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未來的家是個機器人

未來的家是個機器人

時間:2024-11-02 04:16:40

在iRobot建立初期,CEO安格爾和他的團隊為美國宇航局設計了采用行為編程技術的太空車,成就了1997年“旅居者”号火星車的火星之旅。安格爾和他團隊的傑出成就使其榮獲美國宇航局頒發的團隊成就獎,刻有安格爾名字的“勇氣号”火星車還陳列在美國宇航局從2010年起,美國每年四月的第二周,是屬于機器人的。

事實上,這是一個由iRobot公司聯合美國國會發起的美國機器人周(NationalRoboticsWeek)活動,意在激發各年齡段的孩子對機器人技術的興趣,以及對公衆普及機器人技術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在制造、健康、國防安全、農業和交通等領域中,機器人技術被定位為加速下一代産品和應用大量出現的根本。同時,機器人技術也能增加各年齡階段學生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興趣,從了解概念開始,進而樹立相關職業興趣。

2012年,物流行業機器人公司KivaSystem被亞馬遜收購,此後,物流機器人市場被真正打開。6RiverSystems、NextShift、RightHand、Locus、Vecna等物流機器人公司研發出了成本更低、更有效率的物流系統,無論從市場還是投資者角度都頗有收獲,更是解決了現實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另外一些領域,一些機器人還屬于“隻怕你想不到”的剛開始商業化階段,比如,一棟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變形的住宅機器人。

家用消費類機器人的春天

在機器人活動周上,已經舉辦四界的“RoboMadness”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回家”(Homecoming),這個話題延續了前兩年的“AI爆炸”(AIExplosion)與“AI成真”(AIGetsReal)。這個論壇聚集了波士頓地區機器人産業的制造方、投資方以及學院派等,交流并推動機器人發展,大家發現機器人已然進入人類家庭。

“随着美國制造業回歸,機器人的出現,引發人們對未來的擔憂。”麻省科技聯合會創新學院(TheInnovationInstituteattheMassTechCollaborative)主任PatrickJ.Larkin認為,需要找到機器與人之間的平衡,比如人們可以學習一些技能,這樣有的工作就不會被機器取代,另外,借助機器也可以幫助重新培訓員工,增加生産效率。

一個事實是,機器人的研發曆史已經超過百年。當機器人走進人類生活,人們不禁想要回到最初的問題:機器人到底是什麼呢?

在玩具、安防等領域的商業嘗試,讓iRobot有了很多經驗積累。玩具領域讓這家公司了解如何平衡技術與成本之間的關系,生産出消費者買得起的産品;而在伊拉克戰場等軍事領域的機器人排雷功能,讓掃地機器人能夠精準地清潔地面在iRobot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科林·安格爾(ColinAngle)看來:“機器人其實是在現實世界中,為了實現特定目标而感知世界,并且合理行動的物理設備。”機器人工具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系統,在機器人工具不斷進步的同時,它也在改變這個世界。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結合颠覆了不同的行業。一個典型的機器人有傳感器,還有感知世界的一套系統來指導自己行動。

科林·安格爾在MIT攻讀碩士學位時,師從被譽為“機器人之父”的RodneyBrooks教授。這家從MIT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走出來的公司成立于1990年。在28年的公司曆史中,這家公司創造出很多名噪一時的機器人。比如“爬”進吉薩金字塔揭開内部秘密、“鑽”進海底尋覓墨西哥油污、在伊拉克戰場上進行排雷工作、進入福島核洩漏現場探究狀況。

iRobot也在商業市場進行過各種探索,與“孩之寶”合作MyRealBaby表情娃娃、與NEXGEN合作大型商用清潔機器人、與思科合作會移動的視訊會議機器人Ava、與InTouchHealth合作開發遠程醫療機器人等……不過iRobot真正為大衆所熟知還是得益于其2002年創建的掃地機器人Roomba。近年來,随着iRobot消費類機器人業務的飛速增長,2016年iRobot剝離了安防業務,将業務發展重心放在家用消費類機器人上。

因為安格爾相信,“未來的智慧家庭其實是個機器人”。他提出,第三代智能家居應讓所有産品自動完成協同運作。“讓我們的家整體成為一個真正能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會感知、思考身處的工作環境,然後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它能夠充分利用傳感器來理解屋子的物理空間。”

