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和人瑞集團琢磨“靈活用工”這件事已經有些年頭。至少兩年前,他就曾在公開場合明确表示過,“靈活用工”在中國即将步入爆發期。
當時在張建國眼裡,人力資源的外包服務領域是藍海一片,“靈活用工”這一在歐洲、日本等地已經相當成熟的用工模式,在中國勞動力市場還是新事物。有數據顯示,日本靈活用工的人員比例約為40%,而這一數據在中國僅為1%,且用工客戶主要分布于互聯網、電商等新業态領域。
讓張建國和人瑞嗅到“人力外包”的風鼓起來,是在過去一年,尤其是共享經濟模式在中國快速地花開。2017年共享單車開始有品牌、成規模地進入公衆視野,一年之内,像摩拜這樣的創業公司已經把業務擴展到了160多個城市。“用時間換空間”,是共享單車這個領域奉行的叢林法則。同時,對于一個成立剛剛兩三年的公司,在其擅長的産品之外,迅速且有效地管理160多個城市運營的招人、補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專業的公司來幫助,也就是人力外包這個服務模式,這對它的業務直接地起推動作用。”張建國說。
在張建國看來,共享單車這樣的新經濟公司加速着“靈活用工”這個概念在中國的落地,最直接的業務形态是人力外包服務:從具體的産品化,到在企業客戶端見到效果,并且業務規模化變得可以預期。
看到這個風口的,不止是張建國和人瑞,已經陸續有做傳統派遣業務的人力資源服務商、互聯網招聘公司闖入其中:企業的用人觀念正在發生轉變,除了核心業務必須抓在企業自己手裡,非核心業務的用人問題可以以人力外包的方式來解決,這應該是大勢所趨。
“人力”成為一種資産
張建國是人力資源行當的老兵:當華為才20幾人時,他跟着任正非一幹10年,做到華為人力資源副總裁;在線招聘在中國的上一個“黃金十年”時,他加盟中華英才網出任CEO,彼時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是中國市場裡的大玩家;2010年以創業者的姿态再出發,創立人瑞集團,他選擇将企業人才外包、業務外包、招聘外包等相對傳統的企業用人服務作為主業。
現在來看,這種選擇是基于對大勢的預判: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在發生改變,消化資源、消化人力的粗放式發展正在成為過去時,要求企業真的有核心競争能力,有專業服務價值;勞動力已經開始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尤其從2010年左右開始,從“供大于求”逆轉為“求大于供”;新經濟、共享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開始探索聚焦核心競争力和非核心業務外包的邊界,比如張建國看到的“摩拜們”快速發展中所蘊藏的人力外包服務的契機。張建國他相信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是個風力足夠大、能夠持續增長的“風口”把“人力資源管理”變成“人力資本管理”,一字之差,人力資源服務從勞動生産要素、生産零部件的組織,變成“産品化的工作”。這是張建國反複強調的,也是人瑞自建立之初就希望踐行的理念。
将“人力”産品化,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提供給企業客戶的是“産品”,“有明确的産品要求、考核指标、投入産出”,張建國認為,唯有此,像人瑞這樣的服務商才能“既是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但又遠遠強于企業内部人力資源的這個職能”,幫助企業完成包括人員的招聘、培訓、考核、業務管理等人力管理業務,而且效率更高,能力更強。
怎樣把人力資源服務變成一個産品呢?張建國舉例說,有企業客戶要求兩個月招聘600人,這在企業人力資源部看來是不能完成的任務,人瑞卻完全可以做到。
