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少武
在語文的世界裡,字是沙土,詞是壘成高樓的一磚一瓦。詞語教學就宛如那砌磚的技術,未把技術傳授到家,蓋起的高樓大廈怎能站得踏實?語文課堂若要做到紮實、高效,詞語教學馬虎不得。
一、注重多樣性解詞,切忌操作機械化
1.正解詞語離不開具體語境。把詞語放進具體的“語用”環境中,它才能“富有溫度”(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張祖慶說:每一個詞語都是富有溫度的)。例如,在《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中“驕傲”一詞是應重點理解的詞語。通過課文學習,不難理解其為自豪的意思。此時,可再設計這樣的語境,“我考了100分真驕傲,但是媽媽卻告訴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接近學生生活的語境中,學生對于此文中“驕傲”一詞的理解也就更加全面、深入了。
2.注重研究構詞規律。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知詞語的構成、組合規律。加涅學習認知理論認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内容的編碼,并激發學生運用編碼策略,以保持學習信息能進入長期記憶。例如教學“枯萎”一詞,通過圖片展示,容易理解其為凋謝的意思。再進一步解詞,“枯萎”由“枯”和“萎”組成,分别表示幹枯和萎縮的意思,這樣表示近義的合成詞還有很多,如“死亡”“龐大”“惡劣”,等等。不僅是相同意思的字合成詞,還有着相反意思的字合成詞。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詞語的表達意義上下功夫,抓規律,進行整理積累。
3.把握詞語背後的文化内涵。在小學課文中,有許多富有豐富蘊義和感情色彩的語彙、典故,比如:入木三分、揮汗成雨、舉袂成蔭,等等。碰到這類成語時,有的老師直接讓學生通過查詞典把詞義記下來,這樣的做法值得商榷。諸如“萬人空巷”“空穴來風”這樣的詞語,倘若學生隻從字面上去理解是無法正确解釋詞義的。這樣的學習方式,學生理解到的詞義僅僅是皮毛,所“懂得”的也僅僅是機械、僵硬的含義。每一個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語背後,都是充滿了“溫度”和生命力的。或許我們沒法把中華詞語庫裡所有的成語故事都給予學生,但是我們應當教會學生掌握詞義的方法,要真正掌握并内化吸收這些詞語,應當去探究它們背後那深厚的底蘊和内涵。
4.學以緻用真正理解掌握。崔巒先生曾表示:閱讀教學不能“得意而忘言”,不能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詞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應注重學生的學得,更應重視他們的習得。賈志敏老師在教“鞠躬”一詞時,在講解了鞠躬的意思之後,問一學生:“此時此刻,你最想向誰鞠躬?”學生眼珠一轉,向賈老師深深鞠了一躬。賈老師巧妙的“蜻蜓點水”,一撥一引,便讓“鞠躬”化入了孩子的心中。這樣的學以緻用才能讓詞語真正印入學生的腦海。當然除了以上方面,在詞語教學中還有着許多的方式方法能更高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字詞,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我們自己也應該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好好琢磨。
二、教學設計巧點睛,語文課堂聚慧眼
詩眼,是詩詞的點睛之筆。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教學設計和課堂上做足了文章的字詞教學,也會成為“文眼”“課眼”,讓語文教學更具重點性、系統性。
1.課堂導入,從詞語做文章。一堂語文課,導入是至關重要的,要能簡潔明了卻又能直入人心。賈志敏老師教學《爸爸的老師》時,課前,他便工工整整地把生字詞寫在了黑闆上。上課伊始,他便帶領着學生一遍一遍地讀詞解詞。把詞語教學放在課堂開頭,老師又以如此認真的态度對待,學生很快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些字詞身上,這是他們學好語文課的基礎。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這些詞語頻頻閃光,或成為環節之間連接的基點,或成為學生朗讀訓練的重點,或成為老師點撥學生智慧的亮點。
2.概括内容,從詞語下功夫。利用關鍵生字詞幫助學生概括課文内容,整合詞語學習和内容概括環節,教學便顯得更加有質量。如一位教師教學《武夷山和阿裡山的傳說》時,将課文的生詞按字數從少到多排成梯隊逐一出現在黑闆上,準确扣住故事發展的要素。如此一來,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在這頗具難度的挑戰中學會了生字詞,對課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更是水到渠成。
3.設計課堂,以詞語聚慧眼。每篇課文總會有它的中心,或隐或現,或散或聚,牢牢地把握住這樣的“文眼”,将其加工成課堂教學的“課眼”,對于提高教學的系統性和凝聚力有莫大的好處。在《普羅米修斯》教學中,我們可以聚焦“懲罰”這一文眼并設計相關問題:為什麼普羅米修斯會受到懲罰?他受了哪些懲罰?受罰之後的普羅米修斯怎樣表現?在教學設計中牢牢扣緊了“懲罰”,在課堂教學中從詞語“懲罰”切入然後發散開來,使得教學環節條理清晰、說理充分。誠然,做好詞語教學,僅僅做到以上幾個方面還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學生來說,紮實有效的詞語教學,有利于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而全面解析詞語,構建高效詞語教學,也是對于教學基本功的夯實,對文本解讀能力、全面把握規劃課堂能力的提升。莫讓詞語教學成為語文教學這塊璞玉上的瑕疵,莫讓“詞窮”成為學生習作字典裡的字眼,讓我們正視、重視詞語教學,好好淘洗詞語這塊金石,以待來日點詞成金。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實驗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