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魏雅君:感悟醫理

魏雅君:感悟醫理

時間:2024-10-31 01:11:26

文·圖/魏雅君

激情醫家蘇叔陽

蘇叔陽,當代著名劇作家、文學家、詩人,創作了諸多國内外廣為流傳的文學著作并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華表獎等獎項,而我則視他為“醫家”。

1978年,那時我剛剛調到河北任丘,在華北石油會戰指揮部總醫院做醫生。當時,剛剛粉碎“四人幫”,正是撥亂反正的關鍵時期,國家可謂百廢待興,百業待舉,中醫是存是廢,何去何從,有很多争議。作為學中醫,用中醫,以中醫為職業,視中醫為事業又時值中年的我,心中既充滿了期待和憧憬,又有難以排解的擔心和憂慮。正在我“心事浩茫連廣宇”時,竟然如願以償,驚喜地“于無聲處”聽到了驚雷。1978年底,蘇叔陽先生創作的話劇《丹心譜》問世了。

《丹心譜》講的是“文革”時期老中醫方淩軒,不畏艱險,帶領科研團隊突破“四人幫”的阻撓和破壞,悉心研究防治冠心病新藥的故事。蘇先生的劇作,不僅是對政治禁區的突破,而且以廣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提出恢複和發展中醫藥學這個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問題。這部劇就像一枝報春花,讓廣大中醫藥學從業者看到了中醫藥的未來和希望,也鼓舞了一大批青年人獻身中醫藥學的熱情。這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也讓我對蘇先生的才學、智慧和勇氣欽佩有加。

調入北京中醫藥大學後,我有幸結識了曾在那裡任教的蘇先生。随着了解的逐步加深,我和蘇先生的交往也越來越多。我們常常能從哲學視角切入中醫,并且常常能發醫家所不能發之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蘇先生認為,中醫和中國傳統哲學密不可分,是中國傳統哲學最優秀部分的全體的綜合的表現。現在,這個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所證明,為越來越多的中醫學者所接受,特别是對那些認為中醫僅僅是治傷療疾的“小道”、“小術”的觀點給予了及時的匡正。

再比如,大多數人認為,中醫應尊重并由理性引導而摒棄感性,而蘇先生則認為,中醫需要激情。這個觀點,大多數人初看之下,可能不以為然,認為醫家看病需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假如看病也跟着感覺走,就似乎是盲人瞎馬了。但蘇先生說:“一個中醫家隻是理性的,而缺乏對病人的那種激情,對疾病的那種自我感覺的激情,也不會成為很好的醫家。”

想想現在一些醫生,對待病患冷漠無情,一個上午能看幾十甚至上百;開處方更是随心所欲,反正醫不好也醫不壞;對病患缺乏起碼的熱情與關懷,完全忘了大醫精誠的古訓。蘇先生的這段話說得何等精辟!

蘇先生獨到的思想、精辟的語言,逐漸得到中醫藥學界的關注,如今他已不再僅僅是作家、文學家,而且已成了活躍在我國中醫藥界的名人。

事實上,蘇先生曾三次罹患癌症。1994年元宵節後的第二天,他第一次被确診患上腎癌,并切除了左腎;七年後,2001年7月,他正在參加中、法、俄等多國文學藝術家詩歌朗誦會時,突然大口吐血,經診斷,癌症複發,癌細胞轉移到肺部,他為此又失去了一半左肺葉;2003年,脾髒又發現腫瘤,他為此做了大劑量的放療。

一個普通人,連續三次面對死亡的威脅,即便不被擊垮,也會被吓傻了。然而,又一個十年過去了,蘇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維敏捷,說起話來妙語連珠,聲如洪鐘,并且頑強并快樂地工作與生活着。他對生命的熱忱,對科學的執着,對社會負責的精神毫無半點衰減,依然活躍在公益與文化戰線,依然在為我國的中醫藥事業鼓與呼。

