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社交媒體被西方主流媒體引用情況
《紐約時報》作為全球媒體的風向标,因其信息來源廣泛而著稱。長期以來,中國官方媒體是《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最重要的消息源。據上海外國語大學未來全球媒體與智能信息實驗室跟蹤分析,在近五年的涉華報道中,微博作為消息源所占的比例超過了《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環球時報》,僅次于新華社,成為《紐約時報》引用最多的中國聲音之一。除了微博,微信也越來越受外媒青睐。圖1顯示,自2013年以來微信越來越多地被引作《紐約時報》涉華消息源,2017年其被引次數首次超過新華社等傳統媒體,成為《紐約時報》涉華報道中引用最多的中國消息源。
社交媒體也越來越受其他國際主流媒體關注。《澳大利亞人》稱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已成為中國民衆自由發表觀點的場所,尤其對知識分子而言更是如此。《紐約時報》稱微博廣受民衆歡迎,是中國最大的社交媒體之一。
社交媒體作為消息源塑造中國政府與國家領導人形象。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在外媒報道中國政府及領導人時占據了日益重要的地位,相關報道中微信被引用次數3年間增長近3倍,比傳統媒體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環球時報》(2倍)更迅速,2017年涉中國政府報道中外媒引用微博微信次數僅次于新華社、《環球時報》。黨的十八大後,外媒有關中國領導人的報道大幅增加,有關習近平主席的報道量增長了近15倍。在2017年外媒有關中國領導人的報道中,引用新華社次數最多,達7983次,《環球時報》《中國日報》分别位居二三,而微博次數為1339次,高于引用《人民日報》。社交媒體已成為外媒獲取中國政府及領導人相關信息的重要中國消息源。
社交媒體作為消息源傳播中國熱點政治議題與社會時事。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媒體監測頻道(BBCmonitoring)中設有專門刊登微博熱搜、熱評等涉華新聞的版塊,其中不僅報道了習特會、領導人出訪、中美貿易戰等重要國際外交事件,還涉及到反性騷擾運動(MeToo)、“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山東辱母案、範冰冰合同事件、泰國普吉島沉船事件、疫苗造假案、玉林狗肉節等衆多中國社會熱點事件。除了關注中國發生的時事,BBC、《紐約時報》還通過社交平台關注中國公衆對特朗普等大國領導人的評價,“特朗普是世界公敵,他正在危害地球健康”“特朗普是民主黨的敵人,所以特朗普是我們的朋友”等微博言論被《紐約時報》引用,這其中有的是客觀理性的,有的則是偏激和情緒化的。
圖1《紐約時報》涉華報道消息源分析(2013-2017)②社交媒體作為消息源折射中國文化。今年高考前夕,高三學生們在微博上廣泛發布錦鯉照片或圖像以求保佑旗開得勝、金榜題名被BBC關注并報道,傳播中國自古錦鯉代表好運、财運等傳統文化;丹麥大使館通過微博發布消息稱大量太平洋牡蛎入侵,中國網友紛紛評論表示可以出口中國,中國有“好的解決辦法”。《紐約時報》在該事件報道中塑造了中國人的“吃貨形象”;另外,中國人的婚戀觀也通過微博展現出來,《紐約時報》發布了5篇報道描述中國真人秀相親節目,直指中國父母對孩子婚姻十分有發言權,因為在中國結婚成本高昂,父母常常需要為子女婚姻付出很多。“中國是個充滿成年巨嬰的國家”等微博觀點被《紐約時報》引用。
《紐約時報》轉載微博信息作為中國消息源總體來說,BBC、《紐約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引用微博微信突出中國社會熱點議題,大到人工智能大發展、澳洲反華等國際熱點議題,小到美妝代購、王者榮耀、征婚相親等生活瑣事,外媒正在從傳統主流媒體以外的角度了解中國社會。
二、中國社交媒體在外媒報道重大突發性事件中的聲音
當發生國際性重大涉華事件時,社交媒體往往熱評熱議,平台迅速聚集大量言論,其中不僅有官方聲音,更多的是普通民衆的觀點。統計顯示,在BBC有關中美貿易摩擦的報道中,有28.2%的消息源來自新華社,22.2%來自《環球時報》。值得注意的是,微博微信被《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引用的次數高出《中國日報》被引數的2至3倍。
社交媒體傳播的政府聲音。BBC、《金融時報》等主流媒體引用了央視新聞在微博中發出商務部有關中國對美國增稅的反制措施,以及商務部部長鐘山在商務部微信公衆号中的相關聲明。2018年5月7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拒絕更改美國航空公司網站及宣傳材料中有關“台灣”“香港”和“澳門”的标識。BBC報道稱,美國這一聲明觸犯了一個中國原則,這對中國人來說非常荒謬。其認為白宮發出聲明是打算利用該事件激起中國公衆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憤怒,并引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的發言。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在微信公衆号“俠客島”撰文的觀點也被外媒引用。
