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我的文學啟蒙。小學的時候我就在書店裡看《紅樓夢》,最開始是看黑白漫畫版的,後來是看彩色漫畫版的,最後是看文字版的書,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文學審美體驗。周圍的同學朋友大都更喜歡“西子貌,詠絮才,力壓群芳”的林黛玉,我卻不同,偏愛“好風頻借力”的薛寶钗。
在《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豔理喪親”中,薛寶钗所抽的花名簽“牡丹”上是這樣說的“任是無情也動人”,這“無情”二字正是寶钗打動我之處。無情并非冷血,人非草木,皆有真情。薛寶钗的“無情”之處更多的是姿态,更多的是一種千帆過盡,看破世間萬象後的不在乎,在她面對夏金貴虐待香菱的時候,毫無所動,其實香菱的命運是她動一動手指就可以改變的。面對金钏投井自盡,也是冷靜異常,還會顧及王夫人的情緒,寬慰王夫人。在我看來,薛寶钗并非無情,而是克制自己的情緒情感,這是一種極度的克制。她好像和這世間的人和事都隔着一層玻璃,别人可以看到她的言行舉止,但是永遠無法觸及她的内心,而她的内心好像也不會因為外物而有所波瀾,有些類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薛寶钗有着自己的一方天地,這天地之間或許隻有自己的母親、哥哥,這四四方方的天地旁人難以觸碰,甚至是寶兄弟,湘雲妹妹也無法觸及。《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湘雲曾說“可恨寶姐姐,姊妹天天說親道熱……到今日便棄了咱們,自己賞月去了。”“山中高士晶瑩雪”說的就是薛寶钗的通透冰冷,但是極度的克制情感也正是情感豐富的證明。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中的“寶钗撲蝶”正是小女兒寶钗的天真流露,這樣的寶钗怎叫人不愛呢?這正是任是無情也動人,無情的隻是姿态,姿态的背後是一份淡然自持。
《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中,薛寶钗曾經寫下過《臨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随流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我最喜歡的就是詩中的“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這句話,詩能傳情達意,雖然是在寫柳絮,但更是在寫寶钗自己,有着翺翔于青天四宇的志向。在我看來,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一直都是不公平的,現今社會求職就可以看出來,面試官更願意選擇男性,哪怕男性的工作能力遜于女性。社會對于女性是抱有偏見的,當今社會如此,更不要提女性應該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了。在那樣的封建社會背景之下,寶钗依然有着青雲之志,而她的志向絕不隻是宮闱,而是像男兒一樣去治國平天下。薛寶钗作為一個女子,在封建社會,她的人生确實是像柳絮一般飄零難以自己做主,但她并不難過,而是看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而且就算是沒有“好風”可以讓她上青雲,她也不會失态,而是“任他随聚随分”,真真是高尚曠達!與“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相比,我更愛“送我上青雲”的寶钗。
《紅樓夢》曾說過“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林黛玉困于情死于情,王熙鳳困于貪死于貪,賈寶玉困于癡,妙玉困于潔,花襲人囿于忠,晴雯困于狂,而薛寶钗被自己的冷所局限,她永遠是旁觀者,冷眼看一切,任是悲歡離合,興衰更疊,亦是淡然處之,洞察世事,心如雪洞,萬事不争。薛寶钗永遠在第三方的高處看高樓起,看高樓塌,這是她的高潔之處,卻也是她的可悲之處。她對待一切始終是冰冰涼涼,少了一些凡人的七情六欲,更缺少了一些熱度,所以結局終是難以圓滿。
蒲松齡用“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來評價嬰甯,嬰甯用隐于笑來保護自己,那麼薛寶钗就是隐于冷,用無情來隐藏自己的真性情,用冷來保護自己,薛寶钗正是“雖離别亦能自安”。如此的清冷佳人,卻被世人誤解為惡毒的野心家,真是讓人可悲可歎!世間衆人皆愛“風露清愁”的湘潇妃子林妹妹,我卻偏愛“任是無情也動人”的蘅蕪君寶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