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究竟是誰
貉是犬科動物,尖尖的吻部使得它的臉看上去有些像狐狸。貉的腿比狐狸短,奔跑和跳躍能力受小短腿的局限,遠不及狐狸。大概也因為活動能力略遜,貉的捕食能力也随之大打折扣,所以貉在食性上偏素,是一種植物性食物占比例很高的雜食動物。在野外,貉會吃鼠、蛙、昆蟲、水邊能捕捉到的魚,以及植物性食物,包括水果、植物的嫩葉和種子等。基本上,它們會吃在自然界中能獲取到的所有食物,平常走路也喜歡低着頭,讓鼻子靠近地面,不願錯過任何食物。
在冬天,狐狸的大尾巴可以像被子一樣蓋在身上保暖。貉由于尾巴比較小,冬天沒有“棉被”。不過,什麼都吃的性格讓貉更容易儲存脂肪,所以它們在冬天會選擇冬眠,這也使貉成為了唯一有冬眠習性的犬科動物。
貉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甚至可以說,它們是很适應生活在人類周圍的一種小型獸類。在日本,貉也是較常見的物種,它們甚至能遊走于城市中,當地人也并沒有去傷害它們的意思。日本的神化故事中也有貉的形象,人們會把貉當作一個小神仙,這有點像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對刺猬和黃鼠狼的定位,日本動畫片《平成狸合戰》的主角“狸”就是貉。動物園裡的野生貉
我曾經在上海動物園裡見到過貉,而且并非是養在籠舍中,而是生活在動物園自然環境中的野生貉。其實在去之前,我就聽說上海動物園有野生的貉,所以那次就是想去一探究竟的。
當時,我在一片樹木長勢很好的森林中尋找,沒過多長時間,就見一個矮小的身影正從前方背對着我快速跑遠了—我還沒有發現這家夥的時候,它倒先發現我了。但它跑了兩步就停下來了,然後開始回頭觀察我。當它覺得我并沒有危險後,仿佛不明白自己剛才為什麼要跑,然後繼續停留在那裡觀察我,這也讓我有機會能看清它。
和我猜想的一樣,果然是“一丘之貉”的貉!由于之前接觸的貉都是北方的烏蘇裡亞種,所以這個南方亞種的貉讓我覺得格外地小,它的皮毛是灰色混雜着黑色,面部眼睛周圍的兩個黑眼圈格外醒目。
就在我聚精會神地觀察這隻貉的時候,我側後方的植物中又發出了“嘩嘩”聲。我回頭一看,發現另一隻貉正從我的身後跑過去。這隻貉跑過的地方離我非常近,大概隻有3米的距離。它并沒有停下來看我,而是很快消失在了灌木後面。緊接着,又有一隻貉從另一側匆匆跑了過去。
雖然它們看似是在逃跑,卻都選擇了靠近人的路徑!其實,這裡的貉并不太怕人。它們每天都會在晚上出來,到白天遊客聚集處的垃圾桶裡尋找食物,有時候甚至不等遊客走開,它們就會跑出來。常去上海動物園的人幾乎都看到過這裡的野生貉。
複雜的小家庭
在短暫的行走過程中,我發現了4隻貉的蹤迹,這也印證了“一丘之貉”這個成語。貉這種動物很喜歡以家庭為單位成小群活動,加上一胎能生四五隻幼崽,所以在幼崽可以跟随親獸外出活動的時候,可以看到六七隻貉一起活動是很正常的事情。此外,貉住在洞穴中,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所以“一丘之貉”也就順理成章了。
貉的社會活動比較豐富,曾經有人觀察到成年貉帶着幼崽去其他貉的洞穴中“串門兒”,并且彼此相安無事的情況。不過,這種情況大概隻會發生在領地相鄰、彼此熟悉的家庭間,因為我觀察到的貉是會為争奪領地而“大打出手”的。
在以前救助貉的過程中,我也曾經嘗試過把新個體融入原有的群體中,但即便新個體是溫順的雌性,也依然遭到了原來群體的攻擊,最後不得不把新來的個體轉移到别的地方。
豬獾
不科學的放生
說到救助,我記得我們曾一次救助了30多隻貉,這奇高無比的數字讓我們驚詫不已!後來我才知道,這批被人在山裡放生的貉來自于養殖場,由于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無法獨自找到食物而導緻身體極度虛弱,被人發現後全都送到了野生動物救助中心才保全了性命。
這件事也告訴我們,放生不一定是在做善事—買來的動物可能本來就身體虛弱,亦或是沒有去過野外的飼養動物,基本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所以被直接放生的動物往往會迎來悲慘的結局。要想讓動物回歸野外,科學的放歸步驟是必不可少的!小熊貓
浣熊
英雄莫問出處
雖然貉在我國的南北地區均有分布,但是現在仍能發現它們存在的地方卻并不多。有意思的是,北京、上海、南京這樣人口比較多的城市反而有更多貉生存。在北京,你能在香山那樣離城市不遠的山區看到貉;而在上海和南京,你甚至可以在自然環境相對好一些的城區發現它們的蹤迹。
關于這些貉,有人認為它們是當年養殖場的逃逸個體繁殖的後代,最終在野外存活了下來,也有一些人覺得它們就是本地存留下來的野生貉。在我救助過的貉中,也能明顯感覺到确實有兩種相貌不太一樣的貉:一種腿長、個體大、毛色好,符合養殖場為了使用皮毛的選育标準;另外一種個體比較瘦小、毛色比較灰暗,同時非常怕人,很符合野生貉的特征。我想,也許兩種情況共同存在。無論這些貉來自哪裡,最重要的是,這種小動物還存在于我們身邊。
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在遠離城市的自然環境中,貉并不常見。不知導緻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曾經被大範圍捕捉之後,現在種群恢複的速度不夠快,還是因為它們本就是喜歡伴人栖息的動物。
盡管我們認識了那麼多動物朋友,但我還是覺得我們對于動物的了解仍然遠遠不夠!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它們以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因為那也同樣是我們的生活環境。
責任編輯田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