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風格向左,現實向右

風格向左,現實向右

時間:2024-11-01 09:36:05

如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包容、越來越多元,自由、風格、個性……成為現代人越來越關注的字眼。

摩托車世界更是如此。

騎手的天性是愛出行、愛自由,但是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喜歡旅行、有的喜歡越野,有的激情四射、有的穩重内斂……作為個人交通工具和娛樂道具,摩托車就是騎手的個性宣言,駕駛什麼樣的摩托車其實折射了騎手的審美、性格、氣質。因此,性能和風格兼備的摩托車向來是騎手的最愛。

一些比較突出的例子也證明了這一觀點:霍雷克斯VR6Roadster武裝了罕見的V6和L6合體的VR6發動機,這一借鑒布加迪“威龍”W16發動機的技術,讓VR6Roadster變得異常珍貴,很多騎手不要說擁有,就連路上看見的機會都沒有!又如,RenardGT采用複合材料制成的單體車架,同時扮演着車架、油箱、空氣室等角色,從而獲得了精練簡潔、優雅韻籍的造型。再如,威勒斯987C34V安裝了輪毂中心轉向機構,作為轉向機構的前叉從發動機和車架底部探出,延伸至前輪的輪毂,取代了司空見慣的兩隻前叉,從而呈現型外來客般的科幻色彩,就連著名的影視帥哥湯姆•克魯斯都拜倒它的石榴裙下!

問題是,風格從來就不廉價,個性更是昂貴。VR6Roadster的售價高達兩萬歐元,RenardGT的價格更超過了六萬歐元!這樣的價格,對于土豪來說不是問題,問題是土豪數量有限,而絕大多數工薪階層對這樣的“陽春白雪”車型隻能高山仰止、敬而遠之。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強化摩托車風格、增加韻味和個性的同時,仍然将價格維持在合理範圍?如何在“陽春白雪”的性能風格和“下裡巴人”的價格之間達成平衡,這既考驗着廠家的智慧,也試探着騎手的妥協程度。

造型風格變化

同樣的摩托車,同樣的功能,有的騎手喜歡NK造型,認為裸露發動機、車架,讓鋼鐵質感充分暴露,這樣才有金屬感、肌肉感,夠硬夠“man”;有的騎手則偏愛全包式或半包式造型,這樣整體輪廓更優雅、更整潔、更流暢,更有跑車味道。為此,不少廠家在發布新車時,常常同時推出“雙胞胎”,一個是NK版,一個是導流罩版,讓不同的騎手選擇自己中意的風格。

★鈴木GSX-S1000和GSX-S1000F

印象裡,在日本摩托車四大家族中,鈴木已經好久沒有推出過真正的新車了。幸好,2016年鈴木大型街車應時而生,GSX-S1000和GSXS1000F聯袂出擊,撫慰了鈴木鐵粉躁動的心。

作為鈴木最新推出的大型街車,動力心髒自然不能掉以輕心。為此這對“孿生兄弟”移植了來自超級跑車GSX-R1000的并列四缸。細心的騎手馬上就會發現,這顆發動機的排量999mL雖然與GSX-R1000相同,但是73.4mm×59.0mm的缸徑沖程并不一樣,簡單說就是缸徑較小、沖程較長。的确如此,所借用的GSX-R1000發動機并不是目前版本,而是2008年版本,因為這種長沖程結構在中低轉速時扭矩更好,更加适合公路使用。

雖然動力裝置借用了K8,但是内部已經作了相應修改,以匹配新的定位。如凸輪調整了形狀,改變了氣門正時,讓動力輸出特性更适合城市街道和彎曲公路;緊湊的燃燒室,配上調整的壓縮比和平頂活塞,實現了高效充分燃燒,優化了全轉速範圍内的動力輸出;活塞采用了有限元分析技術,在維持高剛性的同時降低了重量,襄助實現爽快的轉速響應;汽缸内壁電鍍了SCEM材料,降低摩擦,增強散熱。最終,這顆999mL的并列四缸,可在轉速10000r/min時爆發最大功率107kW,最大扭矩106N·m則在9500r/min時輸出,動力高潮比高轉速的GSX-R1000提前了不少。

