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事、看物,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角度和認識,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本期的“見證者”。身處摩壇的車迷,每個人都是一扇窗戶,每個窗口都能讓你看到不同的風景。當這些風景彙集到一起,帶給你的不隻是摩壇的精彩……
摩旅20年史今
轉眼就是快50的人了,回憶已經開始進入生活。我的車迷經曆,就是長長短短的摩旅過程。整理相片發現了二十年前和那時還是女朋友的老婆,騎摩托車從珠海去四川峨眉山的相片,真是有些感慨。
那是97年的事了,那時的用車是一輛春蘭虎,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那時的照相機還是膠卷的,舍不得拍,一個月的行程隻拍了兩卷膠卷,隻留下區區五十張相片;那時的廣州還不禁摩,可以暢通無阻;那時的摩旅裝備根本沒有,一切從簡;那時的道路還是簡陋,要吃盡灰塵;那時……但那時我們年輕……
在離開出發地珠海後的第二十天終于到了這次摩旅的目的地峨眉山,真是一路艱辛一路美景。在峨眉山咱也奢侈了一把,先是攬車再是滑杆,過了一把地主老财的瘾(當然主要是因為腳有傷)。
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區面積154平方千米,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m。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讨食,為峨眉一大特色。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廟約26座,佛事頻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去時走湖南湘潭-張家界-湖北恩施-重慶萬縣-四川省廣安-成都市;回珠海就換了條道路,走的重慶市-貴州貴陽-廣西河池-梧州-廣東肇慶-珠海。
二十年過去,現在回憶起來很幸福很浪漫,雖然過程很辛苦,但當時的互相攙扶,風雨兼程一起前進的感動是永世難忘的。年輕時很多人都想制造浪漫,但是很多人也在瑣碎的生活中對曾經的夢想逐漸麻木了。很慶幸自己想了也去做了,人生能有如此珍貴的而又簡單美好的幸福。
在華南地區的車迷圈,摩旅一族是最大的群體,從20年前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友奔馳在摩旅的路上。我身邊也有一幫喜歡在路上的車友,我們經常結伴出遊,暢遊大好河山……
歲月如歌吳海峰
年輕的少年,心裡總是有夢想,夢想着能無拘無束,自由馳騁四方……
從蹒跚學步到探索自己看得到的餅幹盒再到幻想能登上山那邊的彩虹,直到感覺自己已經長得像個大人,終于發現了那個伴夢而行的好夥伴——摩托車……
上個世紀末的雲南,随着改革開放,除了公檢法、部隊、郵電等國家部門單位,一些賺到了錢的弄潮兒、萬元戶舍棄了永久、鳳凰、大二八,也騎上了摩托車。做生意倒騰買賣,摩托車就是實在,那時能騎上摩托車,比現在能開奔馳寶馬還吸引眼球。我們一幫小屁孩,最愛的遊戲就是張開手臂,嘴裡“突突”模仿着摩托車排氣聲整天大街小巷亂竄……
從改裝了助力發動機的二八大杆到嘉陵早期的腳踏加機動的CJ50,再到JH70、CY80等型号摩托車,小學還沒有念完,就先後軟磨硬泡夥同多個小夥伴偷偷騎了他大舅、他二叔們的寶貝。一幫隻靠耳聞目睹摩托車駕駛技術就自學成才的小子們撞過牆壁草垛,也摔過“嘴啃泥”加半個屁股擦紅藥水,闖禍後無一例外被大人“普法教育”得哭喊連天、青痕累累,但那種騎着摩托車追風的快感,一直牢牢萦繞在心頭……
畢業了,我成了一名不滿二十歲的愣頭小青工,每天眼睜睜看着廠區裡有摩托車的師傅們,說不出的眼饞,聽見摩托車啟動的聲音,就像動感的迪斯科,二沖程摩托車從身邊駛過,那一股子尾氣藍煙都是香的……這是一種狂熱車迷的通病,根本就無藥可救。參加工作半年不到,我約着一鐵哥們,省吃儉用東拼西湊,購買了一輛N手的建設50,咱們有車啦!二沖程小50确實有勁,一給油就嗷嗷叫,但好景不長,窩在宿舍裡拆修它的時間遠遠超過和他一起兜風的時間,踹上幾十腳才能啟動都能算是小毛病了……
