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冠球的創業始于“文革”期間,頗為罕見,但也揭示出社會運動本身的多面性以及人性複雜的一面。1969年7月,魯冠球帶領6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甯圍公社農機廠,當時鄉黨委書記的工資才53元,而魯冠球能拿到60元,就是這種最原始的動力帶領着“萬向”走過了40多年的風風雨雨。先知先覺的一部分人機緣巧合踏入商海,形成了以柳傳志、魯冠球、張瑞敏、王石,包括任正非在内的“84派”,他們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企業家。
随後的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激蕩起第二波改革開放潮,大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辭職下海,開啟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創辦市場化企業的下海浪潮。及至互聯網帶來的新經濟興起,一批站在網絡前沿的“海歸”和“土鼈”們迎潮踏浪,脫穎而出。随着互聯網2.0乃至3.0和掌上終端的普及,“碼農們”不再獨占技術的制高點了,那些眼界更寬廣的文科人才從不同的角度殺入了移動通信領域。
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柳傳志,40歲開始擺地攤;馬化騰,27歲初創QQ,假扮女孩子和别人聊天;馬雲,30歲搞翻譯社經營慘淡,靠賣襪子補貼家用;宗慶後,42歲蹬三輪車走街串巷賣冰棍。如今,這些當年的艱苦創業經曆都成為年輕人創業的勵志段子了。
企業家都有着頗為傳奇的登場,萬向銷毀了3萬套不符合标準的萬向節,魯冠球從此打出了“萬向”的金字招牌。海爾砸冰箱更是經典的管理與營銷案例。那是在30多年前,張瑞敏一把斧頭砸了不合格的冰箱,這成為中國企業經理人登上這輛快速奔跑着的經濟列車的一段佳話。那是1985年,張瑞敏剛被調到這家垃圾遍地、工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小廠一年,廠裡400餘台存貨中竟有76台不合格。張瑞敏一斧子砸下去,一台冰箱就是一名工人一年的收入,工人們心疼得流淚了。3年後,海爾拿到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個國家質量金獎。這就是著名的海爾“OEC”管理模式,強調将公司的工作落實到每個人每一天的每一項工作上,并及時檢查調整。“OEC”“市場鍊”管理及“人單合一”發展模式當時還引起國際管理界的高度關注,哈佛大學等多所院校專門對此進行案例研究。
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巴菲特選股的精髓,概況為一句話就是“選取能幹且幸運的企業”。“能幹”兩個字,道盡企業家精神的本質。2017年,為了保護企業家的幹勁,國家層面曾有一場企業家精神的大讨論。何為企業家精神,“創造性破壞”經濟學理論的倡導者熊彼特認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在于創新,在于企業家的創新行為偶然地、間斷地打破了市場的均衡狀态,這一過程也是企業獲取利潤的過程。一個企業最大的隐患,就是創新精神的消亡。一個企業,要麼增值,要麼就是在人力資源上報廢,創新必須成為企業家的本能。但創新不是“天才的閃爍”,而是企業家艱苦工作的結果。當然創新也是多層面的,包括從産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等。
對企業家精神,“閱遍青山”的企業家們自有其獨到的理解,在王石看來,“摸着石頭過河”就是最大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們最擅長的能力,就是遠見、規劃、管理、組織、協調、說服、動員、妥協。如果不把這些才能貢獻給社會,僅僅是拿出一些錢來做“慈善”,談不上是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去沖,去拼,去趕,去闖,去試,不要怕犯錯誤。”是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心中的企業家精神,他曾在企業領袖年會上指出,四平八穩地做不叫企業家精神。
曆史潮流滾滾,時勢造英雄。40年改革開放的大舞台上,企業家們應時而出,萬舸争流,比遠見、比膽識、比執行力,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創造出遠超他們能消費得掉的财富。這就是“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唯有愛護這種力量,使“有恒産者有恒心”,方不辜負時代給予我們的富國強民的大好時機。(楊華峰攝/視覺中國供圖)長沙一汽車車間的自動化生産線正在電焊,現場火光四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