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簡要回顧了199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啟動時的狀況,肯定了教育信息化1.0的建設成就,概括提出教育信息化2.0階段是從“大水漫灌”進入到了“深耕細作”的階段。文章提出要順應規律、超越整合,從系統論的視角設計和規劃教育信息化2.0的行動計劃。
【關鍵詞】《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教育信息化2.0;超越整合;反思優質資源共享;數字化閱讀
【中圖分類号】G521【文獻标識碼】A【文章編号】1009-458x(2018)9-0015-03
21世紀的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從20世紀開始規劃的。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這是中國實施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也是21世紀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藍圖。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了六大工程: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跨世紀園丁工程、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211工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程以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其中,一、二、六三項工程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直接相關,涉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在線教育的發展,另外三項也都與教育信息化密切關聯。
為落實這項“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施工藍圖”,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先後啟動了若幹項教育信息化配套工程,其中重要的包括: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和國家精品課程建設。
要想全面理解教育信息化1.0的建設成就,我們需要回到世紀之交,看看18年前在線教育發展中遭遇的瓶頸。
2000年12月,在《中國遠程教育》發表的一篇專家訪談中,清華大學嚴繼昌教授對當時的網絡教學成本做過一個測算:“如果按目前163、169上網費用4元/1小時,3分鐘的電話費是9分錢(不包括長途),1小時就是1.8元,這樣1小時的學習總花費是4元加1.8元為5.8元,一天若上網2小時就是11.6元,這樣一年就是3千多元,再加上學費,如此昂貴的(在線)學習費用學生能夠承受?”(中國遠程教育,2000)。2000年4月,教育部在湖南大學召開了“現代遠程教育經驗交流會”,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韋钰博士在講話中提到:“目前CERNET網的主幹網速度隻有2M,……我們從‘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分配了專項資金來支持CERNET網的主幹網提速。……預計到2000年年底,……把CERNET主幹網在需要的地方速度提升到622M,部分地區提升到2.5G……,并可連通全國所有大學和1000所中學。”(韋钰,2000)。
在當時的網絡條件下,一些大學的網絡教育學院不得不給學生郵寄光盤,被戲稱為“光盤大學”。這種現象典型地代表了中國教育信息化1.0起步時的狀況。而今天,一部4G手機的聯網速度都已經達到100M了。
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1.0幾乎是從零起點起步,開啟了中國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征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無論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在線教學平台建設、在線課程開發和共享、課堂信息化教學設施,還是課程、學生信息素養、教師信息素養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飛躍性發展,這是我們在總結和梳理中國教育信息化1.0發展曆史時要充分肯定的成就。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由于從零開始,教育信息化1.0的建設帶有明顯的“大水漫灌”的色彩,換句話說就是:先提高整體水平再說。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特定的教育問題,重構線上+線下教學過程,創新教學過程、實現對人才培養的過程性全面評價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曆史和現實表明,教育信息化2.0要求我們從“大水漫灌”進入“深耕細作”階段,要針對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要做到“深耕細作”,我覺得需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順應規律
我最近在“中國大學MOOC”平台上分享了一門名為“解密教育的技術變革史”的課程,這門課程全面梳理了從口傳、手工抄寫、印刷技術、電子媒介到數字媒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教育發展史,并從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的視角,全景式地介紹了媒介技術影響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曆史畫卷,從中尋找媒介技術影響教育變革的基本規律。
從媒介技術與教育發展的曆史來看,互聯網是支撐人類教育發展的第五種媒介技術,大數據、雲計算、AR/VR等是數字媒介技術——信息技術内部的一個發展和新熱點。人工智能是一種混合了能源、機械、信息技術和其他因素的綜合技術,它需要很強的數據基礎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不宜過度炒作教育人工智能的概念。對于教學過程、知識表達方式以及學生評價等方面的“深耕細作”是發揮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作用的基礎。有些教育專家對于人工智能的預言過于激動了!教育信息化2.0的國家政策不宜被很多大公司的新聞稿牽着鼻子走。
超越整合,反思“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一直以來,中國教育信息化1.0有兩個核心理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進入教育信息化2.0,應該反思和檢讨這兩個理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一理念隐含着一種教學場景:傳統課堂。這一理念可能帶來了一些暗示和誤導。暗示之一,教室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陣地。現在在很多學校的教室裡,充滿了黑闆、投影、白闆、Pad櫃等設備,但是使用率很低。暗示之二,把信息技術“塞進”傳統的課堂教學流程。其實,在互聯網時代,教學可能回到田間、地頭、醫院和車間,無所不在。堅持“整合”理念很可能會禁锢教師對于教學變革的想象力。
若談到對“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理念的反思,盡管很多人在定義什麼是“優質資源”的時候将教師、探究任務、資源等要素包括在其中了,可是從實踐層面看“優質教育資源”基本上就是指視頻錄像課。從新世紀網絡課程、國家精品課、微課一直到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主要的操作行為都是——錄視頻。這種借助于行政權力,通過自上而下的動員,大量開發同質化的視頻資源的行動,到底是在發揮我們的體制優勢還是在消耗我們的體制優勢?
