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3年後的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又發布了一道命令,内言不久前戰死的張自忠“久膺軍寄,夙著忠貞,“盧溝橋事變”後,轉戰前方,屢建奇勳,方冀幹城永寄,翊成複興大業”,不僅對其明令褒揚,還給予了“追晉為陸軍上将”的崇高待遇。
這位先被污名所累,繼而又獲平反的上将,究竟有過怎樣的離奇經曆?
1937年7月下旬,日軍突破第29軍在北平市郊設置的工事,向守軍陣地發動攻擊(東方ic供圖)戎馬華北
張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縣唐園村的一戶官宦家庭。他7歲時入私塾,因不安心讀書,曾受父親訓斥。父親病逝于贛榆知縣任上後,張自忠才奮發圖強,先後就讀于縣立高等小學堂、天津北洋法政學堂。
在天津讀書時,張自忠即秘密加入同盟會,後于1914年9月和幾名同學結伴北上奉天,投入北洋陸軍第20師當兵。由于上過法政學堂,張自忠受到同鄉、時任該師第39旅旅長車震的重視,把他送入随營軍事學校速成班學習,并在畢業後任命他為準尉司務長。
1916年6月,張自忠所在的部隊因為南下參與護國戰争,被改編為湖南護國軍第2軍第1師,他被師長車震越級提拔為上尉三等參謀官,但不到一個月就因部隊解散而返鄉賦閑。同年9月,張自忠在車震的推薦下投奔直系第16混成旅旅長馮玉祥,并在馮氏的屢次提拔下,在7年内由一名少尉見習官升至學兵團上校團長。張自忠帶兵提倡“治兵先治心”,并注重對所屬軍官的恩威并施,部下們都十分擁護他。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整編後,将所部改編為國民軍第1軍。張自忠參與了此次行動,并在之後對直系、奉系、晉系軍閥的作戰以及北伐戰争中屢立戰功,一路擢升至第28師師長、第2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北伐勝利後,張自忠又先後擔任過第25師師長、國民軍第11軍副軍長、第2方面軍第6師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戰敗後,他率部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收編,改任第38師師長。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張自忠奉命率所部在喜峰口抗擊日軍。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與日軍交鋒,部隊出發前,他号召全師營以上幹部開會,慷慨激昂地說:“日本人并沒有三頭六臂,隻要我們全國軍民齊心協力,與日寇拼命,就能将日寇打出中國去。國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國捐軀,重如泰山!”另外他還要求部隊出發後“與地方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動老百姓的一草一木;戰鬥中要節省子彈,不瞄準敵人不準打槍”。從3月9日到4月15日,張自忠指揮的第38師在喜峰口及附近地區與日軍混成第14旅團激戰一個多月,直到友軍防守的冷口失陷,才奉命撤退到宣化休整。
張自忠因為在喜峰口指揮作戰卓有功績,在1935年被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勳章。此後他指揮第38師在察東、天津等地駐防,并先後兼任過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全省保安司令、天津市市長等職。
第38師師長兼天津市市長張自忠(視覺中國供圖)“七七”榮辱
1937年7月7日晚,豐台日軍與中國軍隊第37師宛平駐軍發生沖突,是為盧溝橋事件。此時,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第29軍軍長宋哲元正在山東樂陵省親,事件的處理于是由北平市市長兼冀察綏靖公署總參議秦德純、第37師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馮治安、第38師師長兼天津市市長張自忠三人共同主持。
