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西安貴陽縣城鎮子,再走半小時到侗寨

西安貴陽縣城鎮子,再走半小時到侗寨

時間:2024-11-05 02:42:20

我的家鄉是貴州一個侗家小寨。從上學的西安回家鄉有1300多公裡。放假回家,我要先坐23個小時的火車到貴陽,再轉高速大巴4個小時到達縣城天柱,再坐1個小時的境内班車到鎮上,再從鎮上走半小時到村。村口有條小溪穿過,溪水灌溉着幾十畝農田,大自然的恩澤養育了村裡的20多戶人家,200多人。因為這條小溪,我們村得名“麥溪村”。寨子依山而建,群山環繞,山清水秀,四季怡人。村子保存着不少侗族的傳統,但随着這些年年輕人外出上學、工作,家鄉還是發生了不少變化,但變或不變的,仍然有着家的味道。

依山而建的侗族木樓冬暖夏涼,既能防風防曬,又可禦雨防水,可以住上幾百年

打糍粑、做米豆腐(也稱油茶)是全村最忙,也是最快樂的時候

全村的男人來我家幫忙殺年豬,其實殺豬有五六個人就夠了吃在舌尖:臘肉、糍粑和油茶

一般寒假回到家沒幾天就到了臘月二十,村裡家家戶戶都開始殺年豬。年豬的頭和尾巴在過年那天要用來祭奠祖先。今年我家準備宰殺一頭180斤的大豬,這重量算小的,大的年豬有300斤左右。全村的男人都會來幫忙。其實殺豬有五六個人就夠了,一人負責殺,這個人必須要有魄力,把豬一次性殺死,其他人負責把豬毛剔幹淨并負責處理。但全村的男人都來,是為圖吉利和熱鬧。在殺年豬前,家裡老人(一般是男性)會在豬圈旁點香燒紙,感謝家神保佑得到年豬過個好年,也祈願來年再豐收,還會放鞭炮慶祝。

年豬殺好了,叫上全村人一起來吃飯,稱為“吃庖湯”。把剛殺的新鮮豬肉、小腸、豬血一起煮火鍋,意在忘記舊年的不愉快,開開心心迎接新年到來。大家一起聊聊這一年來的收獲見聞,談談新年願景。等到别家殺年豬的時候,我們也會去,有時一天去好幾家吃飯,就是為了聚在一起圖個熱鬧。年豬都很大,一次吃不完的肉怎麼辦?會做成臘肉,烤幹後,通風保存,可以存放到來年四五月農忙時,做得好的可以存放一整年。現在有了冰箱,但我們還是習慣做臘肉,存到來年。家人都很喜歡吃臘肉,臘肉酸菜、臘肉炒豆腐幹、臘肉炒折耳根都是侗族的特色小炒。

剛離開家鄉的那兩年,外面新鮮的菜肴吸引着我,我很少想起家鄉的味道。今年不知怎的,格外懷念家鄉的臘肉,回來後,主動要求幫着爸媽把鮮豬肉撒上充足的鹽巴,腌上一晚上,然後用繩子挂起來,放在火埗上方。火埗是侗族人家用來取暖做飯的地方,中心是火坑,可以燒火,大約有1平方米。周圍是木闆鑲嵌搭成的台子,用闆凳坐在上面烤火取暖,也在上面吃飯。整個火埗大約6平方米,各家火埗大小不同,是根據廂房的大小來設計的。每天做飯燒柴火,會漸漸地把放在火埗上方的肉的水分烤幹,就變成了臘肉。臘肉特别香脆,還帶有淡淡的煙熏柴火香味。很多年輕人在過年後外出打工或者學習都會帶上幾塊臘肉,開學了我也會帶上的。

打糍粑、做米豆腐(也稱油茶)是全村最忙,也是最快樂的時候。臘月二十六,我家開始準備打糍粑,首先要蒸糯米,糯米蒸熟以後,放在粑槽(在一根特别大的圓木的中間鑿出一條溝,木匠師傅會把裡裡外外都刨光滑,是特别考驗侗家木匠師傅的技藝)裡面,然後爸爸和叔叔(一般要兩個人相互配合)用兩根大木錘敲打糯米,趁熱把糯米打爛,成為稠黏狀米團,我和媽媽便把米團捏成圓形,放在兩塊木闆(我們稱“粑闆”)中間,壓扁,這是為了更容易烤熟。兩三天後,米團就變硬了,糍粑也就做成了。糍粑食法多種,可煮可炸可烤。最讓人回味的是除夕之夜,燒着火炭守歲時,在炭火上烤新鮮糍粑,烤得圓圓鼓鼓,看着它變形綻放,清香撲鼻,再蘸點白糖食之,那種美味和惬意,是任何山珍海鮮都無法替代的。

現在越來越現代化了,東西都能用機器做出來,糍粑也是,但媽媽還是喜歡吃手工打的,更有嚼勁。而且打糍粑是一家人甚至幾家人一起參與的集體活動,是黏住親情的集結号。

做米豆腐也用到糯米。我和媽媽把糯米磨成粉狀加水,放在鍋裡加熱,讓其粘稠,最後捏成圓形,放在蒸籠裡蒸上兩小時,最後形成豆腐塊狀。

新年到了,朋友親戚來,就會煮好米豆腐,烤好糍粑,炒好臘肉,配上侗家米酒,坐在火埗上,烤着爐火,拉拉家常。送客的時候還會給客人裝上幾塊糍粑和米豆腐,每家的糍粑和米豆腐都有不一樣的口感和味道。

