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要一輛車,面朝自由,春暖花開

我要一輛車,面朝自由,春暖花開

時間:2024-11-01 07:32:04

最近幾年的影視劇裡,穿越劇曾大行其道。今天我也想帶大家穿越一下,回到上世紀60年代末的好萊塢。假設你是一個獨立電影人,你有40萬美元的預算可以去投拍一部電影,最終你能得到多少票房來面對你的投資人呢?背景資料:上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正面臨着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1960年年産量隻有151部,七大影業公司債台高築,裁員、并購不斷,到1968年,來自電視台的收入已占好萊塢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圖6

圖7

圖8

現在你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了!票房是100萬美元?300萬?500萬?800萬?……好了,在那個時代,如果票房能到500萬就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了!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這500萬美元,剛剛好是1969年的一部影片的票房零頭!而這部影片當時就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票房!

影片中兩個留著長發,身着奇裝異服的主人公,騎著重型摩托車穿州過省,用販賣毒品換來的錢放縱自我、四處遊蕩……,最後卻被路過的卡車司機莫名其妙地開槍打死。是的,這部著名的影片,就是—“EASYRIDER”《逍遙騎士》。

1969年《逍遙騎士》橫空出世,像一場狂風暴雨般地摧毀了好萊塢的票房,一舉創下了2500萬美元的票房奇迹!1970年,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獎七項提名、美國編劇工會三項提名、金球獎兩項提名;在第22屆戛納電影節上,這部影片還奪得了最佳處女作獎。

《逍遙騎士》使好萊塢幾乎在一夜之間淘汰了整整一代編劇、導演及行政管理人員,而換上了新一代的年輕制作者。它不僅是60年代美國垮掉運動的經典符号之一,更是開創了新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分水嶺;它是一部充滿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劇的存在主義式公路電影,被後人稱為美國公路電影的鼻祖。然而事實上這部影片的拍攝純屬偶然。1968年的一個夏夜,正在多倫多為一部影片做宣傳的彼得•方達(PeterFonda,主演)在給丹尼斯•霍珀(DennisHopper,導演兼主演)打電話閑聊時,一個影片題材的念頭突然閃過他的腦海:兩個人為販賣毒品,騎着摩托車橫穿美國。丹尼斯•霍珀很贊賞這個題材,兩人一拍即合,《逍遙騎士》由此誕生。然而,本片完成後卻受到好萊塢傳統制片人的冷遇,不過學生、嬉皮士和藝術家們卻大為贊賞,尤其是在戛納電影節上,雷鳴般的掌聲把它送上了最佳處女作的領獎台,以至于多年後,它的宣傳海報還被貼在巴黎大學生區街上最顯著的位置上。

說到影片裡的主人公,個個都是大有來頭:主演彼得•方達,雖然沒演過什麼像樣的角色,但他的父親亨利•方達(HenryFonda)和姐姐簡•方達(JaneFonda)卻是鼎鼎大名,而正是《逍遙騎士》給了彼得•方達不輸于父親和姐姐的影響力。

影片導演兼主演丹尼斯•霍珀,1955年與詹姆斯•迪恩(JamesDean)合作《無因的反抗》,開始了他與反叛聯系在一起的電影生涯。《逍遙騎士》是他一生中電影成就的頂點。作為導演,他拍攝的《本色》也同樣為人矚目。後來,他拍攝反映前輩福勒在秘魯拍片經曆的影片《最後的電影》,但由于政治原因最終未能公映,但也因此而終止了自己的導演事業。之後,他出演過《藍絲絨》、《生死時速》、《水世界》等著名影片,也都反響不錯。圖9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傑克•尼科爾森(JackNicholson),在拍攝《逍遙騎士》前隻是一個跑跑龍套的小演員,而憑借在這部影片中出演的律師一角,他獲得了1970年英國電影學院獎和1970年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從此跻身于好萊塢的名演員行列,開始了他一帆風順的星途,後來的《飛越瘋人院》、《唐人街》、《蝙蝠俠》、《閃靈》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逍遙騎士》充分展示了六十年代美國的現狀:放蕩、搖滾、狂歡節、嬉皮士……兩個騎着哈雷改裝車的家夥一路南下,一邊靠販毒換來的錢吃喝玩樂,一邊還談論着自由、救贖、存在與虛無這些深奧的哲學與宗教命題。影片的開場,懷特(彼得•方達飾)将手表放在路邊,然後發動摩托車絕塵而去。在這裡,手表隐喻着秩序和法律,懷特抛棄了它,暗示着他與“現代生活”的決裂,去追尋自己的烏托邦。作為一部商業片,影片又将沿途美麗的自然風景描畫出來,似乎在隐喻着這裡曾經是最美好的伊甸園。這曾經的伊甸園與未來的烏托邦存在于充滿當時整個六十年代美國文化悖論的現實之中,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既回不去伊甸園,也到不了烏托邦。影片開頭與結尾使用了同一個鏡頭:陽光四十五度斜照下來。不知道在這道陽光後面,是曾經的伊甸園還是未來的烏托邦?