除了動力裝置完全相同之外,這對“雙胞胎”還有諸多優點以讨得騎手歡心:采用有限元分析技術設計的鋁合金雙桁梁車架,在高剛性和輕質量之間取得理想平衡;強化型後搖臂,直接來自超級跑車GSX-R1000;前輪配置的是KYB43mm倒立式前叉動感十足,為騎手提供明晰的路感;異常苗條的中段便于雙膝緊緊夾住,810mm座高讓騎手雙腳容易着地。事實上,GSX-S1000和GSX-S1000F不僅動力裝置、車架結構相同,就連軸距、後傾角、拖曳距、車輪等都完全一樣!

如何區分“雙胞胎”?兩者最大不同之處在于造型風格,内心則完全相同。GSX-S1000主打的NK造型,發動機和曲軸箱較多裸露,采用了個性化較強的異形頭燈,而且刻意内縮,再加上渾身張緊的線條、置高的油箱、揚起的尾翼、短促的消聲器,整車輻射出強烈的質量前移味道,如同猛獸收緊筋肉、随時彈躍撲擊!比較而言,GSX-S1000F則采用了較大的導流罩,讓車體呈現流暢優雅造型;經典的雙眼頭燈和流暢的風擋,賦予GSX-S1000F更多的跑車味道,同時為騎手提供更實用的防風保護。

标準版和強化版

出于騎手實際功能需求和降低價格的考慮,廠家在推出新車時,往往會減掉部分非核心功能,以此減輕重量,當然最主要的是降低售價,以提高性價比和市場競争力。不過,對于經濟能力比較強、強調功能至上的騎手來說,他們對價格不是很敏感,但對摩托車的功能要求很苛刻,因此廠家除了推出标準版之外,往往還會再推出強化版,即對照車型的用途,進一步增強關聯功能,更好地匹配車型的定位。

★寶馬R1200GS和R1200GSADV

提起探險車,寶馬GS是繞不過去的經典車型。2013年,寶馬更上一層樓,推出了全新一代的R1200GS,“拳擊手”破天荒地從空冷時代挺進液冷時代!

毋庸諱言,就動力性能而論,在競争對手杜卡迪、雅馬哈的液冷發動機面前,原有的風冷“拳擊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改革首先從發動機開始,寶馬工程師着力改進冷卻系統,将之前的風冷改為液冷。有了高效的散熱系統後,寶馬工程師放心大膽地強化“拳擊手”的動力輸出,強化壓縮比,從之前的12.0:1提高到12.5:1,安裝在進氣口的噴咀調整了位置,讓汽油盡量呈直角噴射,再加上新引入的湍流系統,由旁路提供空氣,實現了油霧與空氣的充分混合,提高了燃燒效率;調整進氣系統,汽缸頭上的進氣道從以前的水平方向改為垂直方向,再配以52mm口徑的扼流閥,優化充氣效率……經過深度改造後,液冷“拳擊手”的動力性能顯著提升,最大功率達到92kW(7700r/min),增長了14%;轉速6500r/min時輸出最大扭矩125N·m,同樣超過了上一代。

車架方面相應調整,顯著提升了抗扭剛性,既增強了高速疾馳時的穩定性,又提高了轉向的準确度。R1200GS采用了新設計的鋼管橋式車架,後車架通過螺栓直接緊固;懸挂系統則是寶馬招牌式的Telelever+Paralever。輪胎方面,寶馬首次運用120/70R19和170/60R17前後胎,再加上延長的搖臂,提高了牽引性能,特别是R1200GS行經粗糙路面時,輪胎仍然能夠有效把動力轉化為摩擦力傳遞給路面。

盡管寶馬GS家族曆史已經超過30年,但在最新一代的R1200GS身上,看不到絲毫的歲月風霜,恰恰相反走在了時尚的最前沿,包括采用了電子油門、駕駛模式、動力輸出模式、巡航控制系統、自動穩定控制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等,是高度智能化的機器!

