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的實踐為案例,簡要分析了當今社會對安全的高度需求以及高校安全教育難以快速滿足需求的困境。文章介紹了如何在實踐中深度整合社會優質安全教育資源及整合後提出的基于安全文化育人理念的全新的大學安全教育課程體系,進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互聯網+、虛拟現實、大數據、智能匹配、人臉識别等新技術提升安全教育效果。實踐結果證明:這種社會化、專業化的課程服務方式(社課)能夠快速、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學質量。文章建議有關部門支持建設多門社課,幫助中國高等教育快速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社會資源;深度整合;安全文化;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社課
【中圖分類号】G521【文獻标識碼】A【文章編号】1009-458x(2018)9-0020-02
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的實踐背景:社會需求與高校供給的差異
安全教育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明确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堅持安全發展觀”,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确提出了“提升全民安全素質工程”。但現實當中,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7萬人,每年發生各種安全事故幾十萬起,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GDP的3%~5%。
在當前各類學校中,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還比較陳舊、落後,信息化手段的缺位使其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深度整合社會優質資源,提出“安全文化育人”理念,建設信息化教學服務體系
深度整合社會資源成果之一:提出了“安全文化育人”的安全教育理念,并基于安全文化設計了全新的大學安全教育課程體系。
麥課在線教育彙聚來自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頂級專家并聯合國家應急管理部安全文化研究所等專業機構,基于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安全文化育人”的核心思想,打造了全新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其中包含國家安全、工作安全、日常生活安全等七大闆塊、28大類、一千多個安全知識點,幾乎完全覆蓋整個大學生涯,幫助大學生做好安全方面的充分準備。
通過深度整合,我們發現了安全教育的終極目标,即幫助學生學會關愛。中國傳統安全文化就一直秉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觀念。當代安全文化的四個發展階段: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我護安全,或者說,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保護他人不受傷害,其最高階段最終都指向要主動關愛他人。所以安全教育的終極目标是學會關愛生命、關愛社會,而關愛的缺失恰是社會最大安全隐患。我們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幫助社會解決這個問題。
深度整合社會資源成果之二:建設了一整套信息化安全教育的學習服務體系。
麥課在線教育建立了一套專業化的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服務體系,形成了包括學習需求分析、課程研發、安全教育專用學習平台研發、基于數據的學習過程支持服務、電子學檔以及學習數據分析等模塊的安全教育閉環系統。這需要有十幾類的工作角色來保證體系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
另設計了很多安全學習活動,如給華中師範大學設計的安全實訓館面積達到一千多平方米,體現了文化、科技、技能、互動和線上線下結合五個特征,建成後将成為标準的文化育人基地、學生實訓基地、對外安全培訓基地以及學生安全文化活動基地。
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計的安全驿站就是學生宿舍下面的一個區域,包含微型消防站和應急物資艙。學生可以在此進行安全标志的學習、安全文化場景的模拟等,可休閑,可學習,非常實用。
還有很多創新之舉,如安全教育雙前置,即在學生收到錄取通知書之際就開始進行安全教育,而不是等到學生到校才開始。這隻有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才實現。還有隐患随手拍、安全知識競賽以及各種主題學習。針對學校的具體要求,我們還可以随時開展各種主題的安全教育,另外還有涉及安全的特訓營等各種各樣的活動。
互聯網+安全教育提升教學質量效果明顯
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的直接結果怎樣呢?從數據來看,安全事故率下降,學生對課程高度認可。
互聯網+安全教育在全國範圍内已經服務了350所高校的150萬名大學生。參加安全教育課程學習後學生中的安全事故發生率大幅下降,如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新生安全事故發生率下降85%。2016年全國10萬名大學新生實現了零詐騙報案,2017年40萬名新生中已知僅發生了1起被詐騙報案,學習效果明顯。學生學習之後反饋也特别積極。96%的學生認為這種安全教育方式很有幫助。有一個感人的案例:隴南師專的教師申請經費采購安全教育學習服務,但學校經費不夠,于是自己掏錢給學生購買賬号學習。這一方面體現了教師的高度責任心,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樣的産品和服務獲得了認可。目前,有十幾個省的高校保衛學會出具了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的推薦函,高校的服務續約率為100%。教育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等也都有報道。所有這些實踐探索的結果表明:以社會化、專業化的服務機構來幫助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完全可行。
社課:社會化、專業化的課程服務模式能快速幫助高校提升教學質量
一方面社會對高校的很多需求一時難以快速滿足,另一方面社會又蘊藏了大量優質資源,足以滿足高校的這些需求。因此,完全可以通過深度整合、快速轉換優質資源給學校提供服務。
随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集中力量把一門課做好,提供給更多教育機構來實現某個領域教育質量的提升。如果把多門課做好,在我們這個互聯網大國,或許就能實現整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快速提升。
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社課,即社會化專業組織提供全過程服務,由專業機構組織社會化的優質資源,面向學校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社課有助于高校解決課程有無問題、課程質量優劣問題以及課程信息化整體服務缺失問題。
新方式遇到的挑戰:意識與環境
當然,我們在實踐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挑戰之一是學校領導的理念更新。現在學校領導重視硬件輕視軟件。個别學校願意每年投入幾百萬元、上千萬元用于監控硬件建設,卻不願意在影響人一輩子發展的安全教育上投入幾萬元。挑戰之二是如何讓優質的教育産品和服務能夠理直氣壯地進入學校為學生服務。如何避免劣币驅除良币的悲劇發生。這确實需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優質課程生存和發展的大環境!
在此,建議教育部支持北京師範大學成立社課中心,制定相應的質量标準,制定優質課程推薦機制,以便使優質課程更快速地讓更多學生和學校使用并從中受益。與此同時,還建議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為高校選擇優質的課程提供公正的參考依據。
(本文系根據學術沙龍研讨活動中的發言整理修改)
收稿日期:2018-06-10
定稿日期:2018-06-25
作者簡介:劉義光,副研究員,教育部開放教育質量評估專家,陶行知學院副院長,互聯網+大學安全教育專家,《大學生安全教育》教材副主編(100083)。
責任編輯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