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文學海外出版傳播的思考和啟示

中國文學海外出版傳播的思考和啟示

時間:2024-11-06 08:25:41

随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讀者對“中國故事”的好奇與期待與日俱增。中國文學在全球的“能見度”不斷提升,走向世界的規模不斷拓展,海外出版傳播“影響力建設”初具成效,成為構建國家軟實力與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

中國文學正在推陳出新,描繪有“精神重量”的中國,打破語言藩籬,彌合多樣性文化的差異,暢通渠道,搭建聯接中外的橋梁。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道路注定漫長,既積累不少有益經驗,也面對多重複雜挑戰,其曆程帶給人們諸多思考和啟示。

一、書寫“中國故事”,探索共性與特性的美妙融合

中國文學海外出版種類豐富,視角多元。近年來,中國文學的海外出版和傳播,經曆了從政治性向審美性、從邊緣到主流、從單一性向多元性的進階演變。從經典純文學到商業化運作的流行文學,從當代寫實、諜戰推理、都市生活到鄉土文學、科幻文學、兒童文學,各種流派、風格、層次皆有涉及。

從文學傳播角度分析,真正讓異域讀者折服的中國文學作品往往既能直擊人性重大關切,又能展現民族獨特審美品格趣味。麥家的《解密》在海外走紅,與諜戰推理小說龐大成熟的國際讀者群體密不可分;劉震雲的作品語言幽默,視角獨特,反映小人物悲喜,容易引發共鳴;劉慈欣的《三體》系列成功“圈粉”包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臉書創始人紮克伯格在内的國際政商精英,顯示出探尋人類命運等終極哲學命題的科幻傑作能夠超越民族國界,展現強大感召力。衆多成功案例證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文學譜系的海外讀者對中國“好故事”的共同渴望,超越了對内容、題材的差異化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網絡文學全球圈粉成為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新亮點。不論作品規模、傳播效果、讀者接納度,還是衍生品開發,中國網絡文學都已走在世界前列,甚至與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劇并稱“世界四大文化奇觀”。與精英文化輸出方式不同,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核心能量在于打通讀者的“快感通道”。網絡文學走紅海外不僅提振中國網絡文學界的文化自信,也激活了潛在的文學資源和創作活力。

文學作品應該突出本土性還是世界性?賈平凹說,文學創作既要擁抱世界,也要具備本土意識,書寫中國人的經驗。在作家徐則臣看來,一些外國讀者依然習慣于把中國文學視為報告文學或社會學分析文本。讓外國讀者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審美價值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長期積累。

二、破譯“中國密碼”,構建全球翻譯人才庫

有人把翻譯稱為“中國文學走出國門的獨木橋”。從全球範圍看,高水平譯者依然稀缺,翻譯短闆仍是中國文學國際化的制約因素之一。

在海外,一批知名漢學家構成中國文學翻譯的主力。英國漢學家韓斌(NicolaAnnHarman)說,歐洲的譯者通常學養深厚,譯著品質較高,依照個人志趣選取譯作。不過,由于翻譯收入低,多數人把翻譯當兼職,工作進度和效率難以保證。

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中國文學翻譯、出版工程,如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等。這些努力有力拓展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規模和影響力,打開衆多出版市場,取得了可喜成績,也暴露出一些短闆不足。比如,小語種翻譯人才青黃不接,翻譯重量輕質,緻使一些優秀作品明珠暗投,沒有達到預期傳播效果。

提升中國文學譯介的系統性,需要政府、民間、學界等多方努力。一些學者建議,今後應繼續構建覆蓋全球的漢學家、翻譯人才庫,制定人才培養的長期計劃,借力海外華人譯者優勢。對已有的漢學家研讨會、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等,可不斷完善,委托專業院校聯合培養,加強針對性。同時,加強對小語種翻譯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及人才培養力度,有助于擴大中國文學在小語種國家的影響力。比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出的絲路書香工程專門設立面向東南亞小語種翻譯人才的培訓項目,這樣的“定點培養”更具實效性。

