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看起來有點美?
說到現在手遊圈内比較火熱的關鍵詞,跨界合作肯定會位列其中。現在一個手遊産品如果沒什麼跨界合作案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人氣手遊。但是優質的合作方就那麼幾個,就跟優質IP一樣,一個不小心就被别人先占了位置。這時候有合作方主動上門,說自己想要和手遊搞個跨界合作,而且手遊開發商運營商的付出幾乎是零成本,是不是很吸引人呢?
而當很多人食指大動的時候,也許就已經進入了别人的圈套之中。
前段時間有不少人氣手遊開發商表示,自己就遭遇了“假跨界合作”—中間商自己上門,然後大談自己的成功合作案例,以及與相關廠商之間的“過硬”的關系。
最後這些中間商就提出,可以免費幫手遊與知名廠商牽線搭橋,手遊開發商這邊隻要提供一些禮包,就能完成這樁跨界合作。
對于手遊開發商這邊來說,這種合作看上去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買賣,于是乎他們砸出了各種禮包,将其交給中間商。期間中間商也會時不時提供給手遊開發商這邊跨界合作的相關證據—比如什麼地鐵廣告和印有禮包碼的飲料瓶等,以證明自己正在做事。
目前為止,看起來一切很正常對不對?但是如果手遊方去查一下這些禮包的激活率以及在合作開啟之後,手遊的注冊用戶有沒有增加,那麼就會發現禮包激活率極高,而注冊用戶卻并沒有顯著提升。這顯然與正常邏輯不符。那麼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想要撿便宜就中招了
為什麼說好的跨界合作,感覺卻在什麼地方有點不一樣?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中間商這邊。中間商在忽悠到了禮包碼之後,就會轉頭将這些禮包碼全部挂到淘寶等交易平台中去,以低于禮包自身價值的價格賣出去。由于這一産業鍊實在已經過于成熟,以至于很多玩家要深入體驗某一款遊戲的時候,首先就是跑到淘寶上去找遊戲禮包以及各種所謂的“首充号”。但是這樣的玩家通常本身就已經是遊戲玩家了,所以他們兌現禮包的行為并不會為遊戲本身帶來什麼新鮮客流量。
在此過程中,誰是受害者?看起來誰都不是。手遊方貢獻的隻是數據,并沒有出哪怕一分錢、玩家以很低的價格買到了高價值禮包、中間商狠狠賺到了一筆。雖然看起來誰都沒有受到損失,但是就是讓人不爽。
不爽怎麼辦?很多手遊方幹脆就拿起“封”字訣,既然這些禮包隻能通過交易平台買到,那麼隻要按圖索骥把激活禮包的玩家給封号不就完了?但是這樣于事無補,且公司聲譽會受影響,還會直接導緻玩家流失。
于是乎,很多手遊開發商隻能一邊不爽一邊在遊戲裡刷屏,警告玩家不要使用非法渠道獲得的禮包碼,但是又無法對已經使用了的玩家實施真正有威懾力的懲罰。
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隻要發生了一次,就不會發生第二次了。在手遊方中招了第一次之後,中間商會通過“友情推薦”,将其介紹給其他圈内好友,大家一起痛宰肥羊。甚至還有手遊方在受騙之後,渾然不覺,又将中間商介紹給其他手遊方的事情發生。誰能搞清楚,下一次主動上門要搞跨界合作的人,背後到底是誰在操控呢?
騙子為什麼能屢屢得手?
那麼,為什麼這些專門盯着手遊方的騙子能屢屢得手呢?原因很簡單:
除了上文提到的手遊方不需要為此支付費用,所以有一種“不做白不做”的心理(很多廠商就是因為不需要支付合作費用,所以不用簽訂合同,導緻就算東窗事發,也難以追責)。另外還在于跨界合作更看重品牌曝光,手遊方對數據量化提升訴求不強烈,很難及時發現問題,甚至有些人發現了為了不擔責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不知道。
此外,這些合作模式通常會安排在手遊開發商觸及不到的地方,比如手遊開發商明明公司開在廣州,中間商卻以“我認識南京地鐵的老大”為名,把所謂的“合作地點”搞到南京地鐵去,事後再給幾張PS過的照片交差。對此,手遊方往往不會親自跑到現場去看,以至于很多開發商恐怕至今不知道自己已經受騙。
結束語
其實隻要在淘寶輸入“手遊禮包”四個字,就會出現一大堆的手遊禮包,涵蓋市場上絕大多數人氣手遊。很多玩家總以為,這些禮包的流出是因為手遊方自己有内鬼,但其實很多人恐怕的的确确冤枉了人家。畢竟誰能想到,如此精明坑玩家沒商量的手遊方,有一天也會被職業騙子給玩得團團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