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和很多調皮的男生一樣,我小時候也很愛表現自己。初中時,我的座位在靠牆的位置,如果從外面回到座位,我常常不會讓旁邊的人站起來,而是自己從過道跳到兩個凳子的縫隙,然後坐下去。身體的彈跳力和靈活性從小就還不錯。那時雖然隻一米五幾,但是立定跳能摸到三米二的籃球架上比較高的位置,我記得當時能做到這一點的同學沒有很多。那時我也沒專門地練習過,更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天賦,隻是知道如果跑步,我可以跑得很快,但是跑得遠不遠我不知道。
我作為廣東人,和北方對比來說,身材可能偏矮小一點,但是在運動的靈活性方面可能會強很多。對于短跑來說,身高固然重要,但是靈活性一定要有。短跑需要很強的爆發力,如果不夠靈活,聽到槍聲跑出去的步伐就難以有特别快的節奏。身高和靈活性兩個條件都具備并且做到很好的,現在世界上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博爾特(UsainBolt)。其他的運動員要麼有身高優勢,頻率沒有很快,要麼頻率很快,沒有身高優勢。
在靈活性方面,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需要針對一些更加細節的小動作進行訓練。一個很小的動作就會改變向前性,包括下地給予整個身體反饋的力量。我們的教練常常拿着一件衣服作為比喻,跟我們講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他捏住衣服的一個點,那個點是固定的,而點以下是不固定的,不固定的地方,就像我們靈活的雙腿。就像太極一樣,如果你用蠻力,很容易洩氣。
2007年,我18歲,到了廣東省隊。現在想來,這是我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剛到專業隊時,我成績還不錯,練了近一年,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一直下降,我心裡很不好受。為什麼經曆了很長的訓練,比賽成績卻退步了?當時我想了很多,甚至不想再練了。教練袁國強讓我再堅持一下。他說:“你之前不是跟我練習,所以這段時間肯定會有起伏,可能再過一段時間,你的成績就會慢慢體現出來。”我聽了他的這句話,又堅持了兩三個月,後來經曆了一場比賽,我才真正确定自己要繼續走下去。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發現,訓練方法的不同,會影響跑步的技術水平。如果沒有這個經曆,我不會有後來的成績。掃一掃二維碼聽蘇炳添講述自己的奔跑人生在後來的幾年裡,我取得了一些還可以的成績。我發現,如果在一個項目中,你一直是一個領軍人物,你可能會很安逸,是很難想到要去做出改變的。隻有更強大的對手出現的時候,你才會把自己的神經繃緊,才會想到:已經有人超越我了,我要不要追上去?
從跑步技巧上來看,跑60米和100米,我感覺到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60米需要的爆發力更強,在節奏方面的要求沒有100米那麼細。我的優勢是起跑很快,這在60米比賽中很有用,100米如果以60米的節奏去跑,後面的30米或40米會降速,所以需要一個更完整更适合自己身高的節奏。相對來說,100米跑出去以後不僅要快,還要保持時間更長。這個問題一直存在,隻是我沒去改變。
如果沒有對手,我可能不會改變。當時遇到的對手是張培萌。那幾年裡,我和他在相互競争中,把百米的成績推到了10秒。
我出道時,張培萌已經是國内第一。2011年我們同場比賽,我第一次破了全國紀錄。我記得張培萌跟我說過他對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2012年,我在日本,他在現場看我跑的100米,跑了10秒04。這個事情給了他很大的震動。
他也做出了改變。2013年,他把自己的成績提高到了10秒,蓋過了我。他讓我知道有一個對手存在。我感覺到了威脅。
影響都是相互的。未必是你自覺地要改變,而是在你到達一定的水平之後對于自己所處的位置感到危險時,如果你想要拿第一,你可能會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潛力逼出來。有時候,對手不逼你一把,可能你就還是覺得自己已經足夠了。你看到别人更強,你也想更強,你就會思考,在自己原來優勢的基礎上如何發揮更好?
張培萌突破10秒之後,如果我不改變技術,不可能突破他的成績。通過什麼辦法?原來的節奏已經形成一種記憶,難以進步,必須做出一些改變。當時,我也不确定改變之後是否一定能夠進步,但我想嘗試一種可能性。如果我重新學習,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節奏?
