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并不是小米年
2015年,對于小米來說,絕對不是什麼風光的年份,盡管小米手機超過了7000萬台出貨量。2015年初,小米5臨陣“變身”小米Note;受制于骁龍810發熱的問題,手機産品的銳氣受挫;小米Note因銷量不佳而産線砍單的傳言;紅米Note2屏幕的誠信危機;小米空氣淨化器被曝APP數據作假;今年年初,上海公布檢測結果說小米1代空氣淨化器不合格。小米的問題層出不窮,手機銷量的光輝難掩其内裡的虛弱。
增長變緩,手機不是救贖
雖然從總體來看,手機還是小米最靠譜的業務,但是在成長接連遭挫之時,手機業務也開始出現疲态。首先就是産能始終經不起考驗,雖然近年來小米一直嘗試開放購買,但是在一款新手機上市時,“買不到”依舊是主流。其次就是小米手機本身利潤率奇低,隻有2%左右。盡管小米不止一次宣稱自己要做旗艦機,但市場對小米這個品牌有了約定俗成的印象,對小米旗艦機反應冷淡。再加上華為、樂視、OPPO和vivo等廠商都在對小米步步緊逼。這時候,小米想要找到一個新的成長點,也在情理之中。
四處發力,小米生态圈靠譜嗎?
為了解決自己可能即将出現的危機,近年來小米的觸手也是越伸越長,手環、空氣淨化器、智能血壓儀、攝像頭、活塞耳機、移動電源和VR,甚至插線闆都有所涉及。小米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自己的技術和資源優勢,走薄利多銷路線。一條産品線不夠,就在其他領域創造一個新的“小米手機”式傳奇,慢慢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甚至不惜為此倒逼供應鍊,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來強制性壓縮成本。
但是,想要重新複制一個“小米手機”的成功談何容易?小米除手機之外,其他産品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狀态之中,雷聲大雨點小。而究其原因就是這些産品的市場都沒有達到爆發點,再加上小米系産品的質量問題層出不窮,不少人都對小米打上了一個問号。
所以,雖然小米在積極建設自己的生态圈,但是這個生态圈是“大”還是“小”,恐怕還很難說。
談危機,其實小米距離危機還很遠。目前來看,小米雖然意識到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卻沒有找到合适的“第二個籃子”。而小米未來的成敗,也許就取決于第二個籃子是否能夠在第一個籃子腐爛之前适時出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