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全
【提要】語文教師要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挖掘和利用好課題中蘊含的學習資源。可根據課題特點選擇恰當的切入點,來學習語言,培養語感,深化認識,構建“學路”……讓課文的題目“閃出資源的光芒”,讓閱讀教學自精彩的課題教學開始。
【關鍵詞】課題資源開發利用
一般來說,文章的作者都非常重視文章題目的斟選。“好題一半文”,好的題目或概括文章内容,或點明文章主旨,或指出行文線索;好的題目或華美、或樸實、或隐秀。華美的顯露文采,樸實的含有深情,隐秀的耐人尋味。文章入選課本後,便成了課文,成了供學生學習的文本。新版《中小學語文課程标準》強調:語文教師應具有強烈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意識。課文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如何開發和利用課題蘊涵的學習資源呢?
一、品讀課題,學習語言
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課題多種多樣,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為題的課文;還有的以詞、有的以短語、有的以句子為題。以詞為題的,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以短語為題的,有偏正、并列等結構方式;以句子為題,有陳述句、感歎句、問句,等等。這些課題中,有的包含多音字,有的包含輕聲音節,有的包含疊詞,有的用詞神妙,有的運用了修辭手法……課題中往往包含了許多可供語言學習的要素。作為以習得語言為重要任務的小學階段,教師應積極挖掘和利用課題中可供語言學習的要素,讓學生在課題學習中習得語言。一位老師在教《棉花姑娘》這個課題時就做得很好。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三課《棉花姑娘》(闆書課題),誰能讀好這個課題?生:棉花姑娘(讀出了“娘”的輕聲)。師:這位同學注意到了“娘”應該讀輕聲,還有一個字也該讀輕聲,是哪個字?生:“棉花”的“花”。師:真是細心的孩子,誰能讀準這兩個輕聲音節?生:棉花姑娘。(讀得很到位)師:請同學們齊讀一遍。生:棉花姑娘。師:這個題目真美,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也是這樣稱呼的呢?生:太陽公公、月亮姐姐……師:今天,老師請來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小朋友們看圖,我們可以怎麼稱呼它們呢?(播放課件)生:燕子姐姐、蝴蝶姑娘……師:能和它們打聲招呼嗎?生:燕子姐姐,你好啊!蝴蝶姑娘,你真漂亮呀!……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讀準了輕聲音節,感受到了課題包含的稱呼的方法,并遷移運用了這種稱呼的方法,習得了語言,語文的工具性得以彰顯。這歸功于老師對課題中學習資源的細心發現和有效的開發利用。
二、質疑課題,形成期待
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态,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閱讀期待策略,通過設置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引發學生自主的閱讀行為。因此,《語文課程标準》提倡運用閱讀期待策略,提倡開展探究性閱讀。許多課文的課題看似平淡,其實,隻要讓學生質疑,加上教師的恰當引導,往往能産生強烈的懸念,促使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去思考。如教學《特殊的葬禮》一課,在點明課題後,可先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葬禮”是什麼,再讓學生說一說“特殊”的意思。之後,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了什麼疑問呢?”學生很可能會提出下面幾個問題:“這個葬禮是為誰而舉行的?”“這個葬禮特殊在哪裡?”“這個特殊的葬禮是怎樣舉行的呢?”在學生産生閱讀期待心理後,就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并尋找問題的答案。課題教學是新課教學的發起階段,質疑課題,激發閱讀期待,不僅把課題學好了,還能為整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教學具有張力。但是,對于學生質疑課題,教師要注意引導,切忌那些假問題、淺問題,也不能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否則不利于閱讀期待心理的形成。
三、研讀課題,培養語感
所謂語感,簡單地說就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能快速地理解文字的意思,并能透過文字準确感受其中的情感。語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積累而形成的。課題是課文内容的窗口,往往寓含深意,富有情感,正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抓手。如果我們教師能根據課題的特點,有效地設計教學,往往能培養出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力,提高學生預見課文内容、揣測課文中心的能力。孫建鋒老師在執教《那深情的一跪》時是這樣利用課題進行語感訓練的:(上課伊始,老師請一學生書寫課題。)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學習《那深情的一跪》。請闆書課題的同學讀題。生:那深情的一跪。(突出了“一跪”)師:你讀出了一跪的動作。生:那深情的一跪。(強調了“深情”)師:你讀出了一跪中的深情。生:那深情的一跪。(既強調了“深情”又強調了“一跪”)師:好!你既讀出了“深情”中的“一跪”,又讀出了“一跪”中的“深情”。讀了課題之後,圍繞“跪”字,或扣住“深情”,你能提出問題嗎?生:誰向誰跪?怎樣跪?為什麼要跪?生:“跪”含有怎樣的深情?師:答案就在課文裡,“熟讀深思子自知”。請同學們邊讀書邊思考。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孫老師巧妙地讓學生在讀題中感受到,同一個句子,重讀位置的不同,往往能傳遞出不同的情感。“跪”指出了事件,“深情”暗示了課文的主旨,教師讓學生圍繞課題的這“兩隻眼睛”進行質疑,學生初步預見了課文的内容和中心,提高了學生的文字感受力,語感得到培養和訓練。
四、解讀課題,深化認識
課題往往是是課文的靈魂,讀懂了課題,也就一定程度上讀懂了課文。如《鳥的天堂》一課,讀懂這個課題,至少應讀出三個方面的意思:1、“鳥的天堂”是指什麼?(指一棵大榕樹)2、這棵大榕樹為什麼說是鳥的天堂?3、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人們什麼?我們可以圍繞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來開展學習,提升學生對課題的理解:1.聚焦描寫榕樹靜态的5至8小節,感受這棵榕樹的大、茂盛和勃勃的生命力,知道“鳥的天堂”指的就是這棵大榕樹;2.聚焦描寫榕樹動态的12、13小節,感受鳥的數量多,種類多,生活得自由自在,知道這就是稱它為鳥的天堂的原因;3.探究“鳥的天堂”形成的原因,感受作者的寫作動機:在這兒,燦爛的紅霞、白茫茫的水面、茂盛的榕樹、自在的鳥兒、緩緩移動的小船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好的畫卷,展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态美,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造就了鳥的天堂。文章傳達的是作者對美好生态的熱烈向往,傳達的是作者對保護生态的呼籲。聚焦課題,解讀課題,帶來的是對課文的深刻解讀,學生的認識将是全面的,感受将是深刻的。
五、緊扣課題,構建“學路”
在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創造一節優質課的關鍵在于尋找到一條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符合課文特點的教學之路。一條好的“學路”,往往環節簡單、過程流暢,層層推進地帶領學生暢遊課文,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展開充分的對話,帶來最大化的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構建這條最佳的“學路”呢?許多優質課告訴我們,捕捉課文的“文眼”,以此輻射教學,是構建學路的方法之一。的确,作者在寫作時往往會将自己最深刻、獨到的情思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在文中體現,這個詞或句就是整篇文章的靈魂。而這個詞或句,很可能就出現在課題中。在教學時,若能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别具匠心地設計教學,往往能抓綱顯目,快捷高效。如課題《花潮》,“花”和“潮”本無聯系,為什麼能結合在一起呢?原來說的是“花如潮”,“潮”是作者的聯想。“潮”字即是體現景物特點的詞,具有輻射全文的功能。據此可以進行設計教學:審題,感知花如潮;初讀,尋找花如潮;精讀,體會花如潮;品讀,感悟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
課題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我們具有強烈的意識,需要練就一雙慧眼,還需要具有良好的設計教學的能力。讓我們立足平時的教學,做課題學習資源的掘寶人吧!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城郊中心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石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