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何表達對外開放的中國邏輯

如何表達對外開放的中國邏輯

時間:2024-11-06 08:30:42

編者按:本期就海外媒體持續關注的中國對外開放議題,選取中外相關報道,探讨新形勢下如何講好對外開放的中國故事和中國邏輯。

對外開放一直是中國經濟對外報道的重要主題。在反全球化浪潮上升、美國挑起貿易戰的背景下,講好對外開放的中國故事,向海外厘清對外開放的中國邏輯,更具意義。

近年來,外媒關于中國對外開放的批評聲音有所增加,主要指責中國對外資準入設置門檻、通過補貼和産業計劃保護本國企業、推行所謂的“國家主導、重商主義”和“強制技術轉移”等等。尤其是針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有觀點妄稱中國沒有履行開放承諾、從入世中受益卻讓别國遭受損失。WTO對華第七次貿易政策審議前夕,中國與WTO的關系,成為部分外媒批評中國對外開放的火力聚焦點。

2018年6月底,中國發表《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實踐,闡釋中國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建設的原則立場和政策主張,闡明中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願景與行動。新華社對外英文報道以此為契機,圍繞白皮書發布對外介紹中國加入世貿以來對外開放的力度,有針對性地回應外媒質疑,擺事實講道理,有效引導了外媒輿論,增進了海外受衆對中國對外開放邏輯的了解和認同。

一、抓住關鍵節點,用事實和數字說話,事半功倍

對外傳播是在中國主場針對海外受衆的關切,在以我為主的前提下報道中國新聞,要占據國外英文媒體的版面和國外受衆的注意力,對外報道就需要講究傳播技巧,抓住關鍵節點、重大事件,結合權威信息發布,淡化宣傳味兒、突出新聞的重要性和與海外受衆的關聯性。

此次《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發布,就是一個關鍵節點。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就世貿問題發布白皮書,并且發布時間選擇在對華貿易政策審議前夕和中美經貿摩擦加劇之時,可以預料到外媒對白皮書的内容和相關新聞都很感興趣。就此次白皮書發布,路透社、美聯社、英國《金融時報》等境外主流媒體都大幅刊發了相關文章,可見外媒的關注度之高。這為宣傳中國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間窗口。

白皮書發布前後,新華社播發了分析、綜述、消息、評論等多種形式的稿件,從貨物降稅、服務貿易開放、進口配額等非關稅措施、知識産權保護、執行世貿裁決、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等各個方面,對中國入世後的表現進行了豐富立體的報道,用數字和事實說話,佐證中國為全面履行對外開放承諾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實際效果。例如,就外媒诟病最深的知識産權保護問題,新華社的英文報道指出,中國2001年對全世界支付的知識産權使用費為19億美元,到2017年,中國僅對美國支付的知識産權使用費就達到71.3億美元。這有力回擊了海外部分人士對中國“盜竊知識産權”的無端指責。

結合重大事件和權威發布,用事實和數字講道理,這批報道為世貿組織對華貿易政策審議營造了客觀有利的輿論環境。随後在2018年7月進行的審議中,絕大多數成員贊賞中國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貢獻和發揮的引領作用,認為中國認真履行成員義務,不斷推出高水平的開放舉措,樹立了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榜樣。

二、有的放矢,澄清真相,消除外界疑慮

隻有了解受衆,針對受衆最關心的問題發聲,才能實現有效傳播。對外傳播也不例外。中國的對外開放涵蓋了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僅《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就長達1萬2千字。為傳播效果考慮,對外報道需要直面争議,澄清謬誤,以正視聽。

