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行為偏異的主要表現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小朋友出現吮手指、夜間磨牙、撞頭、屏氣發作以及過度依賴母親,等等。将此種行為與普通幼兒的行為對比,其表現出的過度、不恰當等行為現象,就是幼兒的偏異行為、雖然随着孩子的身心發展,這些偏異行為會自行消失,但是偏異行為仍然具有較強的危害性,不僅會影響孩子的生活與正常發展,還會為成年心理障礙與社會适應不良等埋下隐患。幼兒的偏異行為一般都有多種形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過度依賴。一般情況下,嬰兒會對母親先産生依賴感,此種依賴感是情緒正常分化的前提。但是過度依賴則是幼兒對父母要求太多幫助與關注,是與年齡不符的一種不良行為,主要是指嬰幼兒在行為、情感與活動方面缺乏獨立性。
第二,個性倔強。幼兒個性倔強通常表現為任性、不接受勸說、愛發脾氣、固執己見,等等。突出的表現為抗拒、易怒,尤其是個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就大聲哭鬧或者扔東西,等等。
第三,吞食異物。咬吃非食物性的東西是偏異行為的典型表現,咬吃的東西一般有泥沙、頭發或者衣服,等等。有些孩子僅咬吃某種物品,有些孩子則咬吃多種異物。
二、偏異行為的矯正策略
1.注重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的好壞會直接決定孩子的生活态度、個性發展、行為規範,等等。作為家長,應當擔起教育好孩子的重任。第一,應當做好表率。認真培養孩子的個性行為,從自身做起,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師”,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科學的作息以及良好的業餘愛好,等等。第二,應當尊重孩子,将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不要将其當做私有财産,任意打罵耍笑,或者由着家長的脾氣,不顧孩子的感受。此外,還應當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第三,對待孩子要寬容,允許孩子犯錯,用恰當的形式指出問題在哪兒,給予孩子改正的時間和機會。第四,要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在溫馨的情感環境中成長。這樣,孩子就能夠感覺到自由與溫暖,由此形成健康的人格。
2.理解、傾聽幼兒的心聲。除了外部環境外,幼兒間的互動也能夠形成重要的心理環境,會對幼兒的行為産生影響。此種環境能夠促使幼兒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這樣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孩子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孩子的問題行為也不是短期内形成的,短期内也不會消失,因此矯正孩子的偏異行為也需要逐步進行。教師在看到孩子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與行為有時會出現反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引導孩子,對孩子取得的進步應當注意鞏固,不斷強化。好的行為習慣會在反複的過程中得到鞏固,不良習慣在不斷産生後,再被反複矯正,才能夠戒除。此外,對孩子産生的偏異行為,教師應當進行溫和教育,尤其需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善良與謙遜等品德。當孩子出現了教師期望的行為後,教師應當及時表揚鼓勵,不能含糊其辭,因為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一般是“不說謊,我就是好孩子”。實際上,孩子可能隻是在不說謊方面是優秀的,其他方面未必做得好。需注意的是,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當采用不同的表揚形式,由此幫助他們建立正确的判斷标準。此種形式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能夠充分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礙,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進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觀念。
3.家園合作,巧用期望效應。對于有些偏異行為較為嚴重的孩子,教師應當與家長合作,讓家長了解到孩子的這一情況,同時勸導家長要有耐心,因為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内解決,需要一個過程。另一方面,教師可充分發揮期望效應,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非常優秀,随後逐漸改變不良習慣。此外,幼兒園還可定期召開“家長會”或者建立“幼兒成長檔案”等,向家長介紹一些心理知識,由此逐漸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綜上所述,幼兒的偏異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産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孩子的偏異行為,借助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孩子矯正不良習慣。此外,教師與家長還應當通力合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孩子樹立正确的價值觀,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雲港市六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