沒有摩托車的日子很難捱,90年代初一輛嶄新的普通小排量二沖程摩托車少則三四千,多則六七千,高檔次的五羊本田125、雅馬哈勁豹、珠峰250等神車更是身價過萬,對于每月幾百元工資的我們來說,無異于天文數字。每次路過摩托車行,總會進去裡邊待很久,買不起,但我能近距離好好看,多看,多問,多想,這即是一種學習積累,同時也是一種享受。
“速度60,速度80,速度100,速度120!”在平直國道上,騎着猙獰暴力的二沖程125摩托車,一路藍煙絕塵,狂超前方的車輛,那是不知天高地厚年輕氣盛時的身影。那時夥伴們在一起,騎完車後叼着香煙喝着啤酒讨論的最多的就是誰更快,什麼是勇敢,誰去過更遠的地方。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無知無畏暴走的短暫時光一去不複返,我一直記得,在夢裡,風來自遠方……
充實每天生活的,不僅僅隻是油鹽柴米醬醋茶,熱愛生活、充滿激情的人們,總是會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而走到一起。本世紀初,各地紛紛湧現出了摩托車友俱樂部的組織,為了摩托車這個共同的興趣愛好,各位車友們用一顆真摯的心、火一般的熱情與志同道合的摩托車友聚集在一起,這個群體需要有自己的規章制度,摩托車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在愛好者自發組織的俱樂部裡消除了車友之間的距離,彼此間建立了真誠的友誼,不管是有車還是沒有車,小排量還是大排量車,大家不分彼此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交流。在俱樂部組織的自駕摩托車旅行中相互照應,享受壯美河山之間讓人心醉的自然風光,珍惜朋友之間那份讓人感動的純真友情。
身處滇南小城,在這十幾年的時間,我目睹了摩托車從稀罕物到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見證了摩托文化的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車迷之路越走越寬廣。春天來了,我和夥伴們就要出發,夢在遠方,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一路風雨一路歌揸刀的小強
雖然現在廣州禁摩,但說起摩托車,這座城市的摩托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剛開放的時候,那時大家的第一款車是本田的圓燈CG125,雅馬哈的2沖100,這兩款車作為生産資料用來拉貨相當合适。也有人通過海員的關系,拿回那時日本出廠的VT250FC(又稱大水牛)。到91年就誕生了廣州第一支車隊——大道越野車隊。他們在1996年的“鐵騎邊疆萬裡行”活動裡還創下了兩輪摩托車穿越極地的世界吉尼斯紀錄。相對于這支正規的車隊,更多的是遊走在城市裡的競速一族,他們經常出現在白雲山、東濠湧的高架橋等地。東濠湧高架橋是建立在東濠湧上面,跟着湧面水道彎曲而走,分有上下兩車道。因此也有“廣州公主道”的稱号(公主道是香港競速族喜愛的地方)。那不是專業賽道,所以是相當的危險。
到了2003年,我也騎着鈴木小刀(GS125),取了揸刀的小強在個網名,加入了這個群體。當時在視窗(還有網易)的摩托版塊看到有人搖旗(發帖)說出來聚聚,就回帖出去了。那搖旗人網名叫大春,是比我小十多歲的小夥子。騎的是他老爸的TT-R250,也算是個摩二代了。我們這幫廣州摩界的新丁,都是四沖125mL排量。對比其他NSR250、NSR125、TZR125的隊伍來說真的很渺小。濱江,中大北門,二沙島……連三水蘆苞的河鮮船都留下我們的車輪印。當時,廣州摩界受電影《天若有情》的影響,流行的都是玩速度的,并沒有摩旅的概念。相對于相同排量的四沖程車,如CBR250RR(MC22),二沖車輕巧,功率大,提速更快。那些CBR400(MC29或29期)、VRF400都是比較稀有車款。後來,我跟他們也跑了幾次。當然,結果尾燈都不見了,塵也吃不了……