從日方史料中可以發現,在北平談判中,張自忠并不同意日方颠倒事件責任的解決條件,但在妥協派已經與日方達成此類協議之後,隻得接受現實,在7月11日晚8時與日軍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久太郎簽訂了《盧溝橋事件現地協定》。但日方并不滿足,随即策劃擴大事态,拟增派10萬部隊來華,企圖在不引發中日全面戰争的情況下武力實現華北五省“特殊化”。
7月14日下午,張自忠應宋哲元要求前往天津參與後續談判,并擔任中方首席談判代表。此時,宋哲元已經拒絕蔣介石要求他到保定坐鎮的指示,直接前往天津,試圖與日方就地解決事件。日本“中國駐屯軍”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順水推舟,向宋提出了“關于保證将來(合作)之詳細事項”,史稱《香月細目》。其中以第七條最為要害:“對北平的警備,将來由公安部隊負責,城内不得駐屯軍隊。”宋哲元明白日方今後必定會提出更高要求,且南京當局與第29軍内部必然會反對,于是表示“原則上承認沒有異議,但要求緩行”。
據此,張自忠在與日軍參謀長橋本群談判時,先後提議以38師、132師或29軍特務旅接替北平防務,反對日方提出的罷免河北省政府主席兼37師師長馮治安的要求,雙方形成僵局。1940年6月,在棗宜會戰中被日軍俘虜的中國傷兵(大束/FOTOE供圖)香月繼而提出通牒,限到7月19日為止接受解決條件,否則20日日軍将“自由行動”。19日晚11時,張自忠偕張允榮向日方呈遞《停戰協定第三項誓文》,接受一些無關宏旨的條件,但在北平駐軍的關鍵問題上仍不肯讓步。日方擔心談判破裂,同意就駐軍問題繼續談判,于是張在《誓文》後面附上一句:“又,撤去北平城内的第37師,由冀察主動實行之。”此後,中日雙方繼續就北平駐軍問題談判,但始終不能達成協議。
日方見張自忠态度強硬,于是重點挑釁張部,從25日起先後進犯廊坊、通縣、團河,把第38師拖入事件中。張自忠表态主戰,宋哲元随即令其擔任北平城防司令,率10個團兵力守衛北平,并令隊伍反攻豐台、廊坊,以造抗戰聲勢,企圖進攻一番再視南京當局的态度做出處置。張自忠卻積極做好應戰準備,一面通知南苑駐軍歸趙登禹指揮,一面電令在天津的副師長李文田等人:“務望堅守津市,軍隊須多用奇兵,非極壯烈之犧牲,萬不能放棄。”
7月28日,南苑之戰發生,第38師特務團與日軍發生激戰。敵酋香月見第38師抵抗甚力,即派漢奸齊燮元送來《中國駐屯軍聲明》,不再提北平不駐軍的條件,同意第38師一部進駐北平。宋哲元本有不願率先犧牲、不願單獨犧牲的地方實力派心态,見蔣介石仍令自己移師保定坐鎮,又聞徐永昌已經就任石家莊行營主任,斷定南京當局定會先犧牲本軍、再與日方和談,于是聽從秦德純的建議,重新與日軍媾和。宋哲元令南苑守軍停戰,調第38師特務團到北平換防。結果換防部隊在大紅門和玉帶河一帶中了日軍埋伏,副軍長佟淩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陣亡,南苑南部守軍也因腹背受敵,被迫突圍而去。
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占北平南苑後,将附近民衆誣為“中國軍間諜”強行逮捕(鄒德懷供圖)
1937年7月20日,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部通信參謀鈴木京大尉在豐台駐地指揮士兵與下屬部隊進行野戰通話(視覺中國供圖)此時,香月清司再度對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宋“一是脫離中央,一是離開北平”。宋下令秦德純以北平市政府的名義,接受日方以保安隊維持北平治安的條件,同意将獨立27旅改為保安隊,并派張璧通知日方。張自忠從潘毓桂處獲得消息後,大為憤怒,立即前去阻止,與宋哲元發生激烈争吵。考慮到自己直接出面有被日方脅迫的可能,加上第29軍諸将對秦德純的退讓方針有看法,宋哲元最終決定由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和北平市長,繼續與日方進行和平談判。此後南苑失守的消息傳來,宋哲元決定連夜偕秦德純等人移駐保定。此事後來一度被盛傳為張自忠“附日逼宮”、企圖從宋手中奪權。
7月29日淩晨2時,在天津的第38師向日軍發起進攻作戰,駐通縣的僞冀東政權保安隊随即反正,給狂妄的日軍以沉重打擊。日軍猝不及防,見态勢不利,佯為接受和平。當天下午1時,宋哲元令第38師退出天津,并通電全國軍政要員:“(宋)哲元奉令移保,所有北平軍政事宜,統由張師長自忠負責處理。”張自忠亦于當天下午2時起,依次就代理職務,開始進行最後的和平折沖。
張自忠不願接受北平不駐軍的條件。在獨立27旅已經改編為北平保安隊的情況下,他拟調派駐北苑的獨立第39旅進入北平,并請旅長阮玄武擔任北平城防司令。不想阮玄武不信任張自忠,當即予以拒絕。
