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10年
在浙大農經系黃祖輝、錢文榮、郭紅東等老師的指導下,從生疏到熟練,他慢慢掌握了調查地點的規律,“車站、小餐館和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人員比較多,白天飯點時到他們吃飯的地方,晚上就去他們的工棚”。首輪調研共調查了458名外來務工人員。
在此基礎上,龔斌磊在大三前完成本科畢業論文——“影響在杭農民工務工收入的因素研究”,并獲得了浙大優秀畢業論文的稱号。龔斌磊說:“第一次發現,專注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多麼地愉快。”這在他的心裡,播下了一顆種子,“決定今後要走科研的道路”。
成功在三年内完成了大學學業的龔斌磊前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将這項調查一直堅持下去,并堅持十年。
雖然身在美國,龔斌磊仍對中國的“三農”問題非常感興趣,2010年5月回國進行了第二輪調查,收集了841份調查問卷。同年,利用2009年和2010年的數據,他在國内排名第一的農經類學術雜志《中國農村經濟》上發表了《影響農民工務工收入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杭州市部分農民工的調查》一文。
“雖然這篇論文有一定的學術發現,但是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外來務工人員群體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因此,之後的六年,無論是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農經系、美國萊斯大學經濟系和統計系、美國布朗大學經濟系、美國創新扶貧行動組織、威德福國際還是美國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每年夏天,他都會回到浙大,招募學生,延續相同的調查。
“一方面,是想切切實實地了解這個群體、研究這個群體、幫助這個群體,為今後的科研收集數據;另一方面,是重溫自己當初打開學術殿堂之門的感覺,也借此機會,給自己的學弟學妹們一個接觸社會、接觸學術研究的機會。”
在此過程中,龔斌磊不但自己出資支付調研員們的薪水,還要求每一位參與調研的學生完成一份調研體驗,記錄調研中的點滴,并給予一定的現金獎勵。雖然這些調研體驗與自己的研究内容無關,但龔斌磊覺得可以讓學弟學妹們反思調研過程經曆從而得到更多收獲。“因為很多時候在探索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然後才能發現感興趣的東西。”
随着數據的積累,龔斌磊和團隊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近年來杭州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下降趨勢。“雖然下降的程度不大,可能就0.1年,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我們預期它應該是上升的。”為探尋問題的真相,他進行了嚴格的經濟學研究,發現教育回報率低于工作經驗回報率是主要原因。“教育有成本,會讓他們損失去工作所帶來的收益以及積累的工作經驗。教育能夠增加收入,有回報率;工作經驗的積累也可以增加收入,也有回報率。而杭州地區工作經驗的回報率可能比教育的回報率更高。他們作為理性人,選擇工作而不是教育就有了解釋。”
然而,從長期來看,教育年限低,收入的天花闆會比較低,工作年限也會比較短,還會影響子代的教育程度。而這些是外來務工人員可能沒有考慮到的。“從整個生命周期來講,應該考慮去獲得更多的教育,從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講,應該追求這一輩子而不是那幾年能賺多少錢。”對政府而言,則需要考慮接下來的供給側改革,人才和産業升級是否配套?“工業制造要2.0了,我們的人才能不能跟上?如果政府覺得教育程度的下降和我們以後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匹配的,那就應該去做一些政策扶持,比如說減免學費,增加獎學金,改革大學課程使其更加務實等,使新畢業的人到了就業市場以後,和那些有幾年工作的同齡人相比,有更大的競争優勢。”
杭州——全國
2016年,龔斌磊入選浙江大學“百人計劃”,同年全職回到浙大公共管理學院和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通常稱為卡特中心)任教。2017年,浙大開始建立“中國家庭大數據庫”(下文簡稱“數據庫”),龔斌磊作為主要成員,全程參與了數據庫建設的讨論、籌劃和執行工作。
杭州的外來務工人員調查反映杭州一地的狀況,而數據庫是在全國範圍内開展的調查。2017年數據庫的調查範圍涉及中國29個省(市、區)、40011戶家庭、127012人(其中農村樣本共12732戶、81945人),具有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代表性,并在城鎮、農村研究層面具有代表意義。數據涉及中國農村家庭比較完整的信息,包括家庭的基本結構、就業、收支、财富、農業生産經營、土地利用與流轉、人口遷移與市民化、金融行為、社會保障、教育等各個方面。此外,數據還涉及中國基層單位(村委會)的基本情況,以及可供對比研究的城鎮家庭數據。
“我們浙大卡特中心旨在建立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基準線(baseline),強調基礎數據,即使近期看不到很多收益,從遠期來說收益也是在慢慢累加。”龔斌磊說,“現在很熱門的大數據,樣本量很大,但是變量很少。我們強調的是厚數據,不但樣本量要大,而且變量要多,這樣才有可能識别不同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後全球想要研究中國農村的學者或要做咨詢報告的政府部門,都能用到這個數據庫,找到感興趣的變量,進行合作交流。而且可以往前追溯,不僅看到當前階段發展得怎樣,還能看到它是怎樣從過去一步一步發展來的。”
卡特中心——橫坎頭村
回顧浙大在農村地區家庭調查活動的悠久曆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浙大西遷辦學,在條件艱苦的湄潭時期,農業經濟系的師生們仍然遵循“實事求是”的校訓,進行暑期農村調查。1998年後,以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為主導,結合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等相關學科,浙大開展了各式各樣的農村家庭相關調查,助力“三農”發展。2018年,卡特中心和甯波梁弄鎮橫坎頭村達成戰略夥伴關系,在甯波建立“一中心一基地”。“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接下來,大家要做的是要潛下去看鄉村振興的發展過程中碰到了哪些問題,有什麼樣的解決途徑。橫坎頭村是當初習總書記主政浙江時調研過的村子。2018年年初,習總書記再次給該村回信,肯定了橫坎頭村這十五年的發展,并提出‘紅色基因綠色發展’的方針。因此,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地研究鄉村振興的樣闆村。”龔斌磊說。卡特中心一方面進行典型的個案研究,派學生、老師到農村進行調研;另一方面采用經濟學的範式與統計的方法,依托大的數據庫對全國的情況進行研究。“這兩條腿都要走。”
“現在很熱門的大數據,樣本量很大,但是變量很少。我們強調的是厚數據,不但樣本量要大,而且變量要多,這樣才有可能識别不同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責任編輯:張蕾磊陳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