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日關系改善進入了新階段
近兩年中日之間進入了改善關系的窗口期。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這樣特殊的氛圍助推了中日關系“再正常化”,由日本“非法購島”導緻的中日關系“小冰河”期逐漸進入“小陽春”。盡管日本在東北亞安全領域長期緻力于以遏制中國為目标的日美軍事一體化進程,日美以應對“半島有事、西南方向有事”為背景的聯合作戰計劃仍在加緊推進。但因形勢所迫,安倍政府不得不由俯瞰全球外交轉向重視和改善鄰國關系,提出中日兩國“有責任把競争轉為協調”,淡化與中國的對立,重視與中國的合作。自2012年經曆最困難的時期後,兩國關系走出低谷,重回正軌。盡管中日關系向好的磨合過程仍不時出現一些雜音,但雙方相向而行的努力正在成為兩國關系近期的基本特征。
(一)日本社會開始正視和反思侵略曆史
近一年日本媒體不斷曝光“731”新聞,除了制作紀錄片,經日本民間學者的努力,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首次公開了距二戰日本投降半年前,“731駐華主力部隊”的“留守名薄”。日本電視台播放了一部長約45分鐘的《南京大屠殺2——檢驗曆史修正主義》的紀錄片。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今年6月份來華期間訪問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向死難者獻花并默哀。福田成為繼海部俊樹、村山富市、鸠山由紀夫之後的第四位訪問該館的日本前首相,同時呼籲日本人應該訪問該館并了解曆史,向後世廣泛告知史實是現代人的責任。這反映出日本社會正在回歸理性,以史為鑒,反省過去的侵略曆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随着反思的逐漸廣泛深入,這将彙成阻止戰争再次發生的一股清流。
(二)安倍在台灣問題上表态低調謹慎
台灣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日台以小步慢跑的低調隐蔽方式持續加強雙邊政治、經濟、文化關系。随着中日關系轉暖,安倍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出了低調謹慎的态度,重申在台灣問題上,日方将繼續遵循中日邦交正常化聯合聲明中确定的原則。李克強總理訪日時,安倍提出“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的規定,僅同台灣保持民間往來”。這一表态,比以往的遵守“一個中國”原則更加具體明确。聽其言,觀其行。今後随着中日關系的“再正常化”,這也将會成為約束日台關系偏軌發展的制約因素。
(三)重啟中日各領域的對話機制
兩國陸續開始恢複中斷很長時間的政治、外交、經濟、政黨、議會、海洋事務等多種雙邊對話機制。主要包括:
一是重啟始建于1981年中斷了九年的政府間文化交流協商會議機制,這是中日之間關系改善的重要風向标。雙方簽署了中日電影拍攝制作合作協議,為兩國電影在雙方國家上映創造基礎。二是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開始恢複,這是自2010年在北京舉行最後一次對話以來的重新啟動。三是恢複中日青年軍官交流機制,這曾經是中日防務部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四是恢複海洋事務高級磋商,簽署了海空緊急聯絡機制,設立熱線,避免擦槍走火,标示着兩國已經進入了共建軍事互信的進程。重新恢複這些交流對話機制對促進兩國國民的相互理解,增進國民感情,消除互厭情緒,保障中日關系的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四)中日關系“新起航”,高層互訪頻繁
習近平主席與安倍首相在國際多邊場合會面增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今年5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林芳正率領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代表團。日方表示兩國互為鄰國,日中議聯願繼承優良傳統,為兩國關系全面改善貢獻力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行時隔七年被稱為“新起航”“中日關系上了一個新台階”的訪日活動,并于5月9日至11日參加了中斷五年之久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會後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對朝鮮半島的融合氛圍日益濃厚給予肯定。在經濟上就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加速談判達成一緻,提出“中日韓+X”模式,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同時推動三國在旅遊、能源和電商方面的合作,三國攜手推動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安倍籌劃中的今年10月訪華并舉行首腦會談也在推進過程中,高層往來将給中日關系吹起暖風。
(五)日本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力度加強,中日兩國拟設立官民協議會
