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勇楊玉玉
【摘要】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2015年9月舉行的第十四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以“技術、學習、教育創新:教育技術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針對“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變革、有效學習、技術支持下的創新學習以及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相關觀點可供該領域的研究者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創新;教育信息化;翻轉課堂;有效學習;創新學習
【中圖分類号】G642.0【文獻标識碼】B【文章編号】1009—458x(2016)01—0068—05
教育技術國際論壇(InternationalForumonEdu⁃cationalTechnology,簡稱IFET)是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已連續舉辦了十三屆,是海内外教育技術專家、學者思想碰撞、學術研讨、實踐切磋、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由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承辦,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習科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西安教育技術與網絡學會協辦的第十四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于2015年9月26日至28日在陝西師範大學召開。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技術、學習、教育創新:教育技術的機遇與挑戰”,共有14個研究熱點及子主題,包括: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與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研究;新技術、新媒體、新理論支持的有效學習研究;信息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與共享研究;學習科學視角下的新型學習方式研究;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數字化學習技術與環境研究;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途徑與教學效果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研究;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研究;微課、MOOC建設、實踐與反思;與技術支持的教與學相關的專題。會議共收錄論文321篇,進行了2次大會主場報告,6場次平行會議。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7所院校的680多名專家、學者、師生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
大會開幕式中,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遊旭群教授,教育部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習科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東南大學副校長林萍華教授分别緻辭,海内外八位特邀嘉賓做了大會主題報告,六位專家教授做了分會場報告,對教育創新和學校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探讨。
現将本次大會主要學術觀點綜述如下。
一、“互聯網+”時代下教育信息化與教育變革
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後,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關聯進一步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與教育相結合,促進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楊宗凱教授基于教育技術發展現狀,“三問”教育,即“數字化時代,教育往何處去?”“教育變革,教育信息化往何處去?”“在融合和變革的過程中,教育技術學往何處去?”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1]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是一個動态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共建共享平台建設等。信息化時代到來,影響了各個學科的發展,信息化與傳統教育的結合推動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個性化和差異化人才,墨守成規的人最終會被信息化的大潮淘汰。數字原居民習慣了數字化學習、碎片化學習和泛在學習。教育信息化給傳統的講授式課堂帶來極大的挑戰,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國家也正在積極調整政策,迎接教育變革,而教育技術對教育改革的影響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緻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提到:“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培養大批創新人才”。
楊宗凱教授提出中國教育的三大瓶頸:教育不公、創新不足、學習型社會沒有形成。《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發布之後,“三通兩平台”的建設和完善促進了教育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現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校校通”在2011年不足25%,到2014年年底達到75%;“班班通”“人人通”的發展也取得新的突破。“三通兩平台”是中國的方法,受到了國外專家的好評。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應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以“融合、變革”作為後續研究主題。2010年,美國發布題為《改變美國教育:技術增強的學習——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2010》(簡稱“NETP2010”)的文件,強調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而不是進化式的修修補補”。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在美國已經逐步深入,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育變革已經不僅是一種遠景設想,更是一種真切的現實。[2]在我國,随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硬件設施基本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各方面原因技術與教學未能很好地融合,甚至出現“兩張皮”的現象。
國家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國際環境能夠推動教育技術更好地發展,但教育技術依然面臨更多的挑戰:①信息化時代傳統技術門檻極低;②信息技術發展越來越快,技術在教育中不能靈活應用;③教育技術處境尴尬,目前選擇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人數下降。對于種種困難,教育技術的研究者應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将技術與學科相結合,從信息技術學科做起,融合其他學科,更好地适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利用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搭建共享平台,實現資源共享。教育技術自身也要放寬視野,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教育變革和教學創新。在融合和變革中,教育技術應注重以“人”為本,處理好教育、技術、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和”為貴,秉承全國教育技術專業是一家、融入其他學科的理念,将教育技術學和其他學科相融合,使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
美國2006年公布的《美國競争力計劃》(Ameri⁃canCompetitivenessInitiative,ACI)提出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養具有STEM素養的人才。STEM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的簡稱,目的是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集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整體,使四門學科相互補充、共同發展。華東師範大學任友群教授通過舉例詳細對比中西教育的優劣,總結STEM給中國教育帶來的啟示。目前,中國的科學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兩種路徑:一是課堂科學教育,更加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教師傳授的新知識;二是課外科學教育,有着深厚的“做中學”傳統,更加重視技術的習得,将科學素養的養成視為技術習得後的必然結果。STEM的教學并不是簡單地将科學與工程組合起來,而是要把學生學習到的碎片化的知識與機械性的過程轉變成一個具有探究性且在不同方面相互聯系的過程,學生可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探究學習,提高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STEM教育給中國帶來的啟示有:融合為方向,問題為導向,科學為引領,數學為基礎,工程、技術為切入點;能力的獲取與知識的習得并重;在尊重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元學科間的融合;将能力的獲取、知識的習得寓于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更加重視對學生自主探索未知領域精神的培養。STEM是從國外引進的,我們要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發展,根據當代中國的國情以及本土化的情境,将課外科技教育與學生創新發展相結合,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改革本土化的教學方式。從教師的培養開始,探索适合中國學生創新學習的教學方式與評價方法,以此進一步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育變革。故中國教育改革的可能解決方案有:①尋找将STEM教育與中國現有K12課堂教育改革結合之路;②結合中國教育的方式,探索針對STEM的規範且有效的評價方式;③加大師資力量建設,培養适應STEM特點的教師隊伍。STEM教學給中國教育變革提供了機遇,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努力方向。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有效學習
信息化時代混合學習、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受到廣泛關注,學習方式多樣,學習内容豐富。而技術支持下的各種學習其最終目的都是達到有效學習。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格曼(JonathanBergmann)和另一位化學教師阿倫·薩姆斯(AaronSams)在課堂中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推動該模式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使用。随着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翻轉課堂的方法逐漸在美國流行起來并引起争論。喬納森·伯格曼在本次大會報告中提出:怎樣最好地利用與學生面對面的課堂時間?通過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他提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如今,從城市到農村,經濟條件允許的學校和地區都在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方法,以此來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目前翻轉課堂在應用中存在如下問題:①課堂時間沒有意義、沒有目的性、沒有成果;②不讓關心學生學習的相關方介入;③學生看視頻的效果有待增強;④借鑒或使用其他教師的視頻,缺乏創造;⑤視頻中沒有互動内容;⑥對不能完全理解教學内容的學生,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指導;⑦教師在嘗試過程中不能堅持,過早放棄;⑧對不看視頻的學生,沒有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⑨翻轉課堂教學視頻難以找到;⑩視頻制作得太長,不利于翻轉課堂的實施。
對于教師來說,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應明确一個理念,即翻轉學習不會讓課堂更輕松,但會讓課堂更有效,這也是翻轉課堂的妙處所在。喬納森·伯格曼提出翻轉學習主要包含掌握學習、互助學習、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和研究式學習。翻轉課堂不是簡單的課内課外學習内容的變化,而是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教學組織方式的轉變。運用技術和媒體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目的是進行有效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機遇。
關于翻轉課堂,江南大學陳明選教授認為學習與理解緊密聯系,理解體現着學習的内涵,學習結果反映了理解的程度,翻轉課堂應圍繞理解而翻轉。在理解水平評定指标中,理解可分為領會、應用、分析和創造四個層次,并非所有的理解都能達到創造,但創造一定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圍繞理解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其價值取向應從以知識的呈現與傳遞為宗旨轉變為以促進學習者深度理解為宗旨。他同時提出為理解而翻轉的教學設計模式(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