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潘秋月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而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并愛上學習。因此,數學老師要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精心地創設,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各種教學情境中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故事情境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幼兒園時聽了許許多多有趣而生動的故事,他們特别喜歡小朋友或小動物。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含義的教學中,利用教材的《小貓吃魚》的插圖并制作成課件,為學生講述貓媽媽釣了3條魚放在盤子裡,貓媽媽外出了,小貓獨自在家裡,它看了看這些魚,小貓很想做什麼?學生們從這個故事中知道小貓接下去很想把這些魚吃掉,興趣極高,教師抓住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這個故事中一邊體會小貓吃魚的情境一邊學習數學知識,分享“小貓吃魚”的整個過程:第一幅圖盤子裡有3條魚;第二幅圖小貓吃了1條,盤子裡還剩2條;第三幅圖小貓又吃了1條,還剩1條;第四幅圖小貓把剩下的1條魚也吃掉了,還剩0條。老師用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語調教學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學習了3-3=0,學生掌握了數學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學習,學生産生了一定的數學興趣,在随後的數學學習中積極參與,老師或叫學生口答或叫學生到黑闆上闆書,都紛紛舉起自己的小手,教學效果良好。
二、創設比賽情境
一年級數學教材上出現了大量的插圖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但對于像5-2=?或3+3=?的隻有算式的練習,沒有為學生設計情境則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練習出現做題速度慢,跟不上,或出現的錯誤較多。因此對于數學老師特别是低年級的數學老師,在讓學生對這些式題進行練習時,要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而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确率,用比賽情境的方法是最好的,通過筆者幾年的低年級教學發現,學生特别喜歡比賽,而且有争強好勝的心理。如口算練習是讓學生進行開火車比賽,按大組來比賽,通過開火車來得出哪組小朋友算得又對又快,并在黑闆上畫出獲勝的紅旗。或寫幾組題在黑闆上,讓每個大組各選一位同學到黑闆上闆演比賽,再讓不同組的同學上來評改,為他們記分,評出誰最快又做得最好。實踐證明,常常創設比賽情境,學生們都有争勝的心理,興趣極高,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課堂學習變得有聲有色、輕松自如,參與意識強,能大膽地創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主動探究其中的奧秘,将乏味枯燥的數學學習變成為生動有趣的快樂活動。
三、創設生活情境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學數學是為用數學”,并會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方法,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例如,教學8加幾的計算方法時,教師出示了高年級同學參加種樹的情境圖并口述情境,老師告訴學生種樹是為了保護環境,因此快樂學校的六年級大哥哥大姐姐在植樹節參加了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8棵樹,第二組種了6棵樹,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大哥哥想考考我們,我們能不能算出大哥哥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同學們為了幫助大哥哥解決種樹這個生活問題,很快參與到8加幾的計算方法探索中去。這樣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不斷地進行數學知識學習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了自主學習的興趣,能力有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好。
四、創設操作情境
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情境,放開手腳讓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中,去觀察、去思考、學會邊操作邊表達,感悟操作中的快樂,讓學生學會與同學合作操作實踐,不斷在操作中經曆失敗,經曆成功,從而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促進學生大腦的發展。教學北師大教材一年級的認識物體這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物體分類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及球等立體圖形後,讓同學從家中帶來各種立體圖形的物體來到課堂中,通過《你說我擺》的課堂學習讓同學在你說我擺的操作情境中,學會觀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體驗,并進一步認識幾何體的特征,而通過生生合作玩遊戲的操作活動,發展了學生的初步表象思維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并在操作遊戲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學的知識,不知不覺地運用了知識,學習能力在不斷地加強,知識結構也不斷地形成。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教師不斷深入研究課堂活動,在教材原有的基礎上加以修飾、深加工,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産生内部動力,自主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随着知識結構的不斷豐富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自覺學習慢慢變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他們會逐漸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學)(本欄責任編輯劉豔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