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囝仔時,媽媽定定帶我去菜市,買着我愛吃的魚……”因為翻唱備受關注的廈門六中合唱團,近日又演繹了一首充滿童趣的閩南歌謠《魚歌》。悠揚的旋律配上樸素的閩南語歌詞,讓人仿佛穿越到古早的閩南海邊生活。
排練室裡,孩子們圍坐成一圈,唱着歌,打着拍子,以阿卡貝拉的形式相視而歌。白襯衫、百褶裙,簡潔的畫面、簡單的動作、簡約的風格,唱出了童年關于“魚”和“漁”的美好記憶。這段視頻發布後,反響熱烈。
事實上,廈門六中合唱團此前就用這種形式,配以拍打身體或者擊打桌面、杯子等,與霍尊、張靓穎合作演唱了《山居秋暝》《我的夢》等歌曲,被聽衆贊為天籁之音、“舞台上的精靈”。今年3月,他們與周傑倫同台演繹《稻香》,用杯子舞的形式打出節奏,驚豔全場。
廈門六中合唱團已成立了23年,一共100個團員左右。這支全部由“00後”組成的流行合唱團的成功,幕後有兩位善于創新的老師:一個是負責指揮的高至凡,另一個則是負責編曲的徐聰。
高至凡老師一直想為傳統而常規的合唱模式融入新意,“做一些有意思、别人沒有嘗試過的東西”。他與好友徐聰商量,想以阿卡貝拉的形式演繹流行音樂,做小團隊、無伴奏、多聲部的合唱。阿卡貝拉要求用人聲模仿打擊樂,但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于是他們嘗試配以打擊,用拍打身體、桌面等發出聲響的方式,替代打擊樂器演奏。
這個被他們稱為“創意擊打”的辦法行之有效。“跺腳或者拍胸替代大鼓的聲音,打響指或者搓手模拟的是镲片,而拍手或腳體現的是小鼓聲。”
這樣看似簡單的擊打動作,由于一開始力度掌握不到位,練習時手都會腫起來。平日裡,孩子們一直抽空練習:很多人走在路上不自覺地練習打響指,手指打出了繭;吃飯時,團員們彼此測試,鍛煉對音準的敏感度和耳朵的敏銳度。可塑性強,再加上勤學苦練,孩子們做到了“哪怕是看着别處或是聊天也可以打得很自然”。
一直以來,合唱團選的歌都是比較适合孩子的,有童趣但不幼稚,正能量但不直白。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斷尋找突破,嘗試不同類型的曲目。《魚歌》,是由廈門音樂人苗子創作的閩南歌謠。他們嘗試用阿卡貝拉搭配閩南語歌曲,用歌聲傳承閩南文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首小清新的閩南語歌,很有現代民謠作品的特點,擺脫了以前閩南語歌慣有的苦情味。”徐聰說,歌曲深得合唱團孩子們的喜愛。
與《青花瓷》拍打身體、《稻香》擊打桌面和杯子不同,《魚歌》手腳并用,一心三用,難度更大。孩子們圍坐成一圈,除單人動作外,鄰座兩人也有動作配合。與歌曲所呈現的單純美好一般,動作設計的創意來自“你拍一我拍一”的童年遊戲。
如今,六中合唱團每推出一個新作品,都會吸引很高關注。對此,合唱團的師生卻保持了一顆平常心,婉拒了多數表演邀約。徐聰和高至凡老師也很冷靜:“我們隻想純粹地用‘阿卡貝拉’這種表演形式做出優秀的音樂,最終目标是希望讓更多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
(熹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