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還沒有今天先進的教與學理念,比如重視閱讀,特别是課外閱讀對英語學習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當時我還不太能認識到閱讀的重大作用。之所以迷上英語閱讀,最初完全憑的是我自己對英語的興趣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到了大學,我讀了英語專業以後,在閱讀方面才算在老師指導下逐步走入正軌。至今回想起來,早期的閱讀對于我夯實語言基本功、增強語感都有很大的幫助。後來我當了英語老師,對于閱讀重要性的體會更加深刻了。
中學:看雜志,讀教材,做閱讀理解題,夯實語言基本功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身邊的英語閱讀材料遠沒有現在這麼豐富。上初中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一本杭州出版的英語雜志,這本雜志圖文并茂,每期有改寫的文學名著,一般都是短篇小說,還有英文的連環畫、英美文化小知識等多個欄目。對于當時除了課本基本沒有讀過其他英文材料的我來說,這本雜志真如“雨後甘霖”,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這之後,從初中到高中,我就成了這本刊物的長期訂戶。到了初三暑假時,我還讓爸爸幫我把過刊合訂本買來好幾本在家暢讀。記得那些合訂本剛到的時候,我連飯都顧不上吃,一直看。那種快樂到現在都記憶猶新。這可能也是在閱讀材料相對匮乏的年代獨有的快樂吧!當時這本刊物分初中版和高中版,因為有很好的分級,讀起來不是特别費勁,但也不是沒有挑戰。當時我不懂什麼閱讀技巧,隻是希望能一口氣讀完故事情節,所以遇到生詞基本不查詞典,都是靠上下文猜測,即使有個别地方不理解,隻要不影響閱讀,我也不去管它。後來到了高中,我才知道這是一種訓練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猜測生詞能力。猜測生詞能力很重要,它是培養快速閱讀最基本的要求。
我們當時是第一屆正式使用中英合作編寫的新教材JuniorEnglishforChina和SeniorEnglishforChina的學生。現在風靡全國的韓梅梅和李雷就是當年這套教材裡的主人公。這套教材除了課本外,還有配套的補充閱讀教材。補充閱讀教材在當時隻有英語老師有一本,并不是每個同學人手一本。我們就拿着老師的補充閱讀教材去複印,複印回來就孜孜不倦地讀。補充閱讀教材上文章的篇幅不是很長,和課文的篇幅差不多。我通讀完全文後,也補充學習了一些生詞。在課外閱讀中将遇到的生詞轉化為自己的詞彙量,這樣比抱着詞彙書背單詞要好很多,這樣學到的單詞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具體語境中活生生立體的詞彙。如此一來,學習者既能比較全面準确地理解單詞,也為今後在說和寫中靈活運用詞彙奠定了基礎。
除了看雜志、讀課本,那時我閱讀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大量做閱讀理解題。現在的閱讀理解題被廣泛诟病,主要是由于文章後的練習題都是四選一的客觀題,被認為限制了思維、扼殺了閱讀興趣。但是在我的英語學習生涯中,閱讀理解題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當然,這也是那個時代條件所限:沒有太豐富的英文材料可選擇,隻能通過做大量的閱讀理解題彌補。在做這些閱讀理解題的過程中,我開闊了眼界,還學習到了知識,特别是英美文化和科普知識。我到現在還記得初二時讀過的一篇閱讀理解,文章講的是土豆最有營養的部分是皮和肉之間的部分,所以建議土豆不要削皮。當時我讀完這篇閱讀理解,就覺得挺有趣的。
大學:博覽群書,适當精讀,用心體味語言魅力
大學時代的閱讀方式主要是老師點撥,自主閱讀。老師點撥的主要是理念,這些理念還需要學生自己踐行。記得我剛上大學時,我的高中曆史老師張建疆給我寫了一封信,告訴我到了大學,自主學習的時間多了,一定要“博覽群書,厚積薄發”,那封信對我以後的學習、工作乃至生活都有很大影響。大學時代,除了英文類書籍,我還讀了很多中文書,涉獵社科文史多個領域。閱讀讓我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形成了良性循環——知識面越寬,越有利于理解更多的閱讀材料。
就英語閱讀來說,我覺得在大量閱讀的同時也要在自主閱讀中增加精讀的内容。上課時的精讀課、泛讀課、聽力課,其實都不足以大幅擴大詞彙量,很多詞彙需要在課外閱讀中補充。除此以外,在課程之外自主分析複雜的語言結構,體味語言特點,感知作者寫作的思路和結構,也是課外自主閱讀的應有之義。記得從上大二開始,我每周用一個沒有課的半天,專門到圖書館外刊閱覽室去閱讀英美報刊,包括《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經濟學人》(TheEconomist)、《時代周刊》(Time)、《讀者文摘》(Reader’sDigest)等。讀外刊時,我手邊總是放着一本英英詞典和一個筆記本,方便查與記。讀某份報紙或某本刊時,我往往先通過略讀、浏覽的方式大緻熟悉該報刊中的所有文章,然後選擇幾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文章精讀。我精讀一篇文章一般有幾個步驟。第一步,一口氣讀完文章,基本理解文章的大緻含義,搞清楚作者的觀點或立場,讀懂一些關鍵細節。第二步,歸納自己不認識的詞或即使認識但不甚熟悉的詞。