社交媒體中的傳統媒體。2018年5月13日,特朗普發推特表示已指示美國商務部迅速采取措施,讓中興通訊恢複業務。BBC引用了《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當天發布的微博,也引用了《環球時報》副總編牛洪在其微信公衆号“牛彈琴”中的言論。4月6日新華社官方微博的發文被《紐約時報》引用。而BBC關注到“反貿易戰”“美國商品清單”等詞彙登上微博熱搜話題榜。3月26日,《金融時報》引用《環球時報》微博賬号當天發布的社評“中國有充足實力對貿易戰奉陪到底”,《金融時報》在文中稱中國“永遠不會成為第一個撤退的國家”。《人民日報》開設的“俠客島”微博微信新媒體賬号引發BBC關注,引用其觀點:“中美貿易戰将進入持久戰,直到美國決定通過平等談判解決目前的貿易争端。”
社交媒體傾聽普通民衆的聲音。前期研究發現,記者在消息源的選擇上各有偏好,有的偏向選擇男性消息源,有的偏向選擇專家消息源,有的偏向選擇與自己專業規範或意識形态傾向性相近的消息源。③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今天,普通民衆的聲音日益受到外媒重視。BBC報道稱中國普通網民在微博上廣泛讨論中美貿易摩擦。“對方已經宣戰,為何我們仍然隻是喊口号?”“我們正處于美好時光,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國家,享受着良好的政策。感激不盡。支持中國。”這些留言被路透社引用。随着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微博上漸起呼籲抵制蘋果、星巴克、耐克、麥當勞等“美貨”的民間聲音,《紐約時報》稱中國有意武裝數億消費者抵制美貨。路透社、法新社也關注到中國網民呼籲聯合抵制美貨,“将永遠都不會買美國水果”“現代戰争是由人民完成的”“每個中國人都有責任抵制美貨”等言論被引用。
社交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角色。重大突發性事件既有政治類的重大會議、南海仲裁案,又有社會類的天津爆炸案等。表1顯示,在社會類新聞中,微博微信更傾向于被外媒引用,比如在天津爆炸報道中,微博被引用次數為494次,僅次于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超過《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傳統媒體。而在其他政治類新聞中,外媒更傾向于引用傳統主流媒體的官方報道。
三、不同國家外媒引用中國社交媒體的領域差異
統計顯示,傾向引用中國社交媒體作為消息源的外媒大部分來自西方發達國家,主要為英、美、法三國,新興經濟體如俄羅斯、印度,另外周邊國家如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也較多引用中國社交媒體作為消息源,僅次于歐美發達國家,如表2所示。
近年來,無論西方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還是周邊國家媒體涉華報道中,微博微信被引用次數均在增加,近5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涉華媒體中引用微博次數增長10倍,韓國通訊社增長4倍,《日本經濟新聞》增長3倍,日本共同社增長2倍,新加坡《海峽時報》增長2倍;《華爾街日報》引用微信次數上升2倍,路透社上升5倍,法新社上升2倍,《印度時報》上升2倍,《澳大利人》上升5倍,泰國《民族報》上升2倍。
外媒引用社交媒體報道的領域卻各有側重。歐美發達國家引用微博微信消息主要為了闡述中國國内外政治、經濟、工業等硬實力議題,而周邊亞洲國家報道中呈現出兩個方向,一方面,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主要關注國際關系、核能、武器等重工業領域,文本分析顯示,相關議題顯示出這些國家對中國的不安和戒備心理;另一方面,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等國更多通過微博微信關注旅行、社會安全、影視娛樂等軟性議題,這與其地緣因素有關,來華留學、旅行人數較多,相關報道也随之增加。還有部分國家對中國的報道較客觀全面,不局限于某一兩個領域,例如墨西哥既報道能源、航天航空等重工業領域,且關注農業、食品加工等輕工業領域,同時報道也會涉及中國旅遊、藝術等元素。
四、中國對外傳播主體多元化策略
第一,關注社交媒體趕超傳統媒體的趨勢,跟蹤外媒消息源變化的新趨勢。随着綜合國力增強,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世界各國的關注與讨論。如今外媒不僅僅滿足于引用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央電視台、《環球時報》等中國傳統外宣媒體,而是更多地前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台尋找民間聲音的真實認知、看法,④将中國公衆的觀點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外媒也會關注微博微信中社會名人、專家學者的看法,獲得權威人士對相關事件的解讀。代表民間聲音的社交平台正逐漸成為外媒涉華報道的重要信源。