好了,講了這麼多,都是我的一家之言,到底你是不是喜歡它,還要等你去看了這部經典的影片—《逍遙騎士》之後才知道啊。《逍遙騎士》影片裡除了彼得•方達、丹尼斯•霍珀等那幾位巨星外,還有兩個“炫目”的主角—TheUltimateChopper和TheBillyBike。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随着歐洲車系登陸美國市場,一股“切削”之風漸漸開始盛行,也就是很多騎士為了提升摩托車的操控性能,将車上很多沒有必要的影響速度的“零碎”去掉,稱之為“Chopper”(切削)。再後來又慢慢發展為将整車的色彩塗裝甚至整體造型進行大幅的改動,以滿足車手自己的要求,于是就出現了影片《逍遙騎士》裡将前叉加長,配合更大的前叉傾角,全車采用豔麗色彩塗裝的重型摩托車。而這兩輛摩托車随着《逍遙騎士》的巨大成功也因此成為了美國“定制”摩托車的典型代表,甚至說開創了“定制摩托車”之風也不為過。

下圖模型為彼得•方達駕駛的1969Harley-DavidsonTheUltimateChopper,由美國富蘭克林(FranklinMint)公司2001年出品,比例1:10,合金制造。這台模型完全按照影片中的那輛車縮小10倍的比例手工制作,全車使用了大量電鍍件,在光線下閃着耀人的金屬光澤;搭載了一台“煎鍋頭”發動機,仿佛可以帶來排山倒海的動力;傾角很大的前叉帶動一個碩大的車輪,産生很強烈的視覺沖擊感;最為匪夷所思的是車尾部的兩根排氣管高高朝天翹起,好像在向世人炫耀它的不羁;高高的座椅靠背也像一把利劍直插天空,與排氣管形成鮮明的呼應;油箱被塗裝成美國國旗的圖案,高調宣揚着它的血統……(圖9、圖10、圖11、圖12、圖13)

圖中模型為1969TheBillyBike,由美國富蘭克林(FranklinMint)公司2001年出品,比例1:10,合金制造。這台模型也是完全按照電影中的那輛車等比例縮小手工制作的。模型中同樣搭載了動力澎湃的經典發動機—“煎鍋頭”;油箱采用了紅、黃雙色火焰圖案的塗裝,喻示着它的主人對自由的向往和燒毀禁锢枷鎖的決心;與TheUltimateChopper那種張揚、霸氣的風格不同,TheBillyBike的前叉沒有那麼大的傾角,排氣管也保持平直,顯得保守一些,但它的細節表現上卻獨具特色:前叉距離很寬,前車輪更窄,這種反差極大的對比給人留下極深刻而難忘的印象;短而平直的車把和高昂的車頭相得益彰,推動着駕駛者向着他的自由生活奔去;尾燈是一對骷髅頭的造型,踩下制動骷髅頭變成紅色的那一瞬間仿佛能看到反叛、不羁的精神在火焰中升騰;紅色的車架很搶眼,與油箱的火焰渾然一體,仿佛一團熊熊的烈火時刻在向外噴薄而出……(圖14、圖15、圖16、圖17)

這兩台模型都是富蘭克林公司的扛鼎之作,充分标志着這個世界頂級模型品牌的高超制作工藝和水平,是每一個模型愛好者見之都會愛不釋手,都要收入囊中的絕佳藏品!(圖18、圖19、圖20、圖21)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