此外,打造多元的中外文學作品翻譯對接平台,有助于加強中外學界、出版界務實交流對話。比如,“紙托邦”這一專門向英語世界推廣中國文學的民間網絡平台彙集優秀作者、譯者和出版人,把一批中國青年作家推向國際舞台,其模式值得複制推廣。

三、拓展出版渠道,打造“立體出海”新範式

讓鮮活的中國故事抵達全球讀者,需要立體多元的海外出版、發行、傳播渠道,國際書展是其中重要的平台之一。

業内人士估計,全球約80%的版權交易始于書展,其中大多數在有圖書界“奧林匹克”之稱的法蘭克福書展進行。近年來,國際書展日益成為傳播中國文學、促進文學圖書版權的主要陣地。通過豐富的主賓國活動、作家交流、讀書會、朗誦會、講座研讨等,海外讀者得以近距離接觸中國作家作品,開啟中國文學“發現之旅”。此外,一些中國出版機構與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等機構合作,在書展推出中國文化展,讓國外觀衆全方位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取得不錯效果。

中國文學的立體出海,從政府到企業都大有可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正在優化戰略布局,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扶持,推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出版集團和品牌;企業層面,實力雄厚的出版機構正在加快全球化、集團化、本土化進程,加強海外出版營銷體系建設,收購境外知名品牌與營銷網絡,強化境外市場主體“自我造血”機能。同時,中外出版機構加強深度合作,探索品牌合作,聯合策劃、共同制作、全版權運營等模式,提升中方話語權和決策權。比如,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法國菲利普·皮基耶出版社,英國童書品牌尤斯伯恩入駐接力出版社,中外文創機構對曹文軒兒童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動漫改編。中國出版界正着眼打通全産業鍊,讓中國文學以更生動的姿态進入更多國外讀者視野。

注重海外營銷的同時,中國文學出海也積極探索推動版權、資本、實物融合發展的新途徑。其中,海外實體書店作為集出版、發行、文化傳播和文化貿易為一體的綜合平台,有助增加用戶“黏性”,是中國文學出海的有益探索。比如,由浙江出版聯合集團與俄羅斯尚斯國際出版公司聯合開辦的俄羅斯首家中文書店“尚斯博庫”,營造“浸入式”文學體驗,成為俄羅斯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新窗口。

從人才建設層面看,應當繼續加強海外版權運營人才培養。一些國内出版機構對海外文學市場缺乏深入研究,對讀者需求不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一些出版機構将圖書版權賣給國外出版商、簽署協議之後,對後續推廣銷售等關注不夠,難以及時調整出版策略和方向,從側面折射出海外運營人才短闆。

四、培養版權代理人才,提高版權交易專業性

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與外國出版社接洽、版權交易談判尤為關鍵,往往決定一部作品在國際市場的命運。這就需要版權代理人、文學經紀人的專業運作。他們為海外讀者提供“量體定制”服務,編輯潤色原作,調整改進譯作,對接海外出版社,推出既保留原作精華又符合西方口味的作品,同時為作者争取優厚版稅、媒體推介等。

可以說,文學經紀人是溝通内外市場、對接各方需求的“首席協調官”。從業者需要具備出版、法律、市場等專業知識,雙語溝通、文學審美等綜合素質。出色的文學經紀人不僅能夠真正理解作品,熟知各國版權交易流程,還具有海外人脈,能夠彌合中外出版體系差異,有助扭轉中國文學作品在國際版權交易市場中的弱勢地位,挖掘中國作家的潛在市場号召力及其作品附加值。

眼下,中國的版權代理人才相對匮乏,專業性不足。培養本土版權代理人,建議先從具備豐富編輯經驗的圖書編輯和圖書策劃中遴選。他們與外國同行和版權代理人保持密切聯系,具備專業素養和實戰經驗。

五、關注細分市場,培養潛在讀者

中國文學的海外出版傳播,正在改變先前過度聚焦西方的思維定式,版權合作地域更加廣闊,對細分市場的把握更精準。

一些出版機構自覺地走向西語世界、葡語世界、法語世界、阿語世界,探索在更多文化和地域傳播中國文學的新渠道、新方式。例如,畢飛宇在法語世界赢得贊譽,麥家在西語世界收獲衆多讀者。同時,中國“家門口”的亞太市場也在持續升溫。鑒于曆史淵源、國際移民流動和中外經貿往來加深,中國文化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先前不乏中國文學作品先在澳洲出版暢銷、随後打入歐美市場的成功案例。

