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宋哲元 :“華北柱石”的是與非

宋哲元 :“華北柱石”的是與非

時間:2024-11-05 11:27:11

1937年7月7日深夜,當全面抗戰的第一下槍聲在盧溝橋邊響起的時候,國民政府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第29軍軍長宋哲元上将還在山東樂陵老家。自5月底離開北平以來,宋哲元祭掃家墓、刻印族譜、捐助學校、修繕文廟,盡享衣錦還鄉之樂。“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宋哲元面對南京國民政府和北平各界的催促,又在樂陵盤桓了好幾天才前往天津。

事後看來,宋哲元的磨蹭沒有什麼高明内涵,不過是與日本人折沖應對的一貫套路。幾年來,他殚精竭慮方得确保華北不落入日本人之手,支撐危局的重擔、不被理解的壓力與為第29軍在夾縫中求發展的責任,已經令他身心俱疲。因此在危機再度降臨之際,宋哲元多少顯得有些麻木。不過在度過最初幾個星期的迷茫之後,第29軍終于奮起抗敵,維護了自1933年長城抗戰以來的名譽,也使宋哲元得以抗日名将的身份留名青史。

第29軍軍長兼冀察政務委員會主席宋哲元(1885~1940)(視覺中國供圖)崛起于夾縫之中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間的6年,中日雙方頻頻爆發局部沖突,華北動蕩不已。也正是在這6年間,宋哲元從率領2萬殘兵困守山區的雜牌軍将領,一躍而成為掌握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兩省兩市,坐擁10萬人馬的“華北柱石”,舉國矚目的一方領袖。這當中,發生在1935年的“華北事變”,乃是風雲際會之關鍵。

當時,宋哲元是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兼第29軍軍長。1935年1月初,第29軍多次與侵犯察哈爾省境的日軍和僞滿軍隊發生沖突。但日方反咬一口,聲稱“宋哲元軍侵入熱河”,動員部隊壓境,要求第29軍歸還繳獲的武器,并不得在察省長城線以外駐軍。6月初,日本多倫特務機關屬員及商人4人途經張北縣城時,因未攜帶護照,被第29軍官兵扣留。日方又将此事渲染為“侮辱日本軍人”,要求第29軍道歉、懲處責任人,并撤退至張家口以南。

面對日方的壓迫,南京國民政府指示駐華北最高軍事長官、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何應欽妥協避讓,不給日軍以挑釁之機。兩次沖突均以滿足日方要求而告終。6月19日,國民政府還下令免去宋哲元的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一職,事前甚至沒有與他溝通。宋哲元于驚愕氣憤之中離開張家口,回到天津租界私宅閉門謝客。

飽受日方壓迫威脅的,并非隻有宋哲元一人。當年5月,日本關東軍和駐北平領事借口《國權報》社長胡恩溥、《振報》社長白逾桓這兩名親日分子在天津日租界内遭到槍殺,以及孫永勤部抗日義勇軍進入《塘沽協定》規定的非武裝區,指責何應欽及麾下軍政人員“對滿實行陰謀”“對日實行恐怖主義”。日軍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公開出面,要求撤換河北省主席于學忠和天津市市長張廷谔,将中央軍、于學忠所部東北軍及國民黨組織悉數撤出華北,停止一切抗日宣傳活動。第29軍著名的大刀隊在1933年長城抗戰中曾有過英勇表現(視覺中國供圖)蔣介石擔心以武力直接對抗日本,一旦引發戰争,會重演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締結《塘沽協議》的慘劇,決心繼續退讓,對日方要求照單全收。宋哲元丢掉察哈爾地盤後,第29軍也準備調往江西,但一起意外事件卻改變了局面。

6月27日,失意政客白堅武受日方驅使,糾集300多烏合之衆,自稱“華北正義自治軍”,劫持鐵甲列車炮轟北平永定門。雖然暴動很快就被鎮壓,但平津市面陷入一片惶恐,不知中國駐軍撤離後将會發生什麼。宋哲元看準機會,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斷:指示部下蕭振瀛向國民政府力陳,願意擔負起在華北與日本方面周旋的責任;同時與土肥原賢二等人進行接觸,試探日方對自己入主平津的态度。

蔣介石認為,由地方軍代替中央軍,是以退為進、維持華北主權的可行之策,同意了宋哲元的毛遂自薦。日本方面則認為,“他們(指宋哲元及山西閻錫山、山東韓複榘等人)在不歡迎蔣介石的中央集權制上是一緻的,這一點與日本軍部駐外機關的利害也是一緻的”(據時任日本駐北平助理陸軍武官今井武夫的回憶),未提出反對意見。第29軍得以順利進駐平津,接管城防。7月17日,國民政府突然以兩年前參與長城抗戰有功為由,向宋哲元及所屬将領頒發青天白日勳章,其中既有對宋哲元過往功績的激勵認可,也不乏以抗日名譽相約束、避免其過度傾向日方的意圖。8月底,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總司令。

