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吉
很多語文教育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讨本學科自身規律而外,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其實就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而在衆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着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直接影響着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可能由于沒有抓住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難免走入誤區。
如:1、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的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2、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摸不着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色是什麼?”對學生隻能啟而不能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内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認識,怎麼能正确回答呢?3、提問急于求成。教師發問後,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回答,這樣隻會壓抑學生的思維。4、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麼?”“文章中心是什麼?”
長此以往,讓學生讨厭。5、提問對象過于集中,隻顧優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提問都是不科學的,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内容與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用心設問、發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思考的興趣點來提問,真正問到點子上。
一、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學習的“障礙”,當學生急于跨躍這些障礙時,也就意味着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麼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麼?”這一番提問,激發了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并急切地主動研讀課文,尋找答案。
二、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隻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學生分析紅軍戰士在第一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這一句中“搶”字的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麼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紅軍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裡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後,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後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麼?到這裡,經過教師設置的“曲問”和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學生對紅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麼人?”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了,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還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裡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麼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别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為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的。
三、提問還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高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解決同一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候不隻有一種劃分方法,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按其它标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白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課堂上适時适度、富于藝術和技巧的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
(作者單位内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第一中學)
(本欄責任編輯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