這種思路與第一代和第二代智能家居完全不同。在第一代智能家居中,人們的思路是用智能手機替換原有的控制按鈕,但這并不比原有的方便;在第二代智能家居中,人們設定一個程序,讓家居環境按照你的想法來進行控制或者變化,同時把不同的設備串聯在一起,再連接到網絡上。這對消費者來說,自己去管理複雜的程序和連接還是很難。

機器人生态系統

“感知、行動和思考”,這是一個具有思維的機器人應該具備的三種能力。這種構造思路也體現在iRobot的掃地機器人Roomba當中。

具體來說,感知指機器人用傳感器感知它所處的物理環境的能力。掃地機器人的傳感器使其能感知并檢測所遇到的障礙物,并構建其對所處物理環境的認知;行動是指行為模式的變化。舉例來說,掃地機器人優秀的行動能力表現在它可根據指令在不同的家居環境中靈活調整其行為模式;而關鍵的思考能力,來自于機器人對接收或感知的信息的處理能力。比如,當掃地機器人判斷自己的電量即将耗盡,無法完成任務時,它便會通過自身創建的家庭地圖規劃出最便捷的路線,返回充電基座充電,充好電再回到之前停止清掃的地方繼續工作。

而實現這樣的功能需要軟件、傳感器、算法等核心技術的疊加。iRobot技術副總裁ChrisJones表示,iRobot在全球有1000多項專利,2017年研發投入1億美元,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達12%。

保持技術上的優勢,更依賴于人才。安格爾表示,機器人行業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包括工程師、系統專家、商業人士以及了解人類需求的人。“機器人行業和計算機行業非常不一樣,計算機行業處理的是跟數學、模型或者Excel相關,這些東西計算機做起來非常容易,人做起來非常難,所以計算機行業非常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機器人行業不太一樣,要讓機器人做工作和人一樣好,這就需要具備非常高的科技和技術含量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功。”

實際上,從整個産業環境來看,iRobot總部所在的麻省Bedford市屬于大波士頓地區,MIT的畢業生以及相關從業人員,衍生出30多家不同種類的機器人公司,形成了一個機器人生态系統。

曆史上,波士頓地區和矽谷地區一樣在上個世紀70年代都是美國高新科技創新的崛起之地。但由于在商業生态上不如矽谷借助VC等形成協作的産業系統環境,從80年代開始波士頓地區的創新氣氛開始落後于矽谷。

進入到21世紀之後,以iRobot為首的機器人公司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采取了行動。除了發起美國機器人周、聯合主辦RoboMadness等活動之外,iRobot公司還成立了iRobotVentures,将投資作為公司發展的一部分,扶植消費機器人領域以及和相關硬件生态系統的初創公司。物流領域的6RiversSystem、計算機視覺技術EscherReality等公司都曾接受過iRobot的投資。

iRobot還擁有一個“iRobot畢業生(Diaspora)”的社交網絡。這些前iRobot員工在離職創業之後,還會與iRobot形成良好的互動,共同推進機器人産業的發展。比如工業機器人初創公司VeoRobotics的聯合創始人和工程師副總裁ClaraVu,便是前iRobot高級軟件工程師。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機器人産業生态能夠在更大的地域中形成協同效應。根據iRobot首席運營官ChristianCerda的介紹,除了波士頓總部地區的生态系統之外,iRobot的軟件辦公室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和包括加州理工大學等其他高校以及矽谷保持密切的聯系,形成位于加州的生态系統。而“另外一個生态系統就在中國廣州。iRobot在廣州建立創新中心,研發符合中國市場的産品。依托于廣州、深圳地區的創新力量,我們又建立起一個在中國的生态系統。”

與美式住宅相比,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住宅環境相對狹小,iRobot針對亞洲市場研發了Braava系列,這類清潔機器人更為小巧,并且可以提供亞洲家庭傳統的擦地模式。2016年,iRobot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整體運營。面對這個全球唯一不是由iRobot所創造的家用清潔機器人市場,Cerda認為“未來2、3年将是掃地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期。”他是根據市場增長率做出這個推斷的。2017年,中國市場的增速是23%,美國市場為56%;歐洲市場為30%到35%,而日本市場和中國市場接近,大約是20%。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