第二,關注社交媒體對外傳播的質量,全面展示中國形象、發出中國聲音。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國際國内輿論場正在快速融合,這就需要将内宣和外宣打通,以全球傳播的視野開展工作。近年中國媒體國際影響力快速上升,社交媒體平台影響力也快速增長,近5年微信引用次數增長了8倍,知乎增長了20倍,豆瓣增長了3倍,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傳統媒體。相反,一向被引用量高居榜首的新華社近5年在涉華報道中被外媒引用次數減少至原來的近1/2,這與近年來傳播主體不斷增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對外傳播主體從原來的以新華社、《中國日報》為主,到現在的《環球時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上海日報》、微博、微信、知乎等多主體多平台,傳統媒體與社交平台相結合,外媒涉華報道可用的中國消息源變得愈加豐富。傳播主體多元化趨勢更加要求我們一方面利用好多元化對外傳播平台,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俠客島”微博微信海外傳播賬号發布的内容已被《紐約時報》等外媒多次引用;另一方面嚴格把控信息發布質量,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流量巨大的公衆社交平台,避免不實消息廣泛傳播,對中國形象造成不利影響。
第三,重視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對外傳播的策略與方法。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隻有多元的對外傳播主體與精準對外傳播内容相結合,對外傳播才能發揮協同效果。目前外媒的對華報道時政新聞仍為重頭,其次主要側重于石化、能源、汽車等重工業領域,仍然缺乏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文化的報道,軟性報道内容偏少,這就導緻國外讀者難以對現代中國社會形成全面的認知。未來需要更全面、立體地展示中國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展示民間社會的新現象與新觀察,增強國外公衆對當前中國的認知與了解。
第四,鼓勵民間讨論,通過社交媒體為外媒設置中國議程。鼓勵政府官員、智庫專家、知華友華人士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發出聲音,廣泛參與熱點事件讨論,主動設置媒介議程。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紐約時報》關注到微博上公衆态度已不像剛開始時那麼自信乃至強硬,更多擔心中美貿易摩擦最後要由普通百姓買單。這時《人民日報》、新華社發表的署名“宣言”的文章《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改革開放天地寬》就非常及時,引發了民間讨論。加上智庫專家在社交媒體上有關公共議題的讨論,能有效地促進輿論的多元化,有利于中國聲音的議程設置。
第五,重視知乎、豆瓣等專業化、有深度挖掘潛力的社交媒體開展對外傳播。知乎在外媒報道中國、報道中國領導人和中國政府等議題中有一定被引用量,《紐約時報》認為知乎是相對言論自由的平台,一般僅在私下讨論的敏感性問題在知乎上也可窺見一二。統計顯示,在所有社交媒體的橫向對比中,近五年知乎被《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引用次數較多,主要原因是這兩份報紙更傾向深度報道,而知乎正好符合了這一需求。未來可以考慮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在知乎上發布相關深度文章主動設置議程。豆瓣在電影相關報道中被引用次數最多,其他報道則很少涉及。涉華影視相關話題可在豆瓣上加大對外傳播力度,如中國國家形象紀錄片、中國傑出影視代表作品等。另外,我們不僅要關注國内傳播平台,更需要主動在海外社交平台如推特、臉書、優兔上發出中國聲音。近年來許多國内媒體已開設多個海外社交媒體賬号,但傳播效果仍有待提高。
(本文系上海市“曙光學者”項目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号:17SG32和A1508)
「注釋」
①Gans,Herbert.1979.DecidingWhat’sNews.AStudyofCBSEveningNews,NBCNightlyNews,Newsweek,andTime.NewYork:PantheonBooks,pp116-145.
②本文依托Factiva數據庫統計,考慮到搜索功能的可操作性,文中所說的外媒引用中國消息源的數據是廣義的引用,微博、微信和其他中國媒體被引用情況都作同樣處理。
③轉引自尹連根、楊秋月、張進:《微博作為消息源: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引用新媒體資源的策略與規律探析》,《新聞大學》2015年第1期。
④StevePaulussen&RaymondA.Harder:SocialMediaReferencesinNewspapers,JournalismPractice.2014(04).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