所以,在我看來,蘇先生是真正的醫家。

為醫常存恻隐之心

宋代範仲淹說:“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良相良醫的共通之處在于,這兩種職業都與百姓的疾康生死息息相關,良相從總體上解決百姓的生計問題,醫生則從個體上解決人的身心疾病。所謂“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二者做好了,其中都有大功德。如何做得好?我以為首要的就是常存恻隐之心。作為醫生,要有仁心,施仁術,普濟衆生。

庸醫治駝的故事流傳甚廣。古有醫生自誇可以治駝,也就是俗稱的羅鍋。早上送來,晚上筆直如箭。真有人信了,于是來治,庸醫用兩塊門闆夾住患者,在上面又踩又跳,晚上駝背真直了,而病人也死了。大多數人把這個故事當笑話聽,我卻覺得應該算寓言,應該引發我們對某種現象的思考。這個故事裡透露出的醫生為利益泯滅良心後的冷酷令人不寒而栗,或許現實中沒有這樣治羅鍋的,但是看一些醫生的治療措施,簡單粗暴,對病人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态度,與這個庸醫有本質區别嗎?似乎是沒有。

一個真正的好醫生,絕不會輕視忽略患者的性命。即使從醫一輩子,也離不開一個“慎”字。清代名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曾對子孫遺言:“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一代醫學宗師尚且如此感受,我等後輩又怎麼敢掉以輕心呢?真正的醫者,人後用功之深令人難以想象。比如近代著名的中醫臨床家、教育家丁甘仁先生,白天出診,晚上則要讀書,每每至深夜方才休息,背誦《醫宗金鑒》等古書更是他的必備功課。他也帶出了幾個得意門生,如秦伯未、章次公。秦伯未後來出了本書《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請他為書做序言,他不無感慨地說:“醫非學養深者不足以鳴世。”

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徜徉,必須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定力。這份定力哪裡來?———來自對病者傷痛疾苦的“不忍之心”,由不忍之心而發大願心,這是醫者自我奮發的動力之源。

所以中國古代的大醫,基本上都有無數體恤患者疾苦的案例。比如前面提到的丁甘仁先生,不僅醫術高超,足為後輩楷模,而且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窮人看病常常免去診金,對于特别窮困的還贈送藥物,施粥舍衣捐橋修路,幫助醫院和慈善機構實屬家常便飯,他還興辦義學、養老院和育嬰堂等。

醫生的職業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們可以大開方便之門,無私地幫助别人。隻可惜,當下卻有些醫生利欲熏心,忘了自己的責任。眼中隻把職業當做謀生手段,心中沒有對患者的恻隐之心,從而使得醫患關系不斷惡化。

當然醫患關系的惡化也不能僅僅歸于醫生醫院一方,醫學的技術壁壘從古至今一直很高,醫患之間的溝通也不容易。如果說出來大家都明白,那麼溝通起來也方便,反之,即使醫者有仁心,也不容易被理解。

醫生和教師兩種職業曆來比較特殊,或是針對身心,或是針對靈魂,都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道德操守,如果僅僅以謀生的态度對待之,必然誤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仍想呼籲:醫者,仁術。讓我們用愛心去對待每一個患者!這也是我一生行醫始終謹遵之道。

——摘自《魏雅君博雅齋劄記》

魏雅君著名中醫學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專家,長春中醫學院首屆中醫畢業生,從事臨床、教學、科研近50年。發表有價值的論文40餘篇,著作多部,系我國第一部《中醫男科學》編委、撰稿人,中醫藥學專業教材《中醫學基礎》副主編、編委,女性系列叢書《女人一生平安》主編,對腎病的研究曾獲科技進步獎。曾應邀出訪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阿聯酋、哈薩克斯坦、泰國及東南亞地區講學、考察訪問,被譽為“杏林女傑”。

臨床擅長治療疑難雜症,尤擅治療不孕不育生殖障礙性疾病,對婦科疾病的治療有着豐富的經驗,對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不孕症、月經病、急慢性盆腔炎、輸卵管不通、子宮内膜異位症、子宮肌瘤、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等治療療效可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