2013年和2014年,我去美國訓練,學習到了很多新東西。我在技術上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2014年,我做出的最大改變,是換了起跑腿。以前是右腳在前面,我換成了左腳在前面。這相當于把以前的東西打破,重新學跑步,就好像你一直是左手吃飯,突然變成右手的感覺。我還不知道改變後會不會真的更快,我隻是為了得到一個更新的節奏。
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嘗試是對的。
張培萌跑了10秒之後,2015年,我把成績提高到了9秒99。一直到我現在的9秒91。
如果在訓練上更早地做出這個改變,是不是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我問了現在的教練蘭迪·亨廷頓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一定”:“很多東西是需要積累的,你這幾年經曆的東西更多了,體會的東西更多了,才有現階段的境界,如果很早之前你就跟我練,也許你的心态不會像現在這樣。”
現在,我的競争對象變成了自己。我的下一個目标,就是要突破9秒90的成績。這是一個大關,就像破10秒一樣。因為我是國内第一個破10秒大關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第一個突破9秒90的運動員。
中國田徑隊有“走出去,請進來”的政策,之前,是我們去國外學習。現在,和我同時期的短跑運動員已經成熟了,達到了國際的水平,國家把一些國外厲害的教練請過來直接帶我們,針對性更強,可以得到更及時的指導,對一些技術上面的要求也會更仔細。而年輕一些運動員,還在走出去學習。對于體育運動來說,再高水平的運動員,都會有退出的時候。有那麼一刻屬于自己,就很好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推動這個項目繼續發展下去,讓國家年輕的一批運動員,看到我們在奧運會、世錦賽、亞運會上做到一些他們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讓他們覺得他們繼續練下去,也許可以做到更好。讓他們看到希望。
在我這些美好而短暫的榮譽背後,也有過痛苦的經曆。記得在2009年的時候,我有一次做力量練習不知哪裡不對,當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睡醒以後,發現自己躺着起不來了,需要别人拉着才能起來。當時,走路走不了,睡覺趴着躺着都不行,坐着也不行。這種狀态一直持續了三個多月,我以為自己練不了了,是不是要退役了?我看着别人訓練,自己很想練,但沒法兒練,那段時間挺痛苦的。但我還是挺過來了。
短跑一直被認為是挑戰速度的極限。對我來說,人不應該給自己設限,而要看看能不能逼自己做出新的成績。突破自我極限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好好訓練。有時你在特别累、特别無聊、特别枯燥的時候,你想一想自己的目标,那就不累了。我的目标就是跑得更快。
手記
(視覺中國供圖)8月26日,蘇炳添奪得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冠軍蘇炳添是亞洲百米徑賽裡程碑式的人物。他是首次突破百米徑賽10秒大關的亞洲人,曾兩次追平百米徑賽亞洲紀錄,也是6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2018年8月26日,在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
2008年到2018年,是蘇炳添成長的10年,也是中國百米徑賽發生轉變的10年。此前,中國百米短跑在世界上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蘇炳添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第11個年頭,一批一批的年輕人在這樣的時代快速成長起來,誰也不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成就還是破壞,對這個世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而蘇炳添,正是這批年輕人中,在百米短跑這個體育項目中實現了重要突破的那一位。
蘇炳添第一次對短跑有印象,是2001年在電視上看到的全運會。當時,他隻是一名12歲的普通小觀衆,看到自己家鄉穿紅色衣服的廣東隊,他的心裡會給他們加油。當時,他不會想到,自己以後會代表省去參加全國比賽,代表中國去參加國際比賽。
2007年,蘇炳添在上海的莘莊基地第一次參加室内60米全國比賽。當時,18歲的他還處于一種類似懵懂的狀态,尚未熟練比賽規則。起跑的時候,他迅速跑了出去,但他以為自己搶跑所以停了一下,當他發現自己并沒有失誤的時候,其他人已經超過了他。那次,他拿到了第九名的成績。那時,他還沒有想到,自己會打破全國紀錄。
2010年亞運會,蘇炳添在現場目睹了勞義以10秒24的成績奪得中國在亞運會百米徑賽曆史上的第一個冠軍的全過程。蘇炳添回憶說:“這個成績在中國來說很厲害,但是在亞洲來說并不是很厲害,其實是非常的一般。但是我看到他做到這一點,覺得挺厲害的。”第二年,蘇炳添跑了10秒16,打破了百米短跑的中國紀錄。也是這次突破,蘇炳添開始成為中國短跑的領軍人物。
見到蘇炳添的時候,他正在北京花家地一家影棚拍攝照片。閃光燈下,他表情變化的幅度精準細微,每一次改變都符合攝影師的要求。這種精準也體現在他的跑步訓練中。在100米徑賽這樣持續時間短、需要極強的爆發力的項目中,一個成熟的運動員如果希望做出調整和突破,往往需要做出一些微小細節的改變。
在采訪中可以感覺到,蘇炳添一直以一種探索的方式對待百米短跑。2012年在倫敦奧運會,他代表中國田徑一百米參賽。回憶這段經曆時,他坦言:“能去參加就是一個榮譽,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壓力。
我就想,我能突破全國紀錄嗎?當時的全國紀錄是10秒16,我覺得我還是有機會的。”那次,蘇炳添跑了10秒19。雖然成為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但似乎并未達到他的心願。
衆所周知,百米競賽史上一直存在着膚色神話。牙買加短跑運動員博爾特至今仍然以2009年9秒58的成績保持着世界紀錄。而蘇炳添,從10秒多的成績,到突破10秒大關,如今達到了9秒91的成績。在亞洲,他已經實現了突破,但是他距離世界紀錄,還有一段距離。
如今,蘇炳添對于百米競賽,比起初期的懵懂和青澀,多了一份清醒和責任。這些認知,是在突破自己的過程中得到的:“體育需要固執的人,别人說你不行,你就不做了嗎?那不可能。百米競賽的存在,就是要證明别人說的未必是對的,就是要證明自己的人種也是優秀的。曾經,全世界都說亞洲人破不了10秒,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大家的定論不是結果。很多東西你不去嘗試,哪裡知道結果呢?”(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