首先得益于人瑞将人力資源産品的“模塊化”,比如從招聘,到培訓、外包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模塊化;不僅如此,在每個模塊裡,按照目标管理,還有細節分工、指标考核。比如招聘的部門,又會分工為哪些人做推廣,哪些人做數據運營,哪些人做面試,哪些人做邀約,面試完了對方不一定入職,所以需要管理到訪率、入職率,每個過程都有指标化的考核,隻有這樣才有可能保證滿足一個月300個人、兩個月600個人全部到位的客戶用人需求。
技術驅動力
與企業傳統的人力資源部門相比,人瑞這種将人力資源服務“産品化”的思路,無疑更具有競争力,“有明确的分工,KPI指标考核”,張建國認為,更重要的是“技術驅動服務”,而非完全依賴于人工的。
張建國介紹,人瑞專門有外包的信息管理系統,這是他們自己開發的體系,“是一般企業的人力管理不可能具備的。”這個外包管理系統可管理的上限是100萬人,目前已經管理了5萬多人,分布在全國,現在是自用,同時也可給客戶結合用。
什麼叫“技術驅動服務”?張建國以外包管理系統為例,像企業客戶摩拜分布在全國各地160多個城市的地面運營人員,每個地方的人員是如何分布的,這些流動打卡的人員怎麼考勤等。“首先是APP流動打卡,GPS定位,定位以後又輸入到人瑞的外包管理系統裡面來,後面還會對接到人瑞的核算體系。”張建國介紹。此外,這麼大體量員工的入職、離職辦理,全部都是電子化,這些人員在手機端拍照、上傳資料,人瑞在後台有審核個人資料的真實性,他們還專門跟信息審核的公司合作,提高審核的效率。
張建國介紹,人瑞的人力資源管理有四個平台,是按照人力産品模塊化的思路來架構。
面向C端的招聘系統“香草”,招聘信息化管理系統“瑞聘”。企業有什麼用人需求反饋、統籌在瑞聘上,經過數據匹配,再在香草上進行推廣招聘。因為人瑞不是服務一個企業客戶的人力外包,可能是上百個項目同時在做,而且涉及分布全國多個分公司,哪個項目做得好、哪個項目做得不好,這些數據統計都在瑞聘系統裡自動生成。此外,在推廣招聘的過程中,哪些有求職意向,哪些人以前來過、後來沒有錄用的等信息後台都有,為之後的數據匹配提供了基礎。
專門服務于人力外包的是“瑞雲”,以及合同管理系統。一般的企業有倉庫,需要管理貨品的進銷存,而人瑞需要對人力資産的“進銷存”進行動态的管理、核算,以及跟企業客戶結算。這跟人瑞堅持的“效果付費、結果說話”是直接關聯的。“我跟客戶簽了合同,幫助對方招100個人,我是根據入職錄用的人數來結算的,這100人不一定是同一天入職,可能這個月給他招了50個人,下個月可能給他招了30個人,每個環節都是動态管理的。”張建國進一步解釋。
輕與重
複盤起來,人瑞這一整套人力資産管理系統的四大平台産品,前後打磨了4年多的時間。張建國介紹,瑞聘是最早開始做的,香草在兩年前就已經上線了,合同管理系統是這兩年才開發出來的,瑞雲從去年開始開發,現還在完善中。“公司光研發費用一年就投入2000多萬元,而且連續投了4年時間。”在張建國看來這并非同行願意為之、能夠為之的。
跟一些以前做人力派遣業務的公司相比,對方一下子派遣30萬、50萬人,他們在做這麼大規模的用人管理時必須有工資核算等相關系統,但是人瑞的人力資産管理系統有前者不具備的。張建國介紹,最大的差異在兩個方面。
一塊是業務管理。人瑞對于外包人員的管理有不同的角色,比如項目經理、駐場巡場專員,這些外包人員每天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等,需要深入到企業客戶的業務管理中,跟對方的業務貼近,每天都應該有相應的數據反饋到外包管理系統裡。
另一塊是财務管理。比如有些客戶公司可能資金結算時間比較長,但是外包員工每月發工資的時間是固定的,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在客戶的款項結算給人瑞之前,人瑞需要先向外包員工墊付工資,比如社保的墊付。
這些都是人瑞“重服務”的部分,但張建國認為,對于一個希望把人力外包服務穩步做大的公司,這些“重”都不能避免,也是競争的壁壘。
與很多一夜之間起了就停歇的“風口”不一樣,張建國相信,人力資源外包服務是個風力足夠大、能夠持續增長的“風口”;同時,他也堅信,這個領域并非挖幾個銷售、挖幾個項目,幹上半年就能成事的輕公司生意,“用結果說話、靠真本事吃飯。”
接下來,就看誰能成為這個風口的“捕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