中日兩國為加強在第三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拟成立“一帶一路”官民協議會,日本外務省、經濟産業省和經濟團體聯合會等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參加,計劃在節能環保、提升産業水平、物流三個領域推進中日民間企業的合作。日本法律界、經濟界、學界普遍認為中日關系改善将為兩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呼籲日本政府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合作。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特任教授中川十郎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令中國成為推動歐亞大陸貿易、投資、物流等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英國“脫歐”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将為全球化經濟合作帶來新機遇,日本應積極加入亞投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實現共赢。日本如果能抓住此次改善的機遇,在“亞投行”“一帶一路”上拿出實際有效舉措,将會推動中日兩國走出“政冷經熱”的怪圈。
(六)盡管中日在安全領域互信程度不高,仍具有脆弱性,但都着眼未來,思考合作
中日關系的發展,隻有遵循“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立場,才能不斷鞏固兩國的政治基礎。但這一回歸原點的過程中,卻始終雜音不斷。盡管日本越來越重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仍存警惕心理,認為是“中國通過經濟合作以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工具”,日方将在弄清項目内容及資金籌措的信息公開等情況後,謹慎推進合作。在安全領域内,日本仍然以高調行動低調表态的形式推行其防範中國政策,将防衛費用大幅增加到23.97萬億日元,連續五年創曆史新高,并允許年均增長0.8%的軍事預算。日本還派直升機航母“加賀号”巡航南海以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對沖和牽制中國。同時通過訪問東南亞的港口以顯示日本自衛隊的存在,由此形成定期“南海印度洋長期艦艇派遣機制”。日本還在環太平洋軍演中和美國聯合進行岸艦導彈演習。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欲在“地理綜合”科目中首次寫明“竹島”(韓國稱獨島)和“釣魚島”為其“固有領土”。曆史問題、領土主權糾紛仍高度敏感,互信仍很脆弱。盡管還有“雜音”出現,但中日之間都在探讨随着中日在地區及全球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必要更新視角,思考合作與攜手的應有方式”。而中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合作共赢思想、新型大國關系思想必将成為中日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日關系持續改善的原因
中日關系走出了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階段,逐漸走向平衡和平穩。日本表現出對華改善關系的意願,其對中國采取和解态度有自身内憂外患的考慮,主要表現在:
(一)美國因素使日本改變對美一邊倒政策,對華雙面下注
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日美貿易暫入僵局的大背景下,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大國今後的雙邊關系會如何發展是擺在中日兩國面前的難題。國際觀察人士北村淳指出,“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上台給日本接近中國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安倍政府執政以來奉行對美國一邊倒政策,但美國自總統特朗普執政以來,要求盟國承擔更多更大責任的“邊界”和自由貿易政策究竟何去如從,“美國第一”主導的孤立主義政策以及以此展開的一系列退群舉動,讓日本充滿着糾結和無奈。日本在朝核問題上被邊緣化,在對美貿易關系上遇挫,夾在中美兩個大國貿易博弈之間使其很難淡然處之。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日本是中國對美增值出口的最大貢獻者,由于整個東亞地區在複雜的全球供應鍊中相互交織,日本經濟将受到波及和影響。今後日本的對華政策将會存在着兩面性,一方面在經濟領域對中國釋放一些善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慮盟友美國的感受,在安保、朝核等領域追随美國。這既是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也是其一貫作法。
(二)借力中國經濟發展擺脫自身經濟發展困境