針對海外有關所謂中國不滿足市場經濟條件、開放承諾沒有落實、強制技術轉移、沒有履行入世承諾等等質疑,新華社在白皮書發布當天援引權威發布、官員解釋和專家分析,分别播發了《中國入世後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發布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越來越短》《指責中國盜竊知識産權和強制技術轉移毫無理由》《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超出入世承諾範圍》等報道,闡明中方立場和邏輯,尤其是對加入世貿僅讓中國受益而使其他成員遭到損失這種說法,新華社的英文報道着重加以反駁。“英文新華全媒頭條”欄目稿《中國“入世”17年,履諾開放惠及世界》在導語部分就直接點明,中國入世并非“赢者通吃”,而是為全世界提供了巨大機遇。文章第一個小标題中,突出了“世界受益,而非吃虧”這一論點,引用大量數據,指出中國入世給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了出口和知識産權使用費大增、關稅大幅降低、促進經濟增長等益處。文中援引的“沒有一個WTO成員因為中國加入世貿之後經濟惡化或者吃虧”“中國沒有一個案子因為不履行WTO的裁決被其他成員起訴”等事實,也被《金融時報》等境外主流媒體突出引用。這種針對性強、直截了當、以理服人的傳播方式,有力回應了外界質疑。

在外宣工作中,中外輿論“各執一詞”是一種常見的傳播陷阱。要避免落入這一陷阱,從實質上增強對外報道的說服力,需要不怕争議,不回避批評,少講一點結論,多講一點論據和邏輯。就對外開放這個話題,中國應用大量例證說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對外開放節奏的正當性和合規性,才能反客為主掌握話語權。

三、樹立正面國際形象,為中美經貿摩擦争取輿論支持

這次白皮書發布的一個重要背景,是日益加劇的中美經貿摩擦。美方挑起貿易戰,卻自稱有理,指責中國實施不公平的貿易政策在先。在這個節點加強對外開放報道,以中國在WTO的表現樹立中國“規則遵守者”“多邊主義貢獻者”的國際形象,有利于反擊美方的“倒打一耙”,争取國際輿論支持。

中國是堅定的多邊主義支持者和踐行者,這是新華社的英文報道着重闡述的一點。報道援引白皮書和官員回應,指出中國遇到貿易摩擦絕不是用單邊的力量施壓,而是通過WTO規則進行磋商和訴訟。報道回顧了中國入世以來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支持發展中國家融入多邊貿易體制、全面參與多哈回合各項議題談判、完美執行WTO各項裁決等客觀事實,為中國的“多邊主義者”形象提供鮮明論據和有力支撐。

這一形象的突出傳播,與美國政府強勢的單邊主義作風形成對比,佐證了後者才是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根本威脅。有媒體在關于白皮書的報道中寫道:“在美國遠離多邊機構之際,中國為自己在世貿組織的行為進行辯護,将自己展示為國際貿易中一個負責任的夥伴。”可見,境外媒體也在關注中國支持多邊主義的國際形象,并将其放在中美對比的框架内審視。此外,塑造秉承多邊主義、堅持對外開放的國際形象,不僅在當下有助于赢得國際輿論的支持,長期來看,也有利于展現大國責任和擔當,淡化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四、系統研判,持續發聲,消除輿論真空

加強對外傳播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于中國的對外開放,我們的外宣水平仍然有提高的空間。就具體報道而言,在對外傳播的系統性、持續性、全覆蓋上,還大有文章可做。

對外傳播應當結合重大事件和權威發布,以提高新聞性和改善傳播效果,但絕不意味着隻有當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才關注對外傳播。與做好任何一個領域的新聞報道一樣,對外傳播也需要日積月累的細緻研究。例如,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對外開放涉及到哪些重點行業?這些行業的開放為外資帶來多大的市場?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橫向對比,中國的開放程度如何?外媒不認同的中國做法,是否符合自身國情和世貿規則?這些都是值得系統研判的問題。

關于此次白皮書的發布,美聯社雖然報道了白皮書中的主要内容,但卻提及白皮書沒有宣布任何擴大外資開放的新舉措,也沒有回應對中國國家主導的産業計劃違反自由貿易的抱怨,稱外企認為中國監管部門在世貿規則之外設置了新的障礙。這說明,我們的對外報道還有尚待解答的問題,應該進行專業細緻的調研,看準時機有理有據地反駁,不給誤解和抹黑留下空間。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