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基層新聞人國際傳播實踐的有益探索

基層新聞人國際傳播實踐的有益探索

時間:2024-11-06 08:37:44

遠在“非洲屋脊”發生的事件、異國總理參與的活動報道——這或許跟縣市基層新聞工作者“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基層新聞人以“分享中國經驗,擔當大國責任,彰顯大國形象”的國際傳播意識,統籌多方資源采寫的一則新聞消息《借鑒“昆山經驗”探索“埃塞模式”(肩題)埃塞首個國家工業園正式運營(主标題)》(以下簡稱《借鑒“昆山經驗”探索“埃塞模式”》)在《人民日報》2017年6月21日要聞版發布,被境外多家媒體轉載或引述。這表明,基層新聞人追蹤“接地氣”的事實,傳播“有共鳴”的聲音,也可擔當一個地方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跨境跨文化新聞報道。

一、宏觀叙事,精細選材

江蘇省昆山市是新聞“富礦”,富礦需要有人開采。立足“接地氣”的典型事件,着力于國家形象傳播和着筆宏觀叙事,地方新聞人也能做出有國際傳播力的新聞報道。

昆山參與“一帶一路”援助埃塞俄比亞工業園建設具有偶然性。事件起源于2015年10月,昆山開發區研究會會長宣炳龍,受中國開發區協會委托去埃塞“講學”。一位退休幹部,一次出國“講學”,這樣的經曆在結束後通常就不會再有下文。但是,宣炳龍的這次出國“講學”,卻觸發了這位“資深”開發區人的一種豪情壯志:過去,我們的發展是靠“三引進”,現在非洲“兄弟”國家要發展,我們還要發展,就要“三輸送”。由此,引發了一段昆山為埃塞國家工業園建設和發展輸送管理經驗、輸送投資項目、輸送資本技術的佳話。昆山還與中土集團攜手合作,直接參與埃塞國家工業園的建設與管理。一個人的一次“個人外交”,逐步演變成為代表昆山開發區、代表昆山、代表江蘇省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所以,《借鑒“昆山經驗”探索“埃塞模式”》的新聞,無疑升華成為一則“分享中國經驗,擔當大國責任,彰顯大國形象”的新聞,正如宣炳龍所說,“這是在為國家做事、為國家擔當”。

昆山援助埃塞工業園建設與管理的新聞,可以有很多的報道時機和報道切入點。“埃塞首個國家工業園正式運營”,無疑是最能集中反映中國與埃塞共享“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和踐行友好合作的絕好事件。獲知這條新聞線索也極具偶然性,2017年6月1日,在昆山開發區研究會召開的常務理事會上,宣炳龍在介紹合作進展時,不經意地說起:6月20日,埃塞政府将為阿瓦薩工業園開園,舉辦一個“現場會”,非洲多國駐埃塞外交官員,将應邀與會……作為該研究會的特約研究員,筆者有幸參加了這個會議。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宣炳龍透露這一線索,這則在異國發生的重大新聞報道就會稍縱即逝。盡管我們并不知道,對這個将在非洲大陸異國舉行的“現場會”,我們能不能及時采訪到現場情況,采訪到的又會是怎樣的情況。但是,這個“現場會”,一定不會缺少埃塞國家總理對昆山援助的評述,捕捉住這個“現場會”上埃塞國家總理的評述,就是找到了昆山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中國擔當”事實表述的權威話語。

二、深入采訪,精準煉題

昆山與埃塞的合作,要向誰呈現和呈現什麼?傳播“有共鳴”的發展願望和合作聲音,成為我們采寫這條新聞的着力點。

發現了線索,不作深入研究,就不能精準把握事實和提煉主題,就不會有這則導向鮮明、具有情感共鳴的鮮活新聞的産生。兩個細節促成了這一主題的提煉:一是宣炳龍先生的一句話,“埃塞是一個對中國極其友好的國度,是一個坦誠謀求友好合作的國度,也是一個極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國度”。這促使我們專門采訪到,埃塞政府尋求中國開發區為其提供建設管理經驗,曾經先期研究過新加坡和越南等國工業園建設管理模式,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國際知名機構為其編寫了成套制度文本。二是埃塞總理顧問阿爾卡貝博士的一句話:埃塞俄比亞政府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要根據埃塞俄比亞自身實際情況,總結出一套“埃塞模式”來發展工業園,實現國家戰略目标。我們還了解到這樣一個細節,2017年5月,阿爾卡貝博士參加在複旦大學舉行的《經濟全球化與亞洲合作論壇》,專門邀請宣炳龍前往會晤。他感謝昆山對埃塞工業園管理人才的兩次培訓和提供運營管理經驗,誠請宣炳龍作為他的特别顧問為埃塞工業園發展出謀劃策。正是在這次會晤中他坦誠相告,陳述探索“埃塞模式”的迫切。

