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麒許亞鋒李錦昌
【摘要】
在學習科學和新技術的影響下,學習空間的研究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針對當前一些學習空間項目存在的使用效率低、未充分發揮空間優勢等問題,本文提出在現有設計範式的基礎上更多地融入用戶的參與式設計。在參與式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提出學習空間應該滿足用戶的功能需求、具備足夠的穩定性、尊重用戶選擇的權利、提升兼容性、高度靈活性等8條參與式設計原則,并提出了一個由設計原則層、關鍵步驟層、設計階段層和具體維度層組成的參與式設計框架。根據該框架,學習空間需要通過一系列逐步逼近最佳設計的疊代式活動來增強其可用性。
【關鍵詞】學習空間;參與式設計;設計原則;設計框架
【中圖分類号】G434【文獻标識碼】A【文章編号】1009—458x(2016)01—0048—09
一、引言
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和實驗室等教學空間的設計與優化一直以來都受到研究者的關注,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不同的物理環境和空間布局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的影響等方面[1]。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改進教學空間的設計、建立通用的教學空間建設标準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與上述研究緻力于對傳統教學空間的“優化”不同,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新型學習空間的研究與實踐卻更像是對傳統教學空間的“變革”,這種“變革”包括空間的布局、桌椅的樣式和信息技術的注入等很多方面。以最早的一個新型學習空間案例——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構建的SCALE-UP環境[2](見圖1)為例,圓形課桌、空間周圍的白闆、可存放實驗設備的壁櫃、筆記本電腦、多塊大屏幕和居于空間中心的教師工作台等都與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教室和實驗室大相徑庭。以此為開端,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TEAL項目[3]、明尼蘇達大學的ALCs項目[4]、華東師範大學的未來課堂項目[5]等一大批研究與實踐項目紛紛啟動,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EDUCAUSE)也組織開展了學習空間的專題研究[6]。雖然它們無論是在項目名稱還是使用的研究術語上都不盡相同,但無論是從其基本理念來看,還是從它們所關注的領域和具體的實現方式來看,都有衆多的相似之處,可見這些研究都屬于一個共同的研究領域。當前學界用來表述該研究領域的術語包括學習空間、主動學習空間(Activelearningspace)、協作學習空間(Collaborativelearningspace)、下一代學習空間和未來課堂等[7]。本文在此使用“學習空間”一詞來指代那些蘊含了新的學習科學理念的新型學習場所。具體而言,學習空間是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支持師生間和學生之間的交互,鼓勵學生參與,最終達到學生的深度學習、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而構建的、用于學習的場所,它應該具備人性化、靈活性、交互性、智慧性和連續性五個基本特征[8]。
目前,學習空間領域的研究涵蓋了基本理念、設計原則、設計框架和評價研究等多個方面[9]。在基本理念方面,研究者大多認為學習空間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和協作學習[10];在設計原則方面,研究者普遍認為學習空間的設計應該遵循易用、靈活、兼容、可靠的原則[11][12],應用較為廣泛的設計框架,包括PST框架[13]和PSST框架[14]等;評價研究則着重關注學習空間對教與學的影響,大多數均呈現出積極正向的研究結果[15],但也有研究表明,學習空間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并不顯著[16]。整體來看,雖然目前學習空間的研究與實踐獲得了較大進展,但該領域的研究也存在着諸多問題。筆者曾經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實踐進展進行過分析,認為理論基礎薄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多個不同研究術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亂,導緻相關研究者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從而不利于形成穩定的學術共同體等[17]。另外,當前開發的諸多學習空間實踐案例的應用現狀如何?成功案例與不成功案例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如何進一步優化學習空間的設計流程?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和關注。本文首先通過對幾個典型學習空間實踐案例的分析,找出當前學習空間設計中的現實困境和訴求,在此基礎上認為更多地融入用戶的參與式設計是進一步優化學習空間設計的有效路徑,并提出了參與式設計理念指導下的學習空間設計原則和設計框架。
二、學習空間設計的現實訴求
首先以香港大學的“富技術協作教室”(Tech⁃nology-richedCollaborativeClassroom)和香港公開大學的“活動學習室”(ActiveLearningSpace)兩個學習空間為例,對學習空間實踐項目的應用現狀進行調研,找出與學習空間設計相關的問題,然後結合其他學習空間項目的設計過程,提出要推廣參與式設計範式在學習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一)兩個學習空間項目的應用現狀
1.香港大學的“富技術協作教室”
作為香港大學正在實施的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以成果為導向促進學生學習”(Outcome-basedApproachtoStudentLearning,OBASL)項目聚焦于從“教”到“學”的轉變,它的最終目标是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為了更好地支持OBASL,香港大學由專門的信息技術部門主導興建了許多“富技術協作教室”,同時還有一些傳統教室也被改造成了“富技術協作教室”[18]。這些“富技術協作教室”可以用來支持多種教學法,通常可以容納40人左右。通過可移動、可自由旋轉的椅子和可移動的設備來增強空間的靈活性,通過空間中的多個LCDTV來支持小組内部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信息共享。空間的四周還放置了許多iMac為學生提供電腦和應用軟件服務,空間中還有多個大屏幕和交互式電子白闆,學生可以在任意角度看到屏幕上的内容。此外,空間中覆蓋了WiFi,可以在課堂上随時訪問課程管理系統Moo⁃dle,還包括教師工作台上的實物投影、無線話筒、教師使用的電腦等其他特征(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