日本經濟近年來一直處于緩慢而又艱難的複蘇中,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舉措是其經濟的最大外部風險源。安倍政府雖然制定了“安倍經濟學”“一億總活躍社會”以及“促進更多女性進入職場”等政策,但仍難以改變日本經濟内需不振和出口增速放緩等不利局面,無法根本改變日本經濟低迷的大趨勢,日本借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其擺脫困境的一個不得不進行的選項。經貿關系是中日關系的壓艙石,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日後,中日經濟加強合作的趨勢明顯。兩國經濟部門簽署了《關于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備忘錄》,同意設立跨部門的“推進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工作機制”,舉辦“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這将為兩國企業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提供較為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和有效的合作平台。日本企業正在尋找“一帶一路”商機,着眼于中國和歐洲間鐵路運輸趟數的增加和擴大對中國内陸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日本企業也将加快鋪設物流網和基地的建設。中國政府也給予了日本人民币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2000億人民币的額度,雙方簽署了貨币互換協議。今年上半年日本對華出口創新高,中國赴日遊客爆發式增長,占日本接待外國旅遊人數的一半,極大地支撐了日本提出的“觀光立國戰略”。中國政府的這些善意為日本改善對華關系增強了動力。
(三)為挽回下降的支持率,通過改善中日關系争取得分
安倍政府正面臨着今年9月份自民黨總裁選舉是否能第三次當選的問題,“森友學園”問題等一系列醜聞導緻安倍内閣支持率下降,安倍強推的“修憲”正面臨着很大的阻力。日本經濟新聞社最近的輿論調查顯示,安倍内閣的支持率降至42%,比上次調查下降了14%。安倍的凝聚力出現下降,其在今年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中能否連任三屆充滿着變數,安倍希望通過今年10月訪華等其所擅長的外交活動賺到得分。
從日本改善對華關系的原因可知,中日關系發展呈“上揚”趨勢,無特殊重大事件這種趨勢不大可能發生逆轉性改變。盡管中日之間在自由秩序和多邊貿易上産生利益共鳴,有關系改善的空間和基礎,但這種被動向好仍具脆弱性,還需要夯實基礎,将兩國關系不斷推向正确的軌道。
三、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深化中日關系的源泉和動力在于民間,民間交流的不斷深化是确保中日關系在爬坡過坎過程中不至于失速和倒退的關鍵。在發展中日關系的過程中,針對日本國民最為關心的問題,應借鑒日本樹立國家形象的作法,努力将中國塑造成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重點從青年、文化和環保三個方面着力推進。
(一)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是助推中日關系發展的持久動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4月博鳌亞洲論壇年會提出,發展至今逐漸成為中國新的文明觀和價值觀,這一理念已經載入多項聯合國決議。但相對于其他地區,與日本共建進展緩慢,甚至成為一個薄弱環節。中國與日本是搬不走的鄰居,與日本一起探索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行性研究恰逢其時。随着中日關系的改善,日本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公使片山和之在中華日本學會2018年年會的發言中指出:“中日兩國加強合作,向着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标邁進。”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出席此次會議時也回應了中國提出的“推動構築新型國家關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會主題,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東亞穩定具有指導意義”。為此需要中國的智庫、學者、企業家和官員加強與日本各界的溝通交流,進行專題讨論,取得支持和理解,用合作共赢理念回應日本的“中國威脅論”。同時用日本民衆易于接受、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借助新媒體思維,通過與日本知名社交媒體“連我”(Line)合作,傳播好中國聲音,争取由我講你聽,變成我們共同講、共同建的模式。
(二)紮實做好青少年工作是夯實中日關系的興奮劑