盡管新一代R1200GS很強大,但是仍有超越者,這就是R1200GSADV!

R1200GSADV與R1200GS相比,前者除了擁有後者的所有配置之外,更具備了超強的挑戰絕地、征服困難的能力,因而更好地呼應了探險車的身份:鋁合金油箱可充入30L汽油,比R1200GS足足多出10L,實現了超強的續航能力,徹底解除半路斷油的後顧之憂;懸挂系統的前後行程分别達到210mm和220mm,都比R1200GS多出20mm,消化颠簸沖擊能力極強;最小離地間隙增加,翻越複雜地形的本領更出色;大一号的風擋、可調節的後制動踏闆和換擋杆、可傾斜角度的舒适車座、寬大的拉力車腳蹬……各種精雕細琢、精心呵護的精彩細節,讓騎手在确保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勢如破竹般攻克艱難險阻!

相鄰轉化

無論是造型風格變化,還是推出标準版、強化版,都是在同一類型中增加變化。其實,有的摩托車類型之間有着天然血緣關系,這就為相鄰轉化的跨界提供可能,比如都定位于公路行駛的跑車和街車。

跑車和街車的轉化,其實是個跑車“弱化”過程。衆所周知,跑車的動力裝置強調高轉速大功率,轉向幾何設置要求迅捷響應,在賽道和路況良好的公路上疾馳時,給騎手酣暢淋漓的運動快感。但是,公路不是賽道,騎手不是賽車手,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跑車“弱化”為街車更加實用—一方面,繼承了跑車的血液因子,能夠為騎手提供刺激和樂趣;另一方面,由于動力強調中低轉速輸出,人機三角設置不再那麼咄咄逼人,乘騎舒适性顯著提高。

★寶馬S1000RR和S1000R

作為寶馬旗艦跑車,S1000RR武裝了排量為999mL的并列四缸發動機,采用了80.0mm×49.7mm的缸徑和沖程,缸徑沖程比達到1.61,屬于典型的高轉速賽車發動機。盡管缸徑寬達80mm,但是受益于優化的設計方案,因此發動機在曲軸部位的寬度約為460mm,總高則控制在560mm以内,結構相當緊湊,重量不到60kg,跻身質量最輕的1000mL級并列四缸之列。同時,寶馬工程師借鑒了寶馬F1賽車,采用钛合金進氣門和排氣門,并由輕巧的單凸輪驅動,從而将氣門機構的運動質量控制在極低的水平,響應性極佳。2016款S1000RR的發動機在BMS-X電子燃油噴射系統的伺服下,可以輸出最大功率146kW(13500r/min),比上一代多榨出4kW;最大扭矩同樣增加,現在達到了113N·m(10500r/min)。這顆并列四缸呈現強烈的高轉速嗜血狼性,市售版轉速紅線定在14200r/min,而實際上可以跑得更快;在轉速9500r/min至12000r/min時,扭矩維持在110N·m以上!

作為弱化版的S1000R,胸膛内奔騰着來自超級摩托車S1000RR的并列四缸,缸徑、沖程、排量等都相同。但是,S1000R定位為超級NK,新的定位意味着新的動力特性—為了提高中低轉速時充氣效率,汽缸頭的進氣道重新設計,氣門升程曲線做了修改;發動機電子管理系統作了修改,内嵌防爆燃控制模塊,配上新的點火線圈……修改後的并列四缸,最大的動力特點就是中低轉速時動力得到增強。氣焰嚣張的S1000RR,定位于競争白熾化的賽道競技,是典型的瘋狂高轉速;S1000R的動力更加适合日常騎行和公路行駛,最高轉速降低了2000r/min,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來得更早;中低轉速範圍内扭矩更強,特别是在7000r/min時,S1000R的扭矩比S1000RR高出10N·m;從6800r/min至11200r/min之間,S1000R的扭矩都維持在100N·m以上!換句話說,與賽道定位的S1000RR相比,S1000R更加适應現實世界,顯著增強的中低轉速扭矩,讓騎手在繁忙的公路、走走停停的街道,跑起來更加給力!