把握不同市場特性,才能更好滿足讀者需求。比如,在德國,出版商對反映當代中國人生活的作品更感興趣;在美國,讀者對中國人書寫的非虛構類圖書興趣濃厚;在越南,以言情小說為代表的中國網絡文學銷售火熱;在韓國,出版社希望尋找優秀的哲學、曆史、人類學題材中國作家。

拓展多元市場的同時,也應注重培養潛在讀者。比如,利用全球興起的漢語熱、“一帶一路”建設等機遇,接觸非洲、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的讀者群體;利用海外華裔、西方學府華人教授、中國文化研究者在海外知名媒體推介中國文學;孔子學院課程設置适當向中國當代文學傾斜。

2017年10月11日,賈平凹長篇小說《帶燈》英文版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舉行首發式,受到國外文學愛好者關注。圖為德國漢學家、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教授阿爾滕布格爾(中文名安如巒)出席《帶燈》英文版首發式。(攝影新華社記者羅歡歡)六、構建海外出版傳播評估機制,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

與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高速發展相比,相應的出版傳播評估體系建設嚴重滞後、匮乏和缺席。一些文學出版項目的評估大而化之,缺乏實際落地效果指标。可以說,建立包括普通讀者、專業讀者、譯者、版權代理人、海外出版社、書評人、研究者、媒體在内的綜合評估反饋機制迫在眉睫。以此為基礎,方能精準評估中國文學的全球影響力,實施更有效的國家對外傳播戰略。

對已結項的海外文學出版、圖書譯介工程,建議委托第三方機構評估,展開監測與糾偏,為後續政策制定提供支撐;同時,可借鑒《紐約時報》等暢銷書榜,聯合國外權威機構定期發布中國文學出版報告和榜單;此外,亞馬遜等大型網絡圖書銷售平台的圖書評價系統,往往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讀者反饋。

七、整合海内外資源,增加中國文學“存在感”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能隻依靠政府部門或者幾家出版社,而應借鑒西方國家海外文化傳播的有益經驗,打開思路,打通内外,多管齊下。在海外,可充分整合調動國家對外傳播機構、駐外使領館、出版集團、民間智庫論壇、文化傳播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各方力量,利用多種平台、渠道和途徑,全方位、多層次、因地制宜地展開“魅力攻勢”,增加中國文學的“存在感”。同時,不能忽視中國文學在國内的“品牌營銷”,可以讀書會、文學俱樂部、作家交流會、文學論壇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向來華學習工作的海外留學生群體、駐華使領館及外資企業駐華員工,以及在華西方學者、記者等知識分子和政商精英深度推介中國文學,搭建起溝通中外文化的橋梁,讓他們自發成為傳播中國文學和文化的“使者”。

八、結語

從長遠來看,提升中國文學海外出版傳播的有效性,既要注重文學本身的質量與品格建設,也要注重跨語際、跨文化、跨地域傳播的戰略布局,在培育高質量文學譯者、構建中外良性互動格局的同時,提升出版機構立體出海和本地化運營能力,加強版權代理和交易人才專業化建設,構建完善的海外出版傳播評估機制,提升文創産業的全球競争力與影響力。

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期。某種程度上,一國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全球感召力和輻射力是國家強盛、民族複興的終極展現和最高形式。唯有邁上這級台階,才與文化強國的身份匹配。站在國家戰略高度考量中國文學的海外出版傳播,需要統籌全局,打通内外,整合資源,提質升級,發掘潛力,形成合力,進一步扭轉“文化逆差”,彰顯文化自覺和自信。

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中外精神思想的“能量交換”。面對歐美強勢文化的沖擊與裹挾,中國文學正在傳承與創新中開拓前行,為提高中國文化國際感召力,促進人類文化多元發展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做出持續貢獻。

責編:譚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