香月清司見張自忠拒絕日方要求,遂于31日将獨立第39旅包圍繳械。當晚,獨立第27旅從北平突圍,張自忠就此孤身陷平,但仍在奉宋哲元之命進行最後的和平努力。至此,除張自忠等少數第29軍人員在北平處理“善後”事宜外,軍屬各部皆根據30日代理軍長馮治安(宋哲元以生病為由,命馮治安代理軍長)的命令,退守涿縣、固安、永清以南地區,采取守勢。平津一戰,第29軍傷亡5000餘人,日軍公布傷亡1233人。
面對日軍繼續要求解散冀察政務委員會,并以江朝宗、高淩霨等漢奸發起的北平、天津“地方維持會”接管政權的要求,張自忠一一予以拒絕,但同意将江氏等人納入冀察政委會,以“杜敵拉攏”,并恢複宋哲元廢除的常務委員制度,以賈德耀、張允榮、李思浩、齊燮元、張璧五人為常委,為防止辭職後政權變質打基礎。然而,張自忠的讓步和舉措并不能滿足香月清司。8月4日,香月命令城外日軍以“道路泥濘”為由,借路穿城而過,并密令逮捕張自忠。張自忠在實力全無的情況下,于5日向常委會辭職,稱病避入東交民巷德國醫院。8月8日,日軍入城,千年古都淪陷。
力戰殉國
8月14日,國民政府正式發表《抗戰自衛聲明》,宣布武裝應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七七事變”的處置宣告結束。全國抗戰開始後,張自忠設計逃出平津參加抗戰,他在北平的折沖雖告失敗,又被誣為“親日派”“主和派”,因此一度引起國人的誤解,就連國民政府也下令将其撤職查辦。這是他人生中的最低谷。
脫險後,張自忠一度以戴罪之身空挂軍政部部附的職務。1938年3月徐州會戰開始後,張自忠正式複出,擔任第59軍軍長,并在臨沂阻擊日軍立功。對此,國民政府于3月30日發布公告:“張自忠前經明令撤職查辦,茲據軍事委員會呈稱,此次臨沂之役,該員奮勇殲敵,樹立奇功,拟請撤銷前令,鼓勵等情。張自忠撤職查辦處分應準撤銷,用昭激勵。”正式為張自忠洗刷恥辱。此後他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随棗會戰和1939年冬季攻勢。
1940年5月,棗宜會戰爆發,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任命張自忠為右集團總司令,統一指揮第29集團軍和第33集團軍固守襄河兩岸陣地,鞏固大貢山南側各隘路口,以主力控制長壽店以北,伺機擊破進犯日軍。此前,張自忠曾寫下家書,内言:“吾自南下參加作戰,瀕死者屢矣。瀕死而不死,是天留吾身以報國耳。吾久在兵間,能習勞苦。或疲憊之極,轉念當此國家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吾幸而得為軍人,複幸而得在前線,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而薄有建樹,吾形雖勞苦,心則至慰也。方今日寇益深矣,國益危益,吾輩軍人責亦重矣。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做好了殉國的打算。
5月1日,日軍第13師團主力對第33集團軍正面展開攻擊。戰至7日,張自忠決定親自指揮特務營和第74師主力渡襄河至一線督戰。10日,日軍第13師團得到第39師團增援後再次發起猛攻。戰至14日,張自忠再次親率總部特務營及第74師一個團前往方家集側擊日軍,試圖切斷日軍退路。
5月15日,張自忠指揮的部隊與日軍第39師團一部發生激戰。入夜後,日軍大部隊抵達,迫使張自忠率部向南瓜店轉移。16日拂曉,日軍步兵第231聯隊對南瓜店發起進攻。戰至下午2時,保護總部的特務營傷亡殆盡,日軍沖入陣地,張自忠随即組織肉搏,于15時傷重而亡,時年50歲。這位一度被認為是“漢奸”的抗日名将,終于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内言:“陸軍上将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久膺軍寄,夙著忠貞,“盧溝橋事變”後,轉戰前方,屢建奇勳,方冀幹城永寄,翊成複興大業。乃以鄂中戰役,親當前鋒,抱成仁取義之決心,奮勇截敵,重創喋血,猷複猛進不已,并諄諄以效忠國家民族雪恥複仇勖勉部衆,終因傷重殉職,全軍感痛。政府追懷壯烈,轸悼良深。應予明另褒揚,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生平事迹,存備宣付國史館,以示國家笃念忠勳之至意。此令。”同一天,他還被追晉為陸軍上将。1947年5月10日國民政府對張自忠實行國葬。1982年4月16日,張自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