美在心頭:哭嫁

侗族人講究“哭嫁”,新娘子要在自己房間裡哭,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叔嬸哥嫂的照顧之情、兄弟姐妹的關愛之心,娘家的親人都要感謝一遍,還表達自己出嫁以後不能時時照顧父母、報答父母的愧疚心

女兒出嫁以後,三天後要回門,回門要帶臘肉堂姐回家,我們聊起她出嫁時的情景。侗族人講究“哭嫁”,新娘子要在自己房間裡哭,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叔嬸哥嫂的照顧之情,兄弟姐妹的關愛之心,娘家的親人都要感謝一遍,還表達自己出嫁以後不能時時照顧父母、報答父母的愧疚心。哪個新娘哭得最厲害,得到的祝福最多。

堂姐和堂姐夫上過省城大學,現在都在縣裡上班,他們認為“哭嫁”沒有必要,結婚就應該高高興興。所以堂姐出嫁那天,從堂姐房間裡傳出來的是堂姐和幾位好朋友的笑聲。

現在如果想看到精緻的侗族服飾,隻能在親戚結婚時才能看到。姑娘出嫁那天都會穿上母親或者姑姑親手縫制的嫁衣。嫁衣的布是自家紡出來的,母親和姑姑會一起把銀飾挂在衣服上。

堂姐出嫁的時候嫁妝不少,家電齊全,被子床單多種多樣,但是和幾年前姑姑的嫁妝比起來少了“家機布”。家機布是母親、姑姑、嬸嬸和嫂子們親手織出來的床單被套,采用侗家獨特的工藝,特别耐用,我記得奶奶現在還有一條她出嫁時娘家人送的床單。

女兒出嫁以後,三天後要“回門”。男方要準備很多肉、糍粑、油茶、糖果等給新娘家人。男方準備的東西越多,就說明男方家業越殷實,對兒媳婦越滿意。但去年堂姐的回門引起了伯伯、叔嬸們的不滿,堂姐和堂姐夫買了很多營養品和水果代替了鮮肉和糍粑,家人認為他們不守風俗,堂姐夫遭到了冷落,堂姐也受到了數落。

住在山間:侗家木樓

今年回家,我發現一幢幢小磚房如春筍般拔地而起,紅磚綠瓦,格外好看。這幾年,村裡的年輕人出去打工,賺錢回家後陸陸續續地蓋起了新磚房。侗族人傳統住的是木樓,有的是平房,有的是吊腳樓,喜歡依山而建。現在的新磚房靠着馬路建,圖的是交通便利。

雖然磚房舒适寬敞,但少了侗家木房最大的優點——冬暖夏涼。木房多為三層,一層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二層是廚房、客廳和卧室,三層是儲存糧食的糧倉。傳說這裡的木匠師傅是魯班真傳弟子,隻要準備好一根中柱、一塊排枋(一塊較厚木闆左右兩邊分别鑿出凹凸槽,在兩頭鑽出柱眼,便于把面闆和柱子鑲嵌在一起)、一張面闆,木匠師傅便可根據木料畫屋:中柱定房高,木枋定柱眼,設計一棟三間兩層木房子,一般用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将結構圖全部畫在一塊南竹篾(侗語叫“相案”)上。侗家木房的整個建築隻用木頭。侗家木匠師傅的技藝特别高超,把每塊木頭鑿成不同的形狀,最後鑲嵌成為一棟結實牢固的木房。做好的木房,用桐油漆擦光亮,既能防風防曬,又可禦雨防水,可以住上幾百年。

我外公是村裡出了名的木匠師傅,十八歲即出師,靠着這手藝養活了四個兒女。我最喜歡外公的墨鬥,墨鬥是用來測量木頭長短寬窄的工具,房子的每個部分能不能很好嵌在一起,就靠用墨鬥來測量标記,然後再用刨子、錘子、錐子等來打造。外公還會編竹籃,這也是侗家的一門傳統技藝,外公已經77歲了,他有時候還會把工具拿出來搽油,以防生鏽。外公教導我:“做人要像墨鬥一樣,懂得尺度。”

木匠師傅都為自己的技藝而驕傲,每年新年他們會聚在一起,談論自己建造的房子。現在村裡的一些人也意識到了祖先留下來的木樓的好處:在梅雨季節,傳統木樓因為通風特别好,很幹燥,人在裡面特别舒适,不像現代磚房容易潮濕,糧食和物品受潮發黴,整個屋裡都是一股黴味。

侗家木樓是真正的家,冬天圍在火埗上烤火聊天,夏天坐在門前樹下乘涼休憩,在山間聽蟲鳴鳥叫,十分惬意。小時候,外公做木匠活,我總喜歡跟在他身旁,看他把一塊塊木頭刨光滑,做成一塊塊木闆,最後做成一面闆壁(和牆壁作用一樣)。每次做成一面闆壁,我都特别開心,覺得外公特别厲害。那時外公和我說,等我長大,他幫我設計一棟小木樓,專門做一個書房,讓我學習。現在我長大了,外公老了,但我和外公的約定還在。工作以後我打算建一棟小小的木樓,和家人住在一起。

責任編輯:徐玲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