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江湖夜飯店:天天旺30年

江湖夜飯店:天天旺30年

時間:2024-11-05 11:17:39

在湖濱路上的凱悅酒店等号稱是杭城食評界一哥的何晨,剛一落座,一壺剔透的琥珀色花茶上幾,他的電話急急如律令般響起:“你這樣,酒店出來右拐,走進學士路,再左拐一點點……”

“天天旺”菜品:

1.梅幹菜燒昂刺魚

2.清炒六月黃

3.鳓鲞蒸肉餅晚6時的湖濱,西湖泛粼,遠山在蒸煙裡,蒙了層面紗般疏疏淡淡,這真是一鍋沸湯般的湖山。幸好兩三分鐘就拐進白傅路,青磚的三層樓洋房,襯着“天天旺”醒目的紅字招牌,“西湖醋魚”“叫化雞”等菜名在牆上擠作一堆,這般招搖倒是有種遊客餐廳的暗示。外人誰知這是土著開的江湖小店?屹立了整30年,見證過多少杯盞狼藉的霓虹夜……

穿過曲曲折折的木質樓梯到頂樓包房,掉漆的扶手、牆闆、窗棂從現代裝潢裡露出馬腳,黯然訴說着一種往昔的殷厚家底,我想起賣臭豆腐的東東跟我說起過,這一帶在解放前小資本家辏集,吃菜每每是傭人在家熬黃鳝骨、雞骨做高湯,一弄就日長如小年……老闆阿凱熱切地招呼我:“那麼千張百葉結黃花菜燒指排,給你來幾隻六月黃,再來兩條小梅魚嘗嘗好哇……”隻要是何晨帶來的人,他必自來熟。

小閣樓上明顯是用隔斷隔出來的包房,隔音很差,圓台面旁一坐,小軒窗外粉牆黛瓦的房子夾着巷子伸入寶藍色天幕,我想這是闾裡的“樓外樓”吧,方才意識到那街上店面的牆磚鋼柱都是後來加裹的,内裡是十足的臨安酒肆之風。

一瓶國産紅酒,斟在貼着啤酒商标的低腳杯裡,那一個個菜不見得好看,隻是平常的家常菜。真有那麼一群老派人吃不慣開得滿城風雲的連鎖餐廳,來這兒就為了一桌“媽媽燒的味道”。杭州人做菜就是油鹽醬醋糖,最後一把味精撒下去方見滿足。“糖在我們小時候是唯一增加養分的。”何晨說。老杭州人做菜還是習慣放糖,一方面可吊鮮味,隻是年輕人已枉然。“我一個同學家的番茄炒蛋都是甜的哦。”東東曾這樣告訴我,他兩眼一瞪的驚奇狀令我難忘。你能想象,當鹽和味精的鹹鮮被糖一鎮,那種起鍋下盤時屬于杭州人特有的鮮就定型了,平民的穩妥和安全感可能就源于此。

“六月黃”在上海叫小毛蟹,就是大閘蟹的前身,6月塘蟹開始長膏,小鉗子應對外力還隻是虛弱地揮一揮,薄殼還軟塌着,杭州人就抓了去先吃掉一批幼仔。阿凱家的就那麼放了姜蒜用醬油清炒,但在上海定是要放毛豆或年糕,因為就嫌它肉少。“六月黃就是要肉少的,肥的貴死。”何晨說。顯然他們都是這樣吃過來的。

阿凱的拿手菜是鳓鲞蒸肉餅,為了這個“鳓”,我跟他争執了半天,菜單上是叫“臘鲞蒸肉餅”,雖然杭州話讀來無差。“哎呀,這個字杭州人不知道嘛,讀起來都一樣的嘛。”菜還在,名的寫法已遠去,就是這麼一道祖輩相傳,會念不會寫的菜做起來頗費工夫。精肉不過絞肉機,自家廚房砧闆上亂刀斬,醬油、料酒自不可少,捏成發泡般一團團放在食品袋裡速凍,客人要點了,拿出來放在盤裡鋪好,蒸時再澆上醬油和稍上乘的會稽山特加飯(一種黃酒)……最後蓋上一塊鳓魚幹。我未吃嘴先鹹,問其如何要道道醬油地放,答曰“這樣才能色香味俱全嘛”,滿臉不經意的自得。

杭幫菜裡特有“鹽件”一類幹貨,“鲞”就是腌魚。春天時河魚初上,我曾在保俶山上煙煙粉粉的村裡走過,個個門前有挂繩,繩上吊着腌肉、腌魚,琳琅滿目的,其實叫“臘魚”也對,正好與鳓同音。杭州人對蕭山蘿蔔幹、紹興梅幹菜也是情有獨鐘,阿凱用梅幹菜蒸昂刺魚,這道菜是當天桌上唯一不放醬油味精的,因為梅幹菜的醬汁會被蒸汽淬出,整條魚浸潤在醬油湯裡,上面是蔥蔥茏茏一團蔥姜絲,綴着切成小圈的美人椒,被響油淋過的魚肉自有股清爽的油甘,在杭州的炎夏,這般鹹淡相宜算是難得。