從媒介史角度來看,随着媒介技術從口頭語言、字母文字/手工書寫、印刷書、廣播電視到互聯網的發展變革,書寫的體裁——包括故事、神話、知識的表達體裁——經曆了從荷馬史詩體、柏拉圖對話錄、書信、散文、蒙田随筆、小說到影視、遊戲、VR的變化過程。最能體現互聯網的表達修辭特色的文體,到底是視頻還是遊戲、VR/AR?在線優質教育資源指的是大量的視頻課程,還是應該包括Archive、Google圖書館、開源數據、開源代碼等多種樣态?這顯然是一個需要思考和讨論的問題。
分清楚“寫本子的邏輯”和“做事的邏輯”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實施行動部分列舉了八大行動,這些具體措施帶有明顯的條塊分割色彩,一望而知分别由教育部哪個司局負責落實。這相當于是把“教育信息化”這個系統工程分解成了資源、平台、學生、教師等多個要素,分别描述了教育信息化2.0要素層面的建設目标。但是,教育信息化不等于要素的堆砌,它是由這些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動态、完整的系統。
舉個例子,随着基于大數據的學術研究的轉移,未來大量“新增知識”在剛一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種内嵌了交互元素、視頻甚至數據表單的“原生數字化資源”。對于這類新知識,學習者隻能通過數字終端“閱讀”,閱讀之後的“表達”也須大量借助新的數字化表達形态。我們把這類新閱讀稱為“數字化閱讀”。對于“數字化閱讀”素養的培養來說,最适合的教學場景是在線學習平台,傳統課堂教學反而不适合了。
有鑒于此,“數字化閱讀”項目遴選網絡優質資源、設計以學習活動為核心的在線課程、在線上開展SPOC教學、對于平台上的學生學習檔案和日志進行系列的大數據分析,以開展提煉信息化教學過程的交互模式和優中差學生典型的學習序列模式等基于大數據的學習行為分析。這一探索項目本身就覆蓋了資源、教學、學生素養、教師素養以及基于大數據的學習行為分析等綜合目标,而是否能夠支持這類包含大量視頻和圖片内容的在線教學,也成為檢驗一個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試金石。
因此,希望在推進教育信息化2.0的進程中,教育部綜合改革司能夠發揮作用,超越要素層次,從系統的視角找準問題、形成團隊、深耕細作、攻堅克難,切實解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本文系根據學術沙龍研讨活動中的發言整理修改)
[參考文獻]
韋钰.2000.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我國現代遠程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12).
中國遠程教育.2000.現代遠程教育專家訪談-資源建設篇[J].中國遠程教育(12):6-10.
收稿日期:2018-06-10
定稿日期:2018-07-02
作者簡介:郭文革,博士,副教授,博導,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數字化閱讀實驗室(100871)。
責任編輯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