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張夢珂
原中語學術委員會主任章熊先生指出:“閱讀教學中允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解釋,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章熊先生的這段話,特别強調了閱讀教學在培養創造型人才中的作用。語文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意識、創造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下面,我從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思考、西方先進的閱讀觀給我們的啟示以及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方向等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對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看法。
一、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思考
随着社會的發展,閱讀能力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新課标強調要“培養學生正确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不少中學生,閱讀不通句讀,不解語義;寫作白字連篇,語句不通;聽話不得要領,不明主旨;說話辭不達意,語無倫次。這其中固然有學生個體的原因,但是,中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閱讀教學觀念,教師長期以來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對這種現象的産生有着不容推卸的責任。
中國古代幾千年來,實行科舉取仕,以一篇作文定終身。因此,寫得一手好文章,便成了讀書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于是,便形成了以寫作為最終目的的閱讀觀,讀書是為寫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的終極目标是寫作。這種以寫作為主體的閱讀觀沿襲了幾千年,長期影響甚至主宰着我們的閱讀教學。語文界長期以來強調的“讀寫結合”原則就是這一閱讀觀的生動體現。
憑心而論,“讀寫結合”用在寫作教學中是頗有成效的,但用在閱讀教學中則有着其不容回避的負面影響。
大凡“讀寫結合”的課,往往都是緻力于對文章寫作技巧的分析,通過對寫作技巧的分析實現其作文教學的目的。這樣一來,便形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套死闆、僵化的模式:無論什麼文章,都不外乎介紹寫作背景、作者簡介、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等等。這套模式害人不淺,将好端端的一篇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将意趣盎然的一門課變得生硬、艱澀,使語文課的魅力大減,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随之消逝得所剩無幾。再加上有的老師死死抱住“教”字不放,獨霸課堂,醉心于“填鴨式”教學,絲毫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有的教師即使注意了提問,也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即使是一些較為優秀的課,也是大部分學生“陪太子讀書”。長此以往,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怎會得到開發呢?是該還學生閱讀自由的時候了。
二、西方閱讀觀給我們的啟示
早在本世紀初,西方就注意到了閱讀審美中讀者的作用,提出了現象學閱讀觀。現象學閱讀觀一經産生,便風靡全球,我國“五、四”時期的不少大作家,也都受到現象學閱讀觀的影響,魯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現象學閱讀觀認為:作品與讀者間的交流,不僅僅是作品在影響讀者,讀者與此同時也會根據自己的審判經驗去體驗作品,與作品産生共鳴。由于主體本身條件不同(如生活閱曆、個人情感的體驗等),文學作品對審美主體(讀者)産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少讀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總有差異,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也就是說,文學閱讀本來就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
現象學閱讀觀啟示我們,閱讀不再是一種單一的分析活動,同一篇文章也不再隻有一種單一的理解,多解性已成為閱讀教學中值得重視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作品,而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和“教參”上的诠釋去取代學生的思維和理解。“教參”講得再詳細、深刻,教師想得再周到,也不能取代學生本身對作品的體驗。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還學生理想的閱讀體驗。
三、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方向
如今,建立閱讀本位的語文教學觀已成了大勢所趨。在當前的形勢下,閱讀教學将朝着一個理想的閱讀教學模式方面發展。那麼,理想的閱讀教學模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現象學閱讀觀認為,理想的閱讀模式應包括以下五個方面:①作品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言說清晰的空白點,需要讀者和欣賞者根據自己的審美體驗去進行補充。②閱讀者是作品的參與者而不是分析者,讀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感受,也是對自己的感受。③閱讀的過程是作品與讀者間的交流。④情狀是作品透露的秘密和讀者産生了解的欲望之時,當真相大白,便是作品與讀者産生共鳴之時。⑤效果是藝術,是一種幻想的表達。在此,我們姑且不讨論這一理想模式的合理與否,但至少它提到的五點都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單縣張集鎮張集初級中學)(本欄責任編輯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