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隻是乍一看很美
4月12日,共享充電寶企業“來電科技”将競争對手“街電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專利侵權”。一場糾紛,揭開了共享充電寶領域的市場争奪。據公開數據統計,從3月31日到4月10日這10天時間,充電寶領域共有5筆融資,融資金額逼近3億元人民币。有投資人透露,至少還有數個新玩家準備入場。雖然生長于共享經濟的黃金時代,但共享充電寶的現在和未來仍然不算明朗。
手機充電,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用戶數接近50億,中國已經超過13億,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裡或辦公室以外,國内存量的充電寶有20多億個。在今天,共享理念已經擁有了廣泛的用戶基礎。于如今的中國消費者而言,共享經濟不再是一個陌生詞彙。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人民币,增長率為73.3%。與手機充電需求相悖的是充電寶本身不小的體積和重量。現在人們生活講求輕便快捷,誰也不想出門還帶上一個笨重的充電寶。
這樣看來,共享充電寶可能比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更健康。第一,充電寶的成本比單車更低。同時,因為使用場景在半公共場所,甚至是商家店鋪裡面,自然損耗程度較低,維護費用也比較低。第二,共享充電寶行業受到的政策影響也相對較小。
但是,這一模式果真如此完美嗎?
與商戶合作,是共享充電寶的主流使用場景之一,但從體驗端來看,其實并不十分美好—即使主攻大場景的共享充電設備也面臨着使用頻次的考驗。有調查人員發現,即使坐落在流量巨大的購物中心,機櫃式共享充電寶也談不上“熱鬧”。
這正是擺在共享充電寶行業面前的挑戰—如何培育起用戶習慣,進而提升使用頻次。以共享單車為例,在供給規模足夠大的時候,必須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擁有的東西就可以變成共享的基礎。充電寶是一個道理,要先解決的是供給端的規模化的問題,從而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
此外,資本的顧慮也是制約其發展的絆腳石。資本的顧慮主要在風險上。因為目前來看,共享充電寶行業中還存在着許多難以規避的風險和壓力,伴随風口的往往是愈來愈大的泡沫。
第一,整個行業面臨着技術變革的風險。業内需要考慮的有兩重風險,一是電池技術的變革升級,手機電池電量擴容到能滿足用戶電量需求,或者更便宜、更輕便與容量更大的充電寶被推出時,充電寶租賃市場會不會變小?二是充電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後,充電寶的使用場景會不會被進一步蠶食?
第二,存在着産品替代性危險。充電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在大小應用場景裡這種需求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尤其在小場景裡,共享充電寶很容易被充電端口消滅,也可能被店家自己準備的免費充電寶或租賃充電寶所替代。
第三,老生常談的盈利模式—廣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共享充電寶創業者眼中,廣告收入是未來重要的現金流之一,但它的價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以機櫃式充電寶為例,這和線下的分衆傳媒等媒體的差異性并不大,競争同樣很激烈。當然,手機數據的安全性,也始終是共享充電寶行業繞不開的問題。
未來,繞不開的資本持久戰
不可否認,共享充電寶這個準入門檻低,投入成本少,盈利模式清晰的市場已然硝煙彌漫。
在筆者看來,這将是場持久戰,想要沖到最後就必須備足“兵馬糧草”。而共享充電寶市場未來能跑出來的企業至少要具備以下三個特征。
第一,切入消費者端的模式要足夠的輕,包括取消借和還,以及去除押金等方面,門檻越低越好,要讓消費者更自然地進入新的消費場景中。第二,從團隊本身來考量,既要兼具地面運營能力,也要兼備産品本身的技術能力。共享充電并沒有看上去的那麼簡單,裡面也存在許多産品門檻,包括電池穩定性和連接性等。第三,除了本身團隊之外,也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和它一起形成生态團體,比如招募城市合夥人,搭建出整個體系,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共享充電寶的資本持久戰要分為“持久”和“戰”兩個點來理解。首先“持久”是必然的。任何企業從開始創立到IPO,都至少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沒有一家公司敢說自己能在一兩年時間裡就能占領整個市場。另外是“戰”的部分。企業們都不希望看到把資本“燒”在過去出現過的補貼戰裡面,而是希望把資本用于技術改進合産品改進,放在服務于消費者本身上,而不是“燒”在對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