“這菜本來又不是喝酒的啰,小時候沒菜吃拿醬油湯來搗飯也好的。”何晨這麼一說,我方知這還真不叫下酒菜,像千張油豆腐黃花菜燒肉,何嘗不是燒了一瓷盆,每天挖點出來就飯……但阿凱就是為這30年不變的燒法而自豪,他形容“外婆家”“綠茶”這樣的叫“鹹不鹹,甜不甜,南腔北調的燒不好的”。所以這一帶飯店,都有那麼幾個招牌菜,來自帶有個人烙印的秘方,别家是學不會的,客人往往認準了哪家味道就是哪家。

上世紀90年代時這裡叫龍翔橋夜排檔一條街,算是杭州最有規模的宵夜點,其實是三條平行的街,東坡路上開得最盛,漫溢到周邊支支岔岔的路上。那時遍地是木闆竹篾作牆的老坊,排檔自然是千裡搭長棚,開在馬路兩邊,和黃昏的車水馬龍争地盤,幸好當年沒有大車,還能兩廂共處。這帶夜排檔之興源于本來東坡路上的水産市場,很大一個棚開在十字路口,每天是魚蝦螺貝類的小海鮮運進運出,腥膻拖得滿街,但光膀子、穿拖鞋的吃客才不在乎,來這裡的都不是斯文人,動不動就哪桌和哪桌打起來了。

十年後龍翔橋夜排檔拆除,龍翔橋一帶幾經拓寬,成行成市的門闆飯店歸于塵土,好在白傅路上像“天天旺”這樣本來縮在裡頭的杭幫菜館就成了喧嚣過後的活口,生意火爆到夜闌後。它本身有個俗到不行的名字“大富豪”,阿凱爽朗地大笑,他繞了半個小臂的手串時刻跳入眼簾。“後來取了‘天天旺’這個名字後,我的生意就真的四季如一日。”這店就真的每天開到淩晨4點。那時沒有外地人,一律是自家門面開餐館,阿凱家是有些家底的,所以解放後不少親戚散落在海外,他80年代就去過香港,回來時已穿起喇叭褲,拎着個二喇叭收音機走家串戶。頭腦活絡的他一股腦當了先鋒,開了個名揚杭城的發廊“發型天地”,那時就有文眉毛。

一年後,那發廊搖身一變成了“大富豪”飯店,“就因為餐飲許可放開了嘛,我馬上轉”,這一轉就30年不動了。隻是後來他再開了個太陽娛樂城,那時周迅在杭州念藝校,晚上去那兒駐演,兩人就成了哥們兒,至今周迅每次回杭州就把這飯店當自家的,“我哥呢?”帶着一群明星朋友上包房。阿凱說起這個“妹”自是笑逐顔開,那時候她唱晚了回宿舍,是他給她當小矮人踩着肩翻過牆的,周迅去北京時,他還特别關照,“在外面要活絡點,賺了錢總要想着請那些樂隊哥們兒吃飯,他們好帶帶你”。多年後周迅再來黃龍飯店辦婚禮,給了他一沓入場券。雖然阿凱現在還是開了這一爿菜館,什麼富貴聲名在他眼裡都雲淡風輕的樣子……

那會兒起家的江湖飯店是個一傳十、十傳百的圈子,小小餐飲圈也不乏龍吟虎嘯,不要以為如今一些連鎖杭幫菜大佬都銜着金鑰匙出生,在當年都是弄堂裡一起玩的青年,老闆和吃客都呼來喚去的,用阿凱的話說:“曾經的小老闆,後來打架進去了,一出來又是大老闆了。”曾經做小飯店的如過江之鲫,有的鯉魚跳龍門了,有的死在沙灘上,出了頭的像“外婆家”的吳國平,曾經是塑料廠副廠長;而更多是黯然收場的,阿凱隔壁“南國小館”的老闆59歲就心髒病猝死,“做夜排檔辛苦啊,煙一根根地抽”。

我問阿凱為什麼沒有像吳國平那般成為大老闆,他滿口不以為然:“我要是做大的話,那做得老大老大了。”他拔高嗓門,煙呼呼地抽着。90年代末不乏上海的朋友迪廳開不下去了想改開飯店,叫他去合作,“我說我一家就夠了,做多了也蠻難的,牛皮吹得再大菜做不好有什麼用?”他見證過那個年代獨有的夜生活景象,雖然如今,那種汗衫、霓虹、酒意蒙眬的光景再也不成氣候,但一家這樣的店永遠會有一塊曆久彌新的角落散發着陳年的江湖味。黑社會、高利貸、博彩、做老闆的,那些遠去的人影仿佛還在透進包房的那塊夕色裡嘁嘁喳喳,當時他們也許坐在同張圓台面旁勾着女孩情意綿綿。“你下次來我給你搞兩個新品種,你吃吃會感覺也蠻好的。”阿凱打斷了我的思緒,就聊了兩根煙時間,他就急着起身,匆匆下樓紮進廚房的油煙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