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旻《語文課程标準》明确指出:“閱.."/>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四讀”

淺談閱讀教學中的“四讀”

時間:2024-11-05 01:32:58


    ◎邱旻

《語文課程标準》明确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閱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為主,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讀”,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教學中我采用“四讀”進行閱讀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嘗試讀,感知内容

嘗試讀,指學生進行預習性、嘗試性的閱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開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标準語文教科書每組課文開頭都設有導語。學習每組課文之前,首先讓學生認真閱讀單元導語,明确本組專題,梳理導語中提出的要求。然後,引導學生嘗試閱讀課文。如《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可讓學生從題入手圍繞課題質疑: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哪個世紀?誰來呼風喚雨?靠什麼呼風喚雨?哪些事實可以看出人類具有呼風喚雨的本領?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讀書思考,分别用自己喜歡的符号在文中标明。

以上幾個問題既讓學生對課文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二、品析讀,理解語言

品析讀,是理解性的閱讀。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深入了解課文内容,抓住重點,弄清句段的聯系和含義,品詞析句,理解語言。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抓”:

1、抓練習,探索讀,理清文章脈絡。課後思考練習體現了編寫的意圖,提示了教學的思路,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緊扣課後思考練習,引導學生探索讀,便于理清文章脈絡。如《陶校長的演講》一文主要寫了陶行知校長和同學們談“每天四問”。課文采用一段一問的形式用了四段分别說了“每天四問”的具體内容:①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②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③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④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麼要這樣問?該課的課後思考練習第5題“陶校長和同學們談了哪四個問題?他為什麼要談這些問題?”編者設計該題,旨在通過該題讓學生弄清課文的主要内容及課文的段落結構。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反複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順序,理解作為一名學生為什麼要做到“每天四問”。

2、抓詞句,品析讀,理解語言文字。抓中心句,聯系讀。中心句作為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段(文)眼,該段(文)中的其他句(段)都圍繞此句展開。教學中抓住中心句,聯系全文,引導學生讀書,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如《鳥的天堂》一文主要寫了巴金老先生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的美麗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熱愛與贊美。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緊扣“那‘鳥的天堂’的确是鳥的天堂啊!”這一中心句并由此展開,聯系整篇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精讀課文:①為什麼第一個鳥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個鳥的天堂卻沒有加引号?(因為前者指的是大榕樹,後者說的是‘鳥的天堂’成了鳥的樂園。)②作者為什麼會發出“那‘鳥的天堂’的确是鳥的天堂啊!”的感慨?(因為“鳥的天堂”裡鳥多而歡快。)③為什麼那“鳥的天堂”能夠成為鳥的天堂?(因為榕樹大而茂盛以及當地農民對鳥的呵護。)從以上三個問題入手,引導學生精讀課文,既對教材進行重組,又一改以往從頭讀到尾的耗時低效的閱讀習慣模式,達到突出重點、事半功倍的成效。

抓重點詞,品析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句中的重點詞,聯系上下文,對重點詞進行品析,可以體會句子中所蘊含的涵義。如《詹天佑》一文中“清政府剛提出修築的計劃,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就出來阻撓。”一句,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本句的重點詞“阻撓”,引導學生對“阻撓”一詞進行深入探究:“阻撓”是什麼意思?誰“阻撓”?“阻撓”什麼?為什麼“阻撓”?說明了什麼?結果怎樣?通過對“阻撓”一詞的品析,讓學生懂得在清朝末年,中國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備受帝國主義欺淩。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的憎恨,樹立從小立志、刻苦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的遠大志向。

抓細節,想象讀。細節是指細小的環節或情節。它可以是一個飾物、一個動作、一句話、一種表情,也可以是一個十分簡短的情節。作家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細節描寫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小學語文課文有許多細節的描寫。正是這些三言兩語的細節描寫,刻畫出人物和事件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教學中對這些細節加以細讀想象,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荔枝》一文,在寫母親品嘗兒子買的荔枝時有這樣一段細節描寫:“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着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着,舍不得吞下……”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圈畫出有關細節描寫的動詞進行仔細體會,而後邊讀邊想象母親品嘗荔枝時的情景。此時的荔枝就不再是一顆平常的荔枝了,它凝聚着兒子的一番孝心,也傳達着母親的深深感動。經過讀書想象,文中母親品嘗荔枝的一舉一動,無不體現母親對荔枝的無比喜愛,無不流淌着濃濃的親情、深深的愛意,烘托出母親那愛荔枝更愛兒孫的崇高母愛。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學生怎能不為之被打動?

三、賞評讀,體會感情

賞評讀,是較高層次的讀。它是在品析的基礎上深探文章的主旨,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可采用以下幾種“讀”:

1、自由讀,醞釀感情。如《草原》一文先讓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段,想象草原的美麗景色,醞釀一種熱愛草原的情懷。

2、引導讀,渲染感情。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文章的寫作特點,在關鍵地方提點一下,采用教師引學生讀的形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再見了,親人》第二段可在引讀中這樣給予點撥,達到渲染感情的目的。

師(叙):在送别的人群中,十幾歲的小金花已經難過得泣不成聲了。生(接讀):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幹眼淚——。師(引):過去,你不是經常給志願軍叔叔唱歌跳舞嗎?今天——。生(接讀):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怎麼!心裡難過,唱不起來?師(引):我們都知道——。

生(接讀):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那一回……你是多麼剛強呀!師(引):像你這樣一位活潑可愛,機智勇敢的姑娘——

生(接讀):可是今天,在和志願軍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麼落淚了呢?這樣的點撥,把一個朝鮮小姑娘和志願軍叔叔分别時的動人場面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的引讀,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别的骨肉親情作了一番渲染。

3、表情讀,體會感情。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中的林沖與洪教頭的對話,可分角色進行表情朗讀,使洪教頭與林沖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感受洪教頭的狂妄自大、傲氣十足和林沖謙虛禮讓、鎮定自若的人物特點。

四、延伸讀,培養興趣

《語文課程标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掌握的讀書方法閱讀、理解單元練習中的閱讀内容;獨立閱讀适合兒童閱讀的經典著作和書報,進而鞏固已學的讀書方法,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内,得益于課外”。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第二實驗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劉豔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