除了動力裝置和動力特性作了較大調整之外,S1000R的車架方面也相應作出變化。盡管兩者武裝的都是鋁合金橋式車架,但S1000R根據新定位重新設置了車架參數,後傾角和拖曳距與S1000RR相比,略微增加了0.8°和5mm;軸距也稍微延長,達到1439mm,比S1000RR多了22mm。這些微妙的設置,在保證S1000R準确靈活操控的同時,增加了行駛的穩定和舒适。此外,S1000R不再沿用S1000RR的攻擊型駕駛姿勢,而是設計了較低的座高、寬大的一字錐形車把、較低的腳蹬,這些都構成了自然舒展的駕駛姿勢,因此乘騎舒适性明顯提高。

無限跨界

還有一些廠商喜歡在基本結構相同的動力裝置和車架這一平台上,或者改變造型,或者優化動力,或者調整車架,從而推出具有親緣關系的系列車型。但是,這些“變身”過程中還是受到了較大的制約,即基本在同一類型中微調,或者在跑車-街車等相鄰車型中轉化。不過,本田的誇張做法讓我們倍感吃驚,因為這次大跨界變得沒有底線,同一平台居然橫跨了街車、探險車、踏闆車、巡航車等各個類型,這就是NC平台。

★NC平台

何謂NC平台?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量。

動力裝置:NC平台采用的是液冷、SOHC8氣門并列雙缸發動機,并由PGM-FI電子燃油噴射系統伺服,設計思路是低轉速強扭矩,在轉速很低時,騎手就可體會到加速的力量。根據市場的不同,這顆動力裝置的排量略有差别:其一是670mL,缸徑和沖程為73.0mm×80.0mm,最大功率38kW(6250r/min),最大扭矩62N·m(4750r/min)。另一款是745mL,這是因為缸徑略微擴大4mm。得益于增加的排量,動力性能有所提升,最大功率是40.3kW(6250r/min),最大扭矩為68N·m(4750r/min)。

傳動系統:負責傳遞動力的是匹配了雙離合器的6速齒輪箱(DCT)。基于雙離合器傳動系統,可提供三套換擋方式:D模式是标準模式,DCT根據速度來升到下一個擋位。S模式是運動模式,與D模式相比,升擋和降擋的轉速會更高些。MT模式是人工模式,适合于習慣傳統操作方式的騎手,換擋完全由騎手來掌控。

就像不同市場的發動機排量有所區别一樣,有的市場投放的是DCT版本,有的市場投放的是普通版本,有的市場則将兩個版本都提供給騎手選擇。

車架結構:NC平台采用的是鋼管鑽石型車架,并列雙缸在車架中大幅度前傾,從而将更多的質量分配前輪,且進一步降低整車重心,同時增強了車架剛性,支持爽快、準确的轉向操作。至于轉向幾何設置、軸距、車輪、懸挂系統等方面,則是根據踏闆、探險、街車等車型相應調節,以滿足不同車型定位的功能。

★跨界No.1:街車NC750S

如名所示,NC750S搭載的是745mL版本的并列雙缸。最新一代的DCT版本已經作了優化,現在S模式提供三種程度供騎手選擇,喜歡更高些還是更低些的擋位,由騎手根據自己喜好來定傳動系統的響應。普通版本由于沒有配置DCT,整車質量得到控制,重量輕了10kg,因此操控起來比較輕盈,同時售價也便宜不少。

NC750S與常規街車确實不太一樣,比如油箱位置上安裝的并不是油箱,而是容量達到21L的儲物箱,可以放得下一頂頭盔,這個空間對于街車來說還真是比較奢侈的設計;真正的油箱則位于車座之下,此舉有助于提高質量集中化程度,不過由于空間受限,油箱隻能裝下14L汽油。

★跨界No.2:探險車NC750X

總的來說,NC750X與NC750S基本結構相同,但由于探險車的定位,在車架設置方面有所區别,強調更好的通過能力和破損路面的乘騎舒适性。

比如,NC750X的懸挂系統仍然是41mm正立式前叉+單筒減震器,但為了應付土路和破損路面,行程明顯增加,前部從120mm增加到154mm,後部從120mm增加到150mm,吸收沖擊、消化颠簸能力有效提升。同時,最小離地間隙從140mm增加到165mm,因此NC750X的通過能力強于NC750S。

