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今年90多歲了,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由于從小生活在爺爺家,經常被他灌輸——要想養活自己,需要掌握一門技術(手藝),或修汽車,或蓋房子。這是我對于“工匠”和“技術”最早和最樸素的認知。
時至今日,筆者對“技術大牛”總有一種由心而發的敬佩。這種敬佩不在于他們的職務多高,也不在于他們所在公司的名頭多麼響亮。
2016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發整個中國制造業的熱議。一時間,“工匠精神”的解讀,“典型案例”的挖掘,俨然形成一股研究“工匠”的思潮。在中國5000年的曆史長河中,不乏優秀工匠代表,不乏精品之作,但中國制造業真正且徹底地傳承和沿襲這些精華的領域并不多。
難以辯駁的缺失
如今,一提到“工匠精神”,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想到德國、日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個國家的制造業确實領先于世界。雖然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但兩個國家戰後發展速度都相當快,曾先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中國占據了這個位置,發展速度同樣不可小觑。但是,在中國制造領域,突顯“工匠精神”的案例并不及這兩個國家多。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世界工廠”,但距離“制造強國”仍有一段路要走。
事實上,中國自古對“工匠精神”就十分推崇,也産生了很多優秀的代表,例如享譽世界的絲綢、瓷器、書畫,耳熟能詳的庖丁解牛、“班門弄斧”,《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尚書》中的“惟精惟一”,朱熹解讀的“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果這些優秀的文化、案例能完好地傳承和堅持,筆者相信,中國制造業不會缺少“工匠精神”。
中央電視台制作播出的電視節目《大國工匠》,講述了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打磨零件數十年無次品的飛機制造師胡雙錢等8位不同崗位的普通勞動者,用他們的靈巧雙手,匠心築夢的故事。在生活中,他們是平凡的、普通的,但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不斷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緻讓他們顯得無比高大。
中國并不是沒有“工匠精神”,而是沒有做好傳承和發揚光大。中國缺少“工匠精神”,是不可辯駁的事實,否則“工匠精神”也不會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今,中國制造在世界範圍内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更多體現在量而不是質。在精密儀器制造等領域,中國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中國消費者出國購物成為一大“亮點”。很多國外購物點均設有專門的中文導購。即便是非常普通的産品,很多中國人也願意不遠萬裡地從國外背回國内。這是對中國制造業最無情地“打臉”。
有一則笑話,講述了德國、日本和中國生産設計産品不一樣的出發點。德國是盡可能延長産品使用壽命,日本是整合各部件材料壽命争取不浪費,中國則是關注産品保修期内别出現問題。雖然隻是一則笑話,但足以說明一些問題。曆史無數次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工業,國家難言強盛富興。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這個過程中,“工匠精神”将成為有利助推劑。
不言而喻的意義
浮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通病。鮮有人還能踏下心來,鑽研本職工作。更多人的忙忙碌碌,隻是機械地完成工作。重提“工匠精神”,可以讓整個社會趨于沉穩,有效“降躁”。如今,中國經濟已經告别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逐漸進入調整期,正值“冷靜”時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淑萍直言:“社會要有‘工匠精神’,要把浮躁的心降下來。”當前,無論資本市場的風起雲湧,還是“互聯網+”興起的新風潮,中國都需要“工匠精神”的踏實嚴謹。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忽略了産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争中獲得成功。“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動中國企業轉變觀念,改變以往重規模、重速度的發展模式,克服“賺快錢”的浮躁心态,練好内功,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此外,弘揚“工匠精神”能讓人們更加注重敬業和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人隻有真正熱愛本職工作,并投入全部熱情,才能産生最大動力。“工匠精神”不分崗位,沒有限定。即便在微不足道的環節,隻要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着、對産品負責的态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緻,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都是“工匠精神”的傑出代表。可以肯定的是,當無數“工匠”彙聚到一起,企業将擁有不竭的動力和無限的創新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追求完美、耐心專注、一絲不苟、不走捷徑的“工匠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制造業能更好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目前,一些行業存在低端産品産能嚴重過剩,中高端産品産能嚴重不足的現狀。弘揚“工匠精神”使企業對産品質量精心打磨,對品牌精心呵護,實現精益求精。
矢志不渝的行動
在制造行業,“工匠精神”的熱度顯而易見。然而,如何成為真正的“工匠”,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理事長姜風直言:“‘工匠精神’不能作為一種口号,應當落實在行動上。”幾乎所有人都認同“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但當今社會缺少這種精神的現象亦是不争事實。因此,營造培養“工匠精神”機制和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企業負責人告訴《電器》記者:“隻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技能評價體系和打造優秀技工上升通道,才能不斷樹立‘工匠精神’的先進示範。”
值得一提的是,社會應對青少年強化職業教育。讓職業技術教育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學生在錘煉技能的同時,将“創新基因”深植于心。同時,企業也應加強員工的職業培訓,通過系統的、專業的、全方位的員工培訓,有目的地提升職工技能素質。據了解,德國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本國制造業培養出諸多高級技師。
“工匠精神”不能隻是一陣風,刮過就恢複平靜。打造“工匠精神”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斷傳承積累。據了解,全球超過200年曆史的企業日本最多,其次是德國。這足以說明堅持對于“工匠精神”的意義。工匠精神需要精雕細琢,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沉澱,不然想要培育“工匠精神”真就成了一句空話。100多年前的德國還處于粗制濫造的時代,當時英國規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标注“德國制造”,以此區分劣質的德國貨。知恥而後勇,德國開始了精工制造,在各個行業,堅持和傳承精益求精的理念。如今,德國産品已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事實上,“工匠精神”并不局限于生産制造,是各行各業謀求成功的通用法則。弘揚“工匠精神”,或許在一開始可能收效甚微,但積蓄時間越久,後續能量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