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活動的契機,在強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尋找破解“中國謎題論”的鑰匙,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新時代的命題,向世界闡釋新時代中國的積極意義,以及中國為世界發展注入的正能量,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也是中國媒體人的時代責任和曆史擔當。
複興之路上的時代“謎題”
長期以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和發展的模式,讓一些西方國家“着迷”,也有許多西方智庫和專家在不斷觀察、思考并試圖歸納中國奇迹背後的邏輯。短短幾十年,中國是如何讓幾億人迅速脫貧的?中國又是如何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共産黨的領導為什麼行……“謎題”一個接一個,西方對中國模式的贊歎之餘也産生諸多疑惑、疑慮,甚至是誤解。這種疑惑和誤解映照在媒體報道中,就表現出對中國的報道片面,甚至是失實。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曾刊文指出,對西方而言,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中央集權,同時中國又有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這種組合的反差獨一無二。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推進現代化進程,尤其是這一進程還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讓西方不解。
時光荏苒,随着中國在不斷對外開放過程中求發展,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一些“謎題”找到了答案。中共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宣示了中國進入新時代,意味着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
闊步走在複興之路上的中國和億萬中國人民,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燈下,與世界的互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給世界發展帶來新機遇。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新聞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國内新聞,而日益成為國際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越來越廣泛的世界影響和濃重的國際屬性。
但是,新時代的中國會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嗎?“修昔底德陷阱”到底能不能避免,中美之間是不是必有一戰?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已經醒來,世界将會怎樣?凡此種種。西方國家對十九大之後中國的顧慮和擔心,化作他們心目中新一輪“中國謎題論”。
怎樣才能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如何傳遞新時代的中國聲音?新時代的中國為對外傳播設置了一個重要議題,更提供了最鮮活的素材,隻有運用恰當的話語體系給予闡釋,讓世界聽得到、聽得清和聽得進中國聲音和中國立場,才能為新時代的中國複興之路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避免輿論上的被動,掃清發展進程上的障礙。
“迷題”背後的三條短闆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話語來破解新的“謎題”。不得不承認,眼下,無論是構建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還是加強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短闆。正是因為這些短闆,造成中國有聲傳不出,有理講不清,失語挨罵,同時加劇了西方對中國的誤解,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從國際傳播格局上看,依然西強我弱。盡管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們仍沒有形成與這種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媒體格局。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他塑”,而不是“自塑”。一些西方媒體仍帶着“有色眼鏡”觀察中國、報道中國,甚至炒作、抹黑中國。
無論是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還是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管是推動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還是倡導正确的義利觀、新安全觀……在對外傳播實踐中,一些西方媒體仍不時借助話題發出刺耳聲,在國際上混淆視聽,其中不乏故意抹黑。
2.從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看,打造跻身第一梯隊的媒體傳播陣營,依然任重道遠。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提高了,但就中國的媒體和國際傳播能力看,中國雖是媒體大國,尚不是媒體強國。
中國經濟實力壯大了,西方媒體說“國強必霸”,警惕中國崛起;中國倡導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一些西方政客稱中國借機釋放過剩産能,為“一帶一路”唱反調;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對外援助越來越多,與世界共同發展、共享機遇、合作共赢,西方媒體則指稱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地”,要在拉美搞勢力範圍并針對美國。這都為我們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敲響警鐘,也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
3.在傳播内容和方式上,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仍有待強化。誰掌握了國際話語權,誰就能在國際博弈中占據主動。習近平主席曾指出:“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
很長一段時間内,對外傳播仍停留在自說自話上,對中國一些敏感問題不敢提;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不會說,或即便說了西方受衆沒聽懂,即便聽明白了但接受不了;對中國故事不認同,這都構成了中國在國際輿論上的被動局面。
反思這種局面的背後,就是傳播内容和方式與西方受衆脫節,不敢說,也不會說。習近平同志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融通中外,就是說傳播的概念和表述,既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要與國外習慣的話語體系和表述方式相對接,以便于海外受衆理解和接受。
補足短闆的中國之道
首先,要在優化國際傳播格局上下功夫。積極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國際傳播格局,打造“外宣旗艦媒體”,建設國際一流媒體陣營,加快中央媒體“走出去”步伐,集中優勢兵力擴大中國影響力,使媒體布局與不斷提升的中國國際地位相匹配。
今年3月,中央有關部門整合了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這既是優化現有國際傳播格局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廣播電視媒體整體實力和競争力、推動廣播電視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
業内人士認為,随着廣播電視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各方協調步調,緊密配合,持續發聲,形成外宣合力,發出中國的權威聲音,有效引導國際輿論,為破解西方的中國迷思提供有利助益。
其次,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融通中外的國際話語體系上發力。對外話語是一個國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陳述。破解西方的“中國謎題論”,不僅要學會積極主動傳播,更要學會借助西方的話語體系傳播,借助關鍵節點,實現“靈巧傳播”,讓西方受衆願意傾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對外傳播的實踐告訴我們,要讓受衆聽進去,不能自說自話,要借助受衆的話語體系,創新傳播方式,用受衆的話語講述中國的故事,隻有這樣,才能扭轉當前中西輿論場上的信息“逆差”和不對稱狀況。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接下來幾場主場外交活動,都是向世界展現中國國家形象、闡釋中國思想的良機。
抓住主場外交的契機,用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站在全球視野的高度,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宣介中國立場,學會在西方關注的中國議題上進行“點穴式”傳播,對塑造中國在國際上的積極形象将起到關鍵作用。
最後,回歸新聞傳播規律。隻有在學會講好故事的前提下融入新時代的中國元素,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并取得成效。而這一切都要依靠千千萬萬拼搶在新聞一線上的新聞工作者。
習近平主席曾多次強調,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
這對新聞人提出了要求,也為新聞人吹響了号角。講故事,重細節,用事實說話,以道理服人,是新聞人的初心和夢想。
作為一名新聞人,應牢牢抓住新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以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職業素養,夯實新聞報道根基,融入中國新時代的曆史洪流,在一篇篇新聞稿、一張張相片和一段段視頻中淬煉基本功,實現自我升華。
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立場,表達中國思想,架設中國與世界交流互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不僅是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擔當,更是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新聞人的時代榮光。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