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一帶一路”

阿拉伯人如何看待“一帶一路”

時間:2024-11-06 09:02:20

自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阿合作的機制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本文以出席2017年在黎巴嫩召開的“中阿關系研讨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與黎巴嫩阿拉伯統一研究中心舉辦)的阿拉伯人士為采訪對象,分析阿拉伯世界如何認知“一帶一路”與中阿關系,并就新時期如何提升中阿全方位戰略合作的水平提出具體的思路。被采訪對象包括黎巴嫩、埃及、約旦、伊拉克、沙特、阿曼、卡塔爾、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10個國家的35名專家、學者、前外交官和媒體人士。

一、“一帶一路”本質上是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

近年來,中阿全方位交流日益頻繁,“一帶一路”在阿拉伯世界逐漸深入人心,2016年中阿合作論壇第七屆部長級會議在多哈成功召開;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成立“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目前該中心已經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中阿合作論壇的機制化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已成為中阿交流的重要名片。約旦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賈瓦德•哈馬德對中阿合作機制建設很滿意,他說,阿拉伯民衆對發展中阿關系期望值很高。

《中東經濟觀察》顧問哈杜裡高度重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認為它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共産品。“一帶一路”是綜合性的工程,是聯系國際經濟與國内經濟的紐帶,需要各國共同合作,分工明确,承擔各自的任務,但又保證集體合作的完整性。無論是陸上、海上還是空中交通,互聯互通都是關鍵。“一帶一路”不分核心區與邊緣區。

哈杜裡認為,現在中阿關系日益深化,正在進入新的曆史階段,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的互動也愈加活躍。“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阿關系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它是一個惠及多方的倡議,在此倡議的框架下,中阿之間簽訂了許多新的合作協議。

黎中友協會長馬蘇德•達希爾稱贊中國“以發展為首要”的治國理政經驗。他指出,中國是世界政治大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治理經驗不同于西方霸權主義——中國不幹涉他國内政,而是幫助這些國家一起發展,民生是首要任務。阿拉伯世界對于中國來說是個大市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改變西方所主導的經濟體系,阿拉伯國家也希望在中國的幫助下共建國際經濟秩序。發展是基礎,沒有發展,社會穩定問題解決不了。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參與中東安全與發展事務,幫助阿拉伯國家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目标。

二、“一帶一路”的落實需要與阿拉伯國家發展戰略對接

沙特國王大學學者阿蔔杜·優素福認為,中國有“一帶一路”規劃,阿拉伯國家也有各自的發展戰略,如沙特的“2030願景”,埃及的“經濟振興計劃”,阿聯酋的“2030工業發展戰略”等。這些都是綜合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其目标是保持社會穩定,實現經濟發展。如在經濟方面,沙特希望把本國的GDP排名提高至世界前十五強,将國民生産總值提高40%。為此沙特希望能吸收更多的外商投資,特别是中國的投資。對于沙特來說,吸引外資有兩個重點,一是引進先進技術,二是通過培訓工人的技能來降低失業率。阿拉伯國家的發展規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接是重要機遇。既要促進發展戰略對接,又要促進具體合作項目的對接;不僅在雙方已簽署的合作領域,而且在海水淡化、太陽能和風能等領域的合作也将促進雙方的互利共赢。

優素福談到,對于當今這個多元文化、多元國際關系的世界來說,中阿雙方都希望能實現雙赢和多赢的合作目标。每個阿拉伯國家都有特定領域的充足資源和優勢,都有自己的任務,都有自己的發展議程,也都有各自發展的局限性。隻有各取所需,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伊拉克學者夏班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具體的國别規劃、領域規劃還不完善,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于雙方的需求還不明朗,發展戰略對接還停留在宣傳層面。需要把理念轉化為現實,必須要有項目來支撐,包括産業合作項目、職能部門的對接,這需要雙方在今後幾年裡不斷努力和完善。阿拉伯世界是一個巨大市場,中阿投資還有廣闊的空間,雙方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還需采取具體行動;“一帶一路”不能成為一句口号,而應讓阿拉伯國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埃及開羅大學學者賽義德認為,中阿在戰略對接層面有些具體問題需要解決。首先,中阿經濟合作主要集中在商品銷售、基建、高速公路等重大基建合作方面,但在一些具體的工業領域合作範圍仍有待拓展。阿拉伯國家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中國企業可以在阿擴大投資。每個阿拉伯國家情況不同,需求不同,所以合作項目需更有針對性。阿拉伯世界溝通歐、亞、非等世界性市場,中國産品可以此作為轉口基地銷往歐洲和非洲,但是中國産品與阿拉伯當地産品形成競争關系,對當地的市場沖擊很大,尤其是對工業基礎落後的阿拉伯國家工業生産影響更大。最後,中國制造的商品很多物美價廉,但往往沒有找到當地好的合作夥伴。某些中國的産品價格低,質量良莠不齊,影響了中國出口商品的形象。