1937年7月,由第38師副師長李文田指揮的天津保安隊準備進攻海光寺日本軍營(海峰提供/FOTOE)在此之後,土肥原賢二等日方特務分子繼續遊說山西閻錫山、綏遠傅作義、山東韓複榘等地方軍政領袖,推動其“華北自治運動”,同時向宋哲元及繼任的河北省主席商震、天津市市長程克及北平市市長袁良施壓,要求“迅速徹底取締妨礙貴我兩國邦交之團體”。

宋哲元秉持“為保大權,可舍小利”的觀點,對土肥原賢二敷衍應付,同時不失時機地向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要權。他一方面明确表态,在對日交涉時,“凡有妨害國家主權領土之完整者,一概不予接受”;另一方面又提出自己困難甚多,“刻下民情愈益憤昂,城鄉市鎮,議論紛纭。倡導自治者有之,主張自決者有之,一一阻遏,既有所不能,徒欲苦撐,亦絕非空言所能奏效”,希望中央給予諒解。

1935年底,國民政府為化解“華北自治運動”,決定放手一試,撤銷以何應欽為首的中央駐平軍政機構,将華北交給宋哲元全權負責。北平、天津市長和河北、察哈爾省主席由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蕭振瀛等第29軍幹部接任,宋哲元出任具有相當程度行政自主權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并兼冀察綏靖公署主任、第29軍軍長,登上了他軍政生涯的巅峰。

“捉摸不定”的名将

宋哲元出生于清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1885年10月30日),早年在家讀書務農,做過幾年私塾啟蒙先生。20歲時投筆從戎,用了16年時間,從士兵晉升到将軍。他長期追随西北軍領袖馮玉祥,深得後者的信任,成為其“五虎上将”(馮玉祥擔任北洋陸軍第11師師長時所指揮的5個旅長)之一。

馮玉祥治軍極其嚴厲刻薄,手下官佐稍有訛誤,便會被他打上幾十軍棍;宋哲元身為親信大将,也未能幸免。盡管如此,無論馮玉祥是聯合張作霖反對吳佩孚,聯合郭松齡、李景林反對張作霖,與李景林反目,還是聯合國共兩黨反對北洋軍閥,抑或與共産黨、蔣介石相繼反目,宋哲元始終忠誠相随。直到1930年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西北軍集團最終瓦解,宋哲元也成了光杆司令。

宋哲元本人性格寬厚誠樸、穩重又不失機變,頗受部下擁護好評,也正因此得以東山再起。中原大戰之後,退入山西南部的西北軍殘部,經張自忠等人奔走聯絡,由入主北平的張學良收編。各将領資曆相仿,便決議推舉宋哲元為領袖,一個新的軍事集團從此成型。成軍之初,第29軍缺糧乏饷,冬天連柴火都買不起,隻能讓官兵到操場上跑圈取暖。盡管如此,宋哲元依舊開源節流,厚待軍官,盡力維持團體士氣;同時對外積極交往,争取張學良、蔣介石等人的認同。

馮玉祥不甘心失敗,不斷策動舊部繼續反蔣。1931年7月,西北軍将領石友三在浦口發動兵變,炮擊南京之後掉頭北上攻打張學良。馮玉祥緻電宋哲元,要他與石友三南北呼應。宋隻在口頭應付,始終沒有行動。事變平息之後,蔣介石、張學良為酬謝宋哲元,任命他為察哈爾省主席,使第29軍終于有了地盤。

1933年長城抗戰之後,馮玉祥到察哈爾組織民衆抗日同盟軍,進攻被日僞軍占領的多倫、康保。國民政府擔心此舉會給日方以出兵擴大侵略的借口,決心予以鎮壓。宋哲元親自參與過長城抗戰,理解國民政府的苦衷,向部屬表示不願意随老長官“在紙屋裡玩火”。但他剛剛因為長城抗戰期間,在喜峰口指揮大刀隊抗擊日軍而譽滿全國,自然不願擔上“鎮壓抗日”的惡名。于是,宋哲元選擇一邊發通電要求盡快解決察省問題,一邊停留在平綏鐵路沿線等待觀望。