“借鑒‘昆山經驗’,探索‘埃塞模式’”,《人民日報》最終提煉出的這則肩題,顯示出“昆山行動”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更接地氣:一是埃塞現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上世紀80年代以昆山為代表的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的縣域發展水平大緻相當;二是當年昆山“三引進”的發展路徑與埃塞當前國家戰略決策高度契合;三是當前昆山“三輸送”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非洲發展中國家謀劃對外開放的國際合作願望高度契合。因此,《借鑒“昆山經驗”探索“埃塞模式”》的報道,既傳遞出中國與非洲發展中國家共享“一帶一路”機遇的共同願望,也傳遞出了昆山“三輸送”踐行互利合作的義利觀,這一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主張,經由權威媒體面向國際傳播,在國際上能夠引起廣泛共鳴。

三、聚合資源,精心采寫

《借鑒“昆山經驗”探索“埃塞模式”》的最終成稿,是遠隔萬水千山的兩地實時聯動,人民日報社與蘇州、昆山地方媒體的采編人員共同協作結出的碩果。

挖掘到“接地氣”的事實,傳播出“有共鳴”的聲音,得益于新聞采寫時堅守的三種責任意識,即:國際傳播意識、精品新聞意識和全球輿論引導意識。2016年9月,一則“南通絲路列車”新聞,在寫作中發出獨家聲音及因全國性媒體缺位,被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先生批評為“媒體對‘一帶一路’文化的無知,至少是中國媒體人對絲綢之路曆史文化和人文的不敏感和漠然”。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東海之濱南通發出的列車首次進入古絲綢之路的真正腹地(阿富汗巴爾赫省小鎮海拉頓),這則應是具有标志性和曆史性意義的重大新聞,被當作“兩學一做”和單位工作成果進行報道,實在令人扼腕。這個教訓,也讓當天集聚昆山“穿越”采寫埃塞首個國家工業園開園運營典禮的媒體記者們達成了共識,即要着眼這個活動的關鍵話語,按國際傳播要求和精品新聞要求,采寫這則具有典型國際報道要素的涉外新聞。

盡管我們對于完成這次采訪報道并沒有十足把握,但是,機會垂青有心人。2017年6月中旬,昆山派駐阿瓦薩工業園直接參與管理的一名“海歸”徐揚醉恰好回國省親,在他返回埃塞前一天的6月18日,我們專門約請他來會商,這讓我們了解到了埃塞首個國家工業園建設發展和運營管理的最新進展情況。但是,活動當天究竟是什麼情況?埃塞總理究竟會有何表述?我們期望拿到活動方案,由于涉及埃塞國家總理行蹤,方案要到活動舉辦當天才能公開。一切又還應了一個巧,活動舉辦當天,兩位“海歸”通過微信“現場直播”,幫我們及時、準确地了解到了現場發生的細節。在昆山與我們有過教學之緣的埃塞來昆培訓人員,更是幫了大忙,因主持和出席典禮的埃塞國家總理和總理顧問發表緻辭時都是用當地的阿姆哈拉語,這些最重要信息本可通過昆山“海歸”實時傳送來,卻因他們也不懂阿姆哈拉語而一下子“短路”。正是這位埃塞高級管理人員,聽說是我們需要總理的緻辭内容,熱心而快捷地幫我們做了翻譯并第一時間傳給了我們。

但是,涉及一國政府、一國總理的具有國際報道性質的新聞采寫,在事實準确性方面必須做到萬無一失,現有獲取的埃塞總理緻辭信息畢竟不夠權威和完整。所幸,人民日報社獲悉了這一線索,與正在一籌莫展的我們取得了聯系,采編作風嚴謹的中央權威媒體,動用了強大的采編資源,人民日報社特派非洲吉布提的記者,奉命參與到這則新聞的采訪核實和寫作中。一則有國際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新聞報道,第一時間經由《人民日報》要聞版面推出。多家參與“穿越”采訪的地方媒體,也以最快時效發布了這則新聞。

(本文系江蘇省昆山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立項課題“區域媒體涉外新聞報道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