2004年,随之而來是廣州的完全禁摩。當時就意識到那是國家汽車産業政策的必然(這政策一直延續到現在)。而摩托車必須以旅遊為主,城市裡的遊走已沒意義。出遊就涉及裝備,特别是通訊設備還是空白。當時市場上根本沒有專用的摩旅通訊設備。我就想到對講機連接喉咪或酒樓用的耳機,效果當然差強人意。而且有線拉着對講機外挂的使用結構和電池的續航能力很有問題,同時使用有線連接(那時已經有藍牙)就更加穩定耐用……就催生了整套裝車的對講系統(小強系統)。我那時做五金廠,要開發這套系統相當簡單。
2004年,注定是一個轉折的一年。摩托坊的創始人,極速狂奔和JOG連同一幫東莞的摩友在南昆山舉行的摩托坊的籌備會。當時大概有30多人,我、星雲、肥P三人作為廣州的代表參會,我們三個騎的都是125,而其他車友騎的是寶馬、CB400等大排量摩托。從此,廣東的大排量摩托車旅遊正式開始。到2005年的第一屆摩托坊年會就有600多輛車參加。十多年來,看着南昆山從一個寂靜小鎮變得越來越熱鬧,而摩托坊年會參與人數從第一屆的600多人到現在的5000多人,真是萬千感慨。
2006年,佛山的廣東車速網在肇慶舉辦了年會,當時梧州的君達車隊四十多輛車以整齊的隊伍和素質赢得全場的注目,而龍頭正是這車隊的帶頭人之一。從此,我和廣西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7年中旬,佛山高大威和梧州的老摩友龍頭進藏,知道我在搞對講系統,就要我幫忙做了兩套。這樣他就成了我的第一個用戶。那時和廣西梧州的車隊特熟,西江車隊、君達車隊、梧州摩協。很多時候,一個電話就騎車百多千米去吃一頓飯,就為了見到車友的開心。而我也已經從125升級到本田SPADA250。後來我也移居香港,但一直到現在都參與多屆的摩托YES年會和摩托坊年會。在2012年,由摩托坊的大部分人馬創立了一個新的論壇——動力大聯盟,這是一個相對高端的車友的集合,年會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的車友認為年會沒意思了,其實是因為他還沒有真正融進這個圈子。當去多幾次,融入這個圈子後,在年會上看不見老朋友會特别的牽挂。
在廣東省内禁摩形勢之下,出省摩旅是必由之路。而廣東的出省摩旅遊首選就是廣西,那裡在地理上是高原到平原的過渡,因此有衆多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環桂邊境地區,特适合摩旅。跑異國風情的東興、沿邊、畫中行的靖西,苗族風情的融水,小峽谷的龍勝,騷情的陽朔,原生态古村落的賀州,衆多少數民族的獨特風俗和小吃……都讓我意猶未盡。路過不等于去過,摩旅的真谛是放慢腳步,慢慢地去品味。本以為摩旅廣西年把就能結束,想不到從2013年開始跑了三年還是在入桂的路上……其間還跑了趟雲南,但沒有細跑。那裡應該是我繼廣西之後的下一個摩旅省份。
我喜愛騎摩托車去看這個世界,因為摩托車可以帶你到汽車去不到的地方,摩托車可以省掉騎自行車旅遊的疲憊。正如一個摩旅前輩說的,沒騎摩托車去過的地方并不算真正去過!在有生之年我會一直騎下去,騎着摩托車去尋找心中的花海……
編者說
看過本文,相信會有讀者抱怨配圖的質量。其中的很多照片之所以模糊,原因是用相機翻拍的膠卷照片。這些照片拍攝的年代,還沒有數碼相機。這個系列專題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在沒有數碼相機的年代,全國各地的車迷是怎麼玩車的。
現在的摩壇,80後、90後車迷已經崛起,60後、70後車迷正在老去,一段段摩壇往事,也在歲月的塵煙中愈發模糊,漸漸遠去……沒有回憶的人生是不圓滿的,摩托圈也不能沒有曆史。我們成天叫喊“摩托文化”,其實曆史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趁着老車迷記憶裡的往事還未完全褪色,筆者會廣泛聯絡各地老車友,請他們講一講從前的故事和玩車至今的酸甜苦辣,将他們的故事彙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中國車迷群體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