最終,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因内讧而失利,馮玉祥下野。宋哲元不僅保持了名聲、收回了地盤,還收編了大批流散武裝,彌補了長城抗戰造成的部隊損失,進一步壯大了軍力。宋哲元由此深信,保持模糊态度,積極敷衍應付,絕不輕易行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1935年底宋哲元出掌華北之後,他的抗日盛名頗為各界所矚目,連胡适都認為:“他們兩年前在喜峰口作戰時,曾有八千健兒為國家流過血。一個有過這樣悲壯的曆史的軍隊,是不會辜負國家的付托與人民的期望的。”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人,宋哲元的敷衍戰略難以為繼,更何況他的地位是在日本人“諒解”之下獲得,必須有所表示。于是,宋哲元的舉措令民衆大跌眼鏡:他坐看土肥原賢二扶持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而無動于衷;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内,也大舉吸收親日分子、聘請日本人充當顧問。對待日方提出的共同修建鐵路、開放航空、開發煤礦等要求,他并不做回絕,甚至一度計劃派大将張自忠赴日考察。

宋哲元對内始終強調,他的“三原則”是不屈服他人、絕對聽命中央、對外無絲毫秘密協議。但曆史學家李雲漢也指出,他當時給予一般民衆的印象,始終是“捉摸不定,遊移寡斷”。

1933年,西北軍領袖馮玉祥在察哈爾省發起抗日同盟軍(視覺中國供圖)1935年12月9日,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和北平學聯領導并組織愛國學生數千人,舉行抗日救國示威遊行,高喊“反對華北自治運動”“停止内戰,一緻對外”等口号(文化傳播/FOTOE供圖)大廈将傾時

在當時,宋哲元暫時犧牲了抗日名将的聲譽,日本人卻不認為他是親日派。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曾評論:“日本陸軍以為宋哲元為日本買收,實則宋哲元亦支那人也,決不願日本奪取支那領土,觀其态度之暧昧可知也。”曾任日軍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的專田盛壽則認為,宋哲元是“對蔣對日都做出笑臉,誰也不得罪”,專以維持其在華北的利益。

從1935到1937年,雖然冀察政務委員會在政治和經濟上對日方頗多讓步,但第29軍與駐華北的日本“中國駐屯軍”依然摩擦不斷。1936年1月,兩軍士兵為進出朝陽門發生沖突,互相開槍射擊。2月,日方借口紅軍進入山西,要求宋哲元簽署“共同防共協定”。5月,日方将“中國駐屯軍”兵力擴大至1萬餘人。6月,兩軍在豐台火車站因追讨軍馬發生沖突。7月,大沽口因日軍強行進行登陸演習而發生沖突。8月,因日本浪人擅闖第29軍營房引發沖突……一年之中,幾無甯日。

面對頻發的沖突,宋哲元不是宣稱“養病”、躲到天津,就是借口“為母親祝壽”“為父親掃墓”前往樂陵,将問題交給手下應付。蕭振瀛作為宋哲元對日交涉的主要助手,專門以開空頭支票的方式應對日本人。到了無法兌現時,蕭振瀛辭職一走了之,宋哲元則以“這是蕭某人答應的,宋某人不能代為負責”為理由繼續推脫。許多事端就這樣大事拖小,小事拖了,熱度消退後道歉賠錢了事。這一模式讓宋哲元逐漸陷入麻木,以為沒有“拖字訣”應付不了的沖突。

1937年5月底,宋哲元為了躲避日方關于允許僑民開礦築路的糾纏,再度躲回樂陵老家,将政務交給秦德純、張自忠等分别辦理。盧溝橋沖突發生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鄧哲熙到樂陵促請宋哲元返回北平,宋卻說:“隻要我們表示一下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同時命令第29軍各部“隻許抵抗,不許出擊”。

此時的宋哲元已經昧于局勢變化,沒有認識到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抗戰決心日趨強硬,也對日本陸軍中侵華“擴大派”的權勢日熾一無所知。蔣介石在7月間一再緻電宋哲元,要求他迅速到保定坐鎮指揮,星夜趕築國防工事,并提醒“倭寇不重信義”,不要再進行談判,宋哲元卻不以為然。他借着日本“中國駐屯軍”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到任的機會與其進行會晤,表示歉意并商談“和平協議”,甚至下令撤除北平街頭的工事。

但是這一次,妥協沒有了往日的效果,反而狠狠抽了宋哲元一記耳光——香月清司本人就是“擴大派”的一員。在與宋哲元溝通議和的同時,他已經要求本土增派兵力。7月26日,日軍占領廊坊,兩天後悍然襲擊了南苑第29軍軍部駐地,副軍長佟淩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陣亡,官兵傷亡2000餘人。宋哲元戰守無措,相繼放棄北平、天津。