★跨界No.3:踏闆車NC750D

大型踏闆車雅馬哈T-Max535、本田SilverWing600、比亞喬X9500、鈴木SkyWave650等發動機的排量都超過了500mL,功率介于20kW~50kW之間,最高速度可以輕松突破150km/h,完全颠覆了乖乖“綿羊仔”的形象,不但繼承了城市代步和通勤便捷舒适的優勢,而且把功能拓展到中長途旅行、巡航兜風等。

NC750D進一步偏向于跨騎化:745mL的并列雙缸,驅動NC750D跑到170km/h的極速;堅固的鋼質鑽石型車架,精心推敲的轉向幾何設置,50/50的前後質量比,再加上安裝了雙彎閥的昭和41mm正立式前叉,讓NC750D無論是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還是在彎曲連綿的公路,操控起來都輕松靈活。此外,17英寸的鋁合金輪辋、120/70和160/60的前後輪胎、320mm大型碟盤+2活塞卡鉗和240mm單盤+單活塞卡鉗的制動等配置,都與同級别的跨騎車相同,因此這隻“綿羊”操控起來給人更多的跨騎車感覺。

★跨界No.4:巡航車CTX700N

跨上CTX700,第一個感覺就是車座設計得很低,上車下車非常輕松。坐上之後,個子不高的騎手雙腳也能安然着地。顯而易見,僅為720mm座高增強了騎手駕馭的信心,特别受女騎手和新手的歡迎。這一優點,來自于本田修改了NC700的鋼管鑽石型車架,刻意降低了車座支架的高度,從而讓CTX700的座高,比NC700足足降低了70mm。

由于車座低矮,同時騎手腳蹬安裝得比較靠前,車把則高置且後掠,從而構成了舒适的人機三角,豪邁、惬意的駕駛姿勢構成了巡航風格,騎手長時間行駛不容易疲勞。

CTX700N的動力裝置來自于NC700,相對于超過220kg的淨質量來說顯得偏弱了些。不過,本田刻意強化了CTX700的中低轉速扭矩,最大扭矩62N·m爆發時,轉速僅為4750r/min。發動機的運轉很平穩,特别是精心設計的平衡軸,有效消除了并列雙缸的振動,讓旅途變得更宜人。據測試,CTX700從靜止加速到100km/h約需6s,0~400m加速則耗時14s,極速可超過180km/h。

結語

套用一句俗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既要眼前的苟且,也要胸懷詩和遠方。

盡管騎手向往自由個性,但騎手同時也是活生生的社會中人,有生活的瑣屑,有金錢的煩惱。

必須承認這些,你才能理解廠家的“共享平台、一體多用”的良苦用心,才能學會妥協和平衡。

無論是造型風格的變化,還是同步推出标準版本和強化版本,又或者是類型轉化、跨界,廠家的思路很明确,就是盡量榨取同一平台的潛在價值,具體做法就是在基本相同的動力裝置和車架結構的基礎上,通過修改設置、調整配置、優化造型等措施,讓同一平台的不同車型呈現不一樣的風格、不一樣的性能,以讨得不同騎手的歡心。

此舉利弊均沾:從有利的角度來說,同一平台推出不同車型,比每個車型都自行研發平台,成本明顯下降,可以幫助控制售價,提高性價比,增強摩托車的市場競争力。從弊的角度來看,同一平台決定了不同車型之間的血緣關系,如果在修改調整方面不下功夫,甚至隻是簡單地換個噴塗花色、把鋼絲輪辋換成鋁合金鑄輪、把鼓式制動換成碟式制動,那将導緻性能相似、面目雷同,這正是自由個性的大忌!

歸根結底,如何舞好這把“雙刃劍”,關鍵在于度的把握,讓“共享平台、一體多用”既豐富産品又降低成本,實現廠家、騎手多方共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