言)組成的“洋記者”團隊,直接對話嘉賓,多媒體形式報道,取得了非常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這也讓筆者想到,一些專家曾呼籲加強小語種人才的培養,使中國更好地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因為語言溝通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礎。
(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李萌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