歸納時做詞彙筆記,記錄單詞在這篇文章中的詞性(盡量詳細,比如是動詞需要标注是及物動詞還是非及物動詞,是名詞要标注是可數名詞還是不可數名詞等)以及英英詞典中這個詞在這篇文章中的含義,進而要将文章中該詞所在的那句話抄寫一遍(如果單句話沒有完整語境不利于理解,還要将前後的句子也抄錄上,便于今後查閱複習)。第三步,對文中的一些複雜句單獨進行分析,最好是邊分析邊抄寫,體會作者造句的精妙。英語是邏輯性很強的語言,邏輯關系都是通過從句、從句間的連詞等結構方式體現的。如果在學習中逐步對這些複雜結構進行分析,熟悉英語的這個特點,對于今後快速閱讀,迅速找出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厘清作者思路,都有很大裨益。最後,嘗試寫摘要,或邊寫文章要點,邊口頭組織語言,練習口頭表述摘要。書面寫摘要對寫作能力是一種鍛煉,而口頭摘要需口、手、腦并用,身體的不同感官同時調用,不僅檢測了記憶能力,還鍛煉了口語能力和反應能力,對今後的口譯訓練也有一些幫助。
泛讀也很重要。泛讀不在于追求詞句等細節,更在于對文章宏觀結構的把握、語言特色的品味和思想内容的反思。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時老師讓我們讀英文版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這本書現在可能是中學生的讀物,但是那時候的我們在中學階段根本沒有接觸過這類文學書籍,隻好在大學“補課”。這本書語言平實通暢,讀起來毫不費勁,但是情節确實很精彩,我記得在讀完《麥克白》和《李爾王》之後,就有很大的沖動去寫讀後感分析人物性格和悲劇産生之間的關系。之後用英文寫了好幾篇短小的讀後感,這些讀後感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幼稚,但卻是早期閱讀的成果。還有大二時老師推薦我們讀英文版的《簡·愛》,這本書的情節其實我們在以前就耳熟能詳了,所以我開始并無多大興緻,隻是每天晚飯和晚自習之間休息時躺在床上讀幾頁。讀着讀着,我發現這本書對環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寫很有特色,用到的詞、比喻等讓人覺得耳目一新。于是,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就來了興緻,還不時回憶和摘錄這些描寫,這對于我今後的英語寫作很有幫助。
英英詞典:閱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談完自己的閱讀經曆,我再來和大家聊聊閱讀中必備的幾種詞典。
在閱讀中,選擇一本合适的詞典非常重要。選擇詞典,首選英英詞典。現在的學生估計到了高中階段,英語水平就足夠讀懂英英詞典了。記得我在初三暑假讀到過外語界一位老先生寫給英語學習者的三點建議,其中一條就是“盡快學會使用英英詞典”。對于這條建議,我當時并未在意。直到上了大學,我真正使用了英英詞典後,才知道這句話的分量。讀了英英詞典裡的英文釋義,我才發現英漢詞典裡給出的單詞釋義是那麼單薄和片面,而英文釋義則不同,對詞的解釋比較全面。所以,我建議學習者在了解一個詞的意義前一定不要看漢語意思,而應該先讀英文釋義,在讀完英文釋義仍不能準确判斷其漢語對應詞彙後再翻看漢語意思。
學英語的初級階段,我建議大家選擇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這本詞典的一大特點就是英文釋義用詞簡單,符合初學者的水平,而且很多詞都配有圖片,有助于理解。紙質版詞典的一大劣勢就是例句不多,但是與紙質版配套的光盤版詞典可以彌補這一缺憾。光盤版詞典中,每個詞還有ExampleBank,裡面補充了很多例句,這些例句不是詞典編纂者造的句,而是從各種報紙雜志和書籍中尋找的真實語料。
大學在圖書館精讀英文報刊時,我選擇的是圖書館裡的RandomHouseWebster’sCollegeDictionary。我最開始選擇這本詞典完全是出于好奇,因為這本詞典自己沒有,我想換一本詞典體驗一下。但是體驗了一次,我就喜歡上這本詞典,因為每個詞的釋義都比Longman更全面。英文報刊上很多詞的意思都不是平時我們常見到的意思,有的詞義比較生僻,通過查詞典,我認識了很多詞彙的其他意思。這本詞典在我讀外刊文章時對于我了解文章意思起了很大作用。
總之,使用詞典應根據自己的英語學習階段靈活選擇,基本的原則是英英詞典為先。
英語閱讀路漫漫,直到今天,我的英語閱讀經曆已近30年,教授英語閱讀也已13年。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英語閱讀帶給我的更多的是對語言文化的感知,對大千世界的探索,對人類靈魂的思索。英語閱讀給我打開一扇新的窗口,開辟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如果你對世界、對人生有足夠的好奇心,學好英語,從閱讀開始,迎接一個新的旅程!
作者簡介
李晶,北京體育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教師。曾獲得“校優秀青年教師”稱号,主編或參編教材、工具書等十餘部,主講“中國傳統文化(英)”“英語閱讀”“英語國家報刊文章選讀”等課程。2014年經國家留學基金委“全國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選拔赴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訪學。曾擔任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和全國體育院校外語教學協作組常務理事、秘書長,亞洲英語教師協會2012年會執行會員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