筆者認為,中阿雙方應建立專門的機構來讨論雙邊和多邊合作項目與具體實施方案。例如,蘇丹成立了最高委員會,專門從事與中國的合作項目,這個機構的會長由蘇丹總理親自擔任;沙特則由王儲默罕默德·薩勒曼親自擔任中沙高級别聯合委員會牽頭人;埃及由總理親自擔任中埃經貿聯合委員會牽頭人。不僅在蘇丹和阿爾及利亞,在其他阿拉伯國家也有類似的機構。

筆者在與阿拉伯國家學者交流時深刻感受到,在“一帶一路”推行過程中,中國不應重大國,輕小國。中國讨論的中阿合作項目大多集中在中國與一些阿拉伯支點國家或海灣富國,尤其以能源、基建等領域的合作為主,對阿拉伯中小國家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關注度不夠。例如,目前黎巴嫩有很多金融、經濟、教育等方面的資源,可以為“一帶一路”服務。黎巴嫩個人或中小企業如何進入中國,是黎方首要關切。中國也應參與黎巴嫩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貝魯特重新打造成“東方的巴黎”。正如黎中友協會長馬蘇德•達希爾指出的,在叙利亞和伊拉克戰後重建過程中,戰亂國家可以學習黎巴嫩的戰後重建經驗,同時學習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在阿拉伯世界夯實“一帶一路”的根基。

黎巴嫩經濟與貿易部經貿司司長蘇魯爾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有望給中東問題的解決帶來新思路,那就是以發展促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中國如果根據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具體方案、實施“一國一策”,打造若幹樣闆項目如亞吉鐵路、蘇伊士運河港口等,将更能産生示範效應。有的阿拉伯國家資源比較豐富,中阿以能源合作為主;有的國家人力資源豐富,希望中國能夠推進港口、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建設,可以基建為依托,推動“一帶一路”。

三、“一帶一路”需彌補中阿人文交流的不足

埃及前駐上海總領事法勒加尼認為,古絲綢之路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它實際上是中國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共同文化遺産。古代中國人出使西域,阿拉伯人來到中國開展貿易,中阿人民的友好往來共同造就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當前,中阿年輕一代缺乏相互了解。要促進中阿民心相通,必須着眼于共同的曆史記憶與文化遺産,如聯合制作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中阿電視節目和記錄片,使年輕人對中阿友好交往史和對象國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法勒加尼提出,中阿都是古老的文明,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産,這将成為雙方交流合作的寶貴資源。“一帶一路”提出加強中阿民心相通以來,近幾年中阿之間的人文交流日益頻繁,中阿合作論壇在增強中阿人文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通過民間和青年之間的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挑戰。還應加強在社會、科學、文化和教育等人文方面的深度合作,包括教育、典籍互譯和媒體合作。

筆者認為,中阿教育交流需進一步加強。當前,中阿關系存在“官方熱、民間冷”“經濟熱、人文冷”的局面。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雙方的語言障礙。相關書籍的互譯也不應僅僅在中國國内完成。如果有更多的中文教學項目落戶阿拉伯世界,讓更多的阿拉伯青年可以在本國内學習中文,這樣就更便利。截至2018年5月,中國已在九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12所孔子學院和四所孔子學堂。另外,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有很多歐美國家設立了文化中心,如英國文化中心、俄羅斯文化中心等,中國文化中心偏少。貝魯特美國大學、哈桑二世大學有中文系,但仍供不應求。應在阿拉伯國家多設立一些中國文化中心,并在大學多設立中文系。

蘇丹學者賈法爾指出,紅海沿岸的吉布提長期是法國殖民地,法語和阿拉伯語應用廣泛,新時期中阿文化合作将中文帶到了吉布提。中文課程、翻譯交流等文化合作并非強制輸出,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并基于對方的訴求。這不同于西方大國的文化殖民主義,因為中國的文化傳播沒有靠武力。

