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福建莆田鋪滿輔料香噴噴,離家後無限想念的媽祖面;
是苗寨熱情滿滿,各家各戶輪流吃的“排家飯”;
是黎族老老小小,放煙花、做糍粑,喝山蘭米酒的熱鬧;是安徽六安媽媽親手釀的香飄十裡的糯米酒;
是台灣團圓飯後,民衆前往宮觀蜂擁“搶頭香”的虔誠;是土家族正月十五人山人海點燃火炮舞龍、炸龍的粗犷和血性;
是内蒙古“查幹薩日”長輩帶領着全家人供奉酒、肉、奶制品祭天祈福的儀式;
是湖南長沙七不出八不歸,雞蛋配當歸的獨特習俗……
究竟什麼是“鄉愁”?如果老家在遠離城市喧嚣的鄉村,家鄉的美味不僅意味着城市裡少見的山珍野味,
那是獨屬于鄉野席間的交往方式。
家在苗寨的龍敏,過年時節最愛的便是和許久不見的兒時好友在一起“呷肉、喝酒、拉家常”;
黎族姑娘洪紫玉,在外求學時最挂念的是家鄉的糍粑,也挂念制作糍粑時鄉裡鄉親那份互相搭手、齊心協力的鄉情,
還有江蘇常州人來人往,豬腿變肉圓鹹排,青魚變成了魚圓和鹹魚塊,年貨鋪滿院的忙碌……
當然,鄉愁裡還有那山、那村、那人……
故鄉對一個人總是意義非凡,不僅是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都刻骨銘心,而是它教會我如何過好這一生。小孩兒小孩兒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如今離開家,走到過世界的很多地方,但最懷念的,還是家鄉關于“吃”的一切以及濃濃的關于家的味道。
我的家鄉是貴州一個侗家小寨。随着這些年年輕人外出上學、工作,家鄉還是發生了不少變化,但變或不變的,仍然有着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