退出北平之後,宋哲元被委任為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沿平漢、津浦鐵路抵抗日軍。十萬之衆的第29軍久疏戰陣,連戰連敗,潰退400多公裡,到冀南、豫北才站穩腳跟。宋哲元飽受精神壓力與折磨,撤到鄭州時,終因高血壓和輕度中風卧床不起,從此辭去一切實際職務,以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身份退居四川養病。第29軍集團也随之分裂,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将領各自成為一系。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在綿陽縣城病逝,享年54歲。時過境遷,經曆了全面抗戰初期大片國土淪喪,以及汪精衛叛國投敵在南京成立僞政府的民衆,對宋哲元當年在華北與日本人的種種折沖妥協有了新的認識,坊間評論對他堅持國家主權、堅守民族氣節的一面多有正面評價。宋哲元逝世後,國民政府高度認可其過往功績,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将,在褒揚令中點出宋哲元“膺冀察疆圻重任,時際艱虞,竭誠搘拄”,蔣介石也在挽聯中感歎“砥柱峙中流,終仗威棱攝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對宋哲元一生功績和往日擔當給予高度認可。

佟淩閣

(1892~1937)

佟淩閣,字捷三,清光緒十八年九月初九(1892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高陽。1913年4月,他在景縣投入馮玉祥所部直系第16混成旅,因功逐步擢升至旅長、師長等職。因為性格剛正溫和,在軍中有正人君子之稱。1926年奉系軍隊進攻控制平津的馮玉祥所部國民軍,佟淩閣統兵在南口與之血戰,自此成名。

佟淩閣是宋哲元多年的老部下,宋哲元擔任旅長時,佟即為其麾下團長。北伐勝利之後,佟淩閣任馮玉祥部第2集團軍第11軍軍長,随老長官駐紮于西北。1930年中原大戰後,又随馮一起下野,隐居于山西。1933年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期間,佟淩閣前往投奔,擔任過代理省主席兼民政廳廳長、第1軍軍長等要職。同盟軍被宋哲元收編之後,他重回宋部麾下,任察哈爾省政府警務處處長。

1935年8月,為整編數量日益膨脹的部隊,宋哲元擢升佟淩閣為第29軍副軍長兼軍士教育團團長。不過他職位雖高,但并非宋哲元集團的核心人物,也不參與重大政治決策,主要負責在南苑練兵。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犯南苑時,佟淩閣将部隊交給更富經驗的趙登禹直接指揮,自己則擔當督戰任務。當天中午,在得知趙登禹決定突圍、向北平城内轉進後,佟淩閣主動提出由他帶領滞留在南苑的部分軍訓大學生分開撤退,避開大路,以青紗帳為掩護北行。當日下午1時許,佟淩閣帶隊行至大紅門東北的時村附近時,遭到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的伏擊;勉強突圍之後,又遇日軍航空兵的轟炸掃射,頭部受傷殉國,享年46歲。1937年7月31日,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追贈佟淩閣為陸軍上将。因文書作業失誤,褒揚令上的“佟淩閣”被誤寫作“佟麟閣”,這一訛誤也延續至今。1947年,北平市政府決定将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文/王戡)

趙登禹

(1898~1937)

趙登禹,字舜誠,清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二十六(1898年5月16日)出生于山東曹州。1914年到潼關投入馮玉祥部第16混成旅,逐步擢升至旅長、師長等職。馮玉祥集團在中原大戰崩潰後,趙登禹所部被編入第29軍,成為馮治安第37師下屬的第109旅。1933年長城抗戰期間,趙登禹是喜峰口方向的前敵司令官,以指揮大刀隊夜襲日軍而揚名戰場。著名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即系為第29軍大刀隊而創作。

長城抗戰結束後,第29軍的編制從3個師擴充為4個師,趙登禹被宋哲元提升為新編成的第132師師長。從在西北軍系統中的資曆、地位看,趙登禹遠不及平級的另外三名師長馮治安、劉汝明和張自忠,能得此重任,完全是源自宋哲元的提攜。因此他曆來對宋忠誠有加。

盧溝橋事件發生後,趙登禹于7月25日奉命率所部馳援北平,他本人則乘汽車先行趕到南苑軍部報到。7月28日日軍進犯南苑時,趙登禹的基本部隊第132師尚未趕到,他遵照宋哲元的命令,指揮軍屬特務旅、第38師的3個團、騎兵第9師第2旅以及軍訓學生團等部隊拼死抵抗。戰鬥到中午時分,趙登禹接到了撤入北平城的命令。他在向南苑各部隊轉達此項命令後,依然先行回城,意在與正自固安開來的第132師主力及早會合。12時40分許,趙登禹坐車途經大紅門時,遭到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的伏擊,中彈身亡,享年39歲。7月31日,國民政府發布褒揚令,追贈趙登禹為陸軍上将。1947年,北平市政府決定将北溝沿大街改名為趙登禹路。

(文/王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