筆者認為,首先,中阿雙方應重視語言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語言承載着一個國家的文化,語言障礙影響了文化交流,今後中阿雙方在交流過程中,需強化雙向語言學習;中國應制定面向阿拉伯國家的中文培訓計劃,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中國文化對阿拉伯世界傳播,也有利于中阿民心相通。

其次,中阿經典互譯需提升質量。翻譯與人文交流、學術交流是比經貿往來更重要的民心工程。中阿之間的經典互譯工作最初是從回族穆斯林開始的。中國穆斯林在曆史上曾為中阿文明之間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貢獻。毫無疑問,早期中阿之間的翻譯工作是十分艱巨的一項任務。回族人馬堅翻譯的《古蘭經》作為典範,見證了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曆史。

最後是中阿媒體交流需再上一個層次。黎巴嫩阿拉伯統一研究中心學者優素福·薩瓦尼博士認為,新聞傳播在加深中阿民間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讓阿拉伯人通過電視媒體看到新時代中國的進步。向阿拉伯國家開放部分中國電視節目有助于中國對外宣傳。但同時,中國的電視台也應該為阿拉伯國家觀衆提供更多的阿拉伯語電視節目,包括介紹中國的内政外交、中國的觀點、中國現代生活方式和微信等社交手段等。中阿電視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應加強合作,尤其是央視阿語頻道與阿方的官方媒體間的合作可以進一步提升。還需要加強報紙、出版物之間的合作,專門設立有關中阿媒體合作交流的版塊,打造“中阿媒體合作論壇”,讨論中阿共同關心的議題。

目前,央視阿語頻道在阿拉伯世界收視率較高,成為中外媒體溝通和人文交流不可或缺的載體。2007年以來,央視阿語頻道在促進中阿人文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阿拉伯民衆足不出戶都能通過電視頻道或網絡收看,了解中國大事。

黎巴嫩《阿拉伯人看中國》主編拉亞認為,中阿媒體合作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中阿媒體還需要挖掘對方文化、文明和社會中的閃光點,從而産生共鳴,真正起到正面引導作用。不少阿拉伯世界學者發現,中國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有兩種:一種是動蕩、沖突和戰争;一種是富裕、石油和土豪。而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國則是廉價低質商品的出口國,甚至還停留在每個人都會功夫的碎片化印象中。所以,雙方都應該努力報道對方新時代的真實情況,中國并非之前的單一形象,而阿拉伯國家也擁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和文明。中阿之間還有不少相互認知的誤區,甚至完全被西方的媒體所左右,給中阿民衆留下扭曲的相互形象。

結論

筆者認為,随着“一帶一路”的推進,中阿政治、經貿和人文交流成為三大支柱,中國在對阿拉伯國家傳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重視中阿“文化絲綢之路”。中國目前推廣“一帶一路”建設以經濟為主,經濟上的“一帶一路”是有形的,互利共赢的關鍵;文化上的“一帶一路”是無形的,民心相通是關鍵。除了“經濟絲綢之路”外,中國還應重視建設“文化絲綢之路”,與阿拉伯國家共建“文化一帶一路”。無論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還是中國航海家鄭和,以及今天的義烏阿拉伯商人和迪拜30萬中國人,都是“文化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中國有60多所公辦和民辦高校開設了阿拉伯語課程,中國在埃及、摩洛哥、黎巴嫩等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立中文系和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促進了中阿之間的文化傳播,推動了中阿民間交流和“文化絲綢之路”建設。

第二,注意“一帶一路”在阿拉伯世界的宣傳。目前中國政府門戶網站都有關于“一帶一路”的介紹和宣傳,甚至還建立了“一帶一路”專門網站,但中國官方媒體在宣介“一帶一路”時,配的地圖隻标了兩條線。一條線是:中國新疆-中亞-伊朗-土耳其-俄羅斯-歐洲;另一條線是:東南亞-南亞-紅海-地中海-南歐,整個阿拉伯世界除了埃及外,均不在“一帶”上,也不在“一路”上。建議中國政府門戶網站今後在“一帶一路”配圖時,最好用“一帶一路網狀圖”,把“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主要城市全部串起來,避免有些阿拉伯國家擔心自己不在“一帶一路”上,從而産生不必要的焦慮。

總之,阿拉伯國家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裡,人口四億多,對“一帶一路”認可程度高。但是,22個阿拉伯國家國情不同,需求也不一樣,必須根據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隻要雙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則,“一帶一路”必将給阿拉伯世界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帶來巨大推動力。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