日本内閣府每年随機選出3000名成年男女對各國好感度進行面談,并發布“關于外交的輿論調查”。根據近三年的調查顯示,日本對華好感度逐年增加。2015年超過八成即85.7%的受訪者對中國沒有好感,創有史以來的最低值,但73.3%的人認為今後兩國關系的發展很重要。随着中日關系回緩,2017年日本對華好感度首次出現增長,但也隻有18%的人表示好感,另有36.4%說不清。但值得注意的是,年齡段在20-29歲的年輕人對華好感度最高,達到了7.7%,加上略有好感的23.8%,共計31.5%。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各種解釋,但此項調查給我們的啟示是,加強中日兩國的青年工作,使其成為夯實中日關系的興奮劑刻不容緩。中日關系的前途掌握在青年手中,青年代表着中日關系的未來。而在日本,中國留學生成為改善中日關系的生力軍。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留學生人數将增加到30萬人,來自中國的生源是日本政府實現這一計劃的重要保證。據統計,自2012年中日關系惡化後,在日中國留學生(本科及研究生)仍持續增加,以留學東京大學為例,截至2017年11月1日,東大研究生院的外國留學生總數(包括修士和博士課程)為2764人,而中國大陸留學生已達到1471人,超過53%。日本的其他大學中也出現了這種趨勢。為此應重點做好兩國青年工作,使其成為中日關系持久和平的主力。适時考慮成立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的多項基金項目,鼓勵中日青年共同申報研究課題,資助他們深入實際、田野調查,加深兩國青年對彼此國情和現狀的了解。也可在日本高校設立創業基金,鼓勵兩國青年共同創業,以此培養他們的創業熱情,在創業創新過程中培養互惠和互敬精神。同時舉辦形式多樣的“模聯”會議、辯論大賽、征文比賽等,在辯論互動中增進了解、凝聚共識。
(三)“以文促情”是确保中日關系健康發展的粘合劑
由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聯合調查機構凱度華通明略共同完成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6-2017》顯示,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是6.5分,中餐、中醫藥、中國高鐵等中國文化與科技元素成為國家形象的亮點。而英國廣播公司委托“環球掃描”做的調查也給予了印證。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國家形象逐年穩步回升,2017年中國全球排名第七。與此同時,日本卻由2012年的第一名下降到第三名。針對中日之間在國家形象上的此消彼長,圍繞“促進國際理解”這一主題,中國在國家形象設計上應更加具有主動性和進取性。應将特色文化介紹作為加強對日傳播的重點,重視新媒體的作用,通過文化、曆史、社會、家庭等靈活多樣的軟性方式,全方位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的古典文學在深化對日交流中占據重要位置。筆者的一些日本同學和朋友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熟悉和熱愛程度超出了想象,有的同學會背《唐詩三百首》,有的同學喜歡《水浒傳》,可以如數家珍地說出書中108将的名字和特點。而中國的創新模式(如“新四大發明”)則成為深化民間交流的後起之秀。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新模式走進日本,中國的共享單車ofo進駐日本,以及中國的移動支付方式、電子商務、網購等,都改變了多數日本人仍認為中國代表“貧窮和山寨”的刻闆印象。如發源于中國的本土短視頻“抖音”國際版“TikTok”自去年下半年登陸日本至今,一直處于APP下載量的前三名。“TikTok”将網上流行元素做成主題讓用戶參與,再将有創意的用戶視頻反推成為主題模仿。用戶幾分鐘就可拍出輕松愉快的個性化大片,用軟件自帶的剪輯功能進行編輯上傳到網上,獲得好評和點擊量,這成為引領中日青年文化創新的新模式。日本年輕人正在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中國的發展,了解中國的國情和文化,兩國青年在參與感和創意中拉近了彼此在文化和心理上的距離。
(四)以生态文明建設樹立負責任環保大國形象是促進中日關系的助燃劑
國家形象與國際責任息息相關。特朗普執政以來打着“讓美國再次偉大”和“美國第一”的口号,以美國利益優先為借口,屢屢退群。在“美國優先”理念支配下,特朗普政府動作頻頻,将國際責任當成一種負擔,緻使全球對美國好感度下降,國家形象受到損傷。與此同時,美國還對包括中國在内的許多國家商品加征關稅。對于中美目前的貿易摩擦,中國在積極應對的同時還要穩住周邊。在日本最為關心和引以為豪的節能環保問題上,中國以生态文明建設着力打造負責任的環保大國形象,開展環境外交,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嘗試與日本共建“環境共同體”。中日政治關系陰晴不定,但環保方面的合作一直沒有中斷,特别是中日民間綠化合作,累計造林逾100萬畝,已經成為中日合作的典範。日本的環保技術和實踐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日本也将環境合作作為其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中國對建設清潔美麗的中國充滿着期待,并将“生态文明”“美麗中國”寫入憲法。中國巨大的環保市場,使中日之間的合作充滿希望。
中日兩國關系具有複雜性,未來的發展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兩國應探讨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徑,發展兩國關系。“盡管有各種艱難險阻,船隻亦能前行,往來亦可持續。”這需要中日兩國以更加寬闊的視野,超越雙邊關系,“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下,明智地超越困境,并肩合作找出前進的道路,紮紮實實奠定好地理上和文化上皆是‘命運共同體’的日本和中國的互助合作基礎,進而為世界做出有長遠效益的貢獻”。
(限于版面,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釋。)
責編: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