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豔芬
如果說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的話,那麼,良好的個性就應是點燃智慧的火種。良好的個性意識可以使學生内在潛力得到發揮,它所散發的光和熱遠非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封閉、單一化的灌輸式所能比拟的。人與人由于成長的環境及經曆不同,其體質、氣質、性格及各人愛好就會有差異,這些差異造就了人的不同個性,也使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個人的創新正是在這種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基礎上産生和發展起來的。那麼,怎樣才能展示個性特點、點燃智慧之火、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首先,要鼓勵新奇思想。沒有不同觀念的交流,就不可能産生新的思想。今天,我們的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造性,需要有新的方法、新的發明和新的思想觀念。然而,環顧周圍,相同或相似的東西太多,特别是我們教育戰線,長期整齊劃一的同化性訓練,嚴重束縛着學生的個性發展,扼殺了他們的創造性,創造性意識不強的現象随處可見。筆者曾經聽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所有名的學校,語文老師問“雪化了會變成什麽?”這一問題時,大多數同學回答變成了水,隻有一個同學回答變成了春天。回答變成水的學生,老師都給打了對鈎,而回答變成春天者,老師卻給打了叉。這不能不令人感歎啊!能回答變成水者不足為奇,而能想到雪化了變成春天,那是多麼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呀!作為老師應該鼓勵才對,為什麽非要強求統一的答案呢?如果對這樣的新奇思想不加以鼓勵,無異于扼殺了正在萌芽的創造力,這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地方,這就是同化訓練的危害性。
其次,提倡“不教之教”。馬克思說過:“自由是創造的前提。”因此,作為教師,沒有必要事無巨細地都揭底亮相,應該給學生留下可供思考的空間,讓他們于無疑處生疑,在無知中求知,于老師的不教之中學會自教,把他們逐步引向科學的殿堂。拿文學作品來說,我國琳琅滿目、五彩缤紛的詩詞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如杜甫的《兵車行》中有這樣一句:“牽衣頓足攔道哭”寥寥七個字,從字面上看,誰也會理解,所以,老師也沒有必要去講解,若能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想象,現實生活中,在什麼時候,誰會依依不舍地“牽”,誰會無可奈何地“頓”,誰又會伸直胳膊去“攔”,又是誰會淚流滿行意綿綿……這樣,學生就會在讀者面前呈現一幅悲壯的畫面:母牽衣,父頓足,嬌兒攔道愛妻哭,這是一家人送别征人的動人景象啊!而這幅畫面是他們在老師的啟發下自己用情、用心勾勒的。這比老師口幹舌燥的講解要好得多。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從以老師傳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活動為主,這樣,才會使學生的個性特征得以體現,想象力得以發揮,創造力得以提高。
其三,培養學生善疑的個性。所謂善疑,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有疑而疑,一個是無疑而疑。就是說,一方面要向書本學習,另一方面要“慎思之”、“明辨之”,不能被書本牽着鼻子走,在那些值得懷疑的問題面前要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隻有德國的魏格納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如此相似,這才有了大陸構造的闆塊學說。樹木花草、飛禽走獸,人人每天每刻都能看到,唯有張穎清教授注意到雞有兩翅兩足及頭,故雞冠成五裂;人有四肢于頭,故手腳有五指……由此概括出生物的每一相對獨立的部分與其整體相似。科學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沒有個性懷疑也就不會有流派之争,沒有懷疑新的學說也就不會産生,所以,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僞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别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隻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是勤奮的,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新的學問才會建立起來。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人們對于早已有了定論的東西,往往熟視無睹,很少去懷疑它,更談不上去改造它。傳統課文《愛蓮說》中有這樣一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課本上是這樣解釋的“蓮花比喻潔身自好的君子,淤泥比喻污濁的世風……”,也就是說,潔身自好的君子不受污濁風氣的影響,是對污濁世風的背叛,這就是蓮花對淤泥的背叛……這樣的解釋似乎天經地義,書上這麼說大家也這麼說,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不禁産生這樣的懷疑,即:沒有淤泥蓮花在哪裡長呢?蓮花背叛了淤泥能“嬌豔美麗”、“香遠益清”嗎?所以,蓮花的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是對淤泥的超脫而不是背叛,我們的君子能潔身自好保持高風亮節,也是對世俗的超脫而不是背叛,這種超脫精神是對傳統觀念的補充和發展。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科學上的新發明、文學上的新理論,都是在懷疑中産生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滞,人類的文化就不會進步了。因此,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善疑、會疑,樹立挑戰權威的信心。
重視個性化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喚醒學生的創造力,信息時代這一點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個性意識及個性能力的培養,以便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由知識的被動者變成知識的主動者,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代英才。
•(作者單位陝西省榆林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