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道口南大街是北京内城風貌保護最完好的區域之一,街兩側保護院落、名人故居、文物保護單位比比皆是。在它西側的南鑼鼓巷更是以豐厚的胡同底蘊成為了北京市的文化地标之一。随着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北京的發展,在這兩條街的周圍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以老北京文化為背景的餐廳、住宿、購物、娛樂等旅遊設施,吸引着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但如果說那些旅遊設施中曆史最早、北京文化最悠久的,還要算是連通那兩條街的闆廠胡同中的侶松園賓館。這座賓館就沉浸在這老北京文化的海洋之中,長在老北京的記憶裡。
身居胡同情未了
侶松園這塊地方有着說不完的老北京記憶。它的東邊有明清兩朝順天府學(現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西邊是700多年前元大都時期的道路南鑼鼓巷,南邊有北京最早的綜合性國立中醫類綜合醫院北京市中醫院,北邊中央戲劇學院前身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曾走出過姜文、陳道明、鞏俐、章子怡等知名影星。
侶松園所在的闆廠胡同,街道不寬,且并不筆直,也可能就因為這個形狀吧,在乾隆年間的北京地圖上這裡叫做“闆腸胡同”,宣統時期才改為“闆廠胡同”。要說起這條胡同的知名人士,瞧過電影《火燒圓明園》的觀衆一定會清晰地記下那解氣的一幕:一位将軍為了大清國的尊嚴,在議和大會上暴打英國公使,那位将軍就是顯赫一時的僧王僧格林沁,侶松園就是在他府邸的一部分上改建而來的。想當年僧王爺在八裡橋痛擊英法聯軍,雖最後以失利收場,但當時戰場之慘烈讓當年的侵略者膽寒,一名法軍在他的日記上寫到:“如同潮水一樣穿着黃馬褂的八旗兵,倒下一批就又上來一批……”可惜的是僧王爺沒有倒在侵略者的槍炮之下,卻殒命于當年剿滅太平天國的成名之地山東,被另一支名不見經傳的農民起義軍撚軍所殺。同治皇帝還親自來到這裡為僧王緻祭,并設顯忠祠(僧格林沁祠)。可惜的是民國之後,僧王後人在蒙古的封地收不上來地租,又有大量族人需要贍養,無奈,隻得于1920年把王府分割賣掉。
僧王府的一部分還曾賣給了我國著名的文物專家、清史專家、戲曲研究家朱家溍先生的父輩。朱先生從1934年住到這裡,到2003年辭世一直都在這裡居住,他還饒有興趣地在院内選了“八景”,即:太平雙瑞(上房階前兩棵太平花)、玉芝呈祥(花下多白菌,即俗稱狗尿苔)、壺中天地(葫蘆棚)、香雪春風(兩棵老丁香)、紫雲繞徑(甬路兩側植紫色牽牛花)、映日金輪(葵花)、槐窗月色、紅杏朝晖。
僧王府的第一部分則在解放之後被政府買下,改作機關宿舍。1980年伴随着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大潮,侶松園賓館正式成立了。它是北京市當時最早的涉外賓館之一。賓館得名于賓館内兩株形同伴侶的松樹,現在雖松樹由于1990年賓館的改造也不複存在,但“侶松園”這個響亮的名字已成為北京賓館界響當當的一面招牌。改造後的侶松園建築風格與文化意境仍保持原有底蘊,現在的侶松園平房與二層樓相間,58間客房,是北京四合院風格賓館中客房數量最多的一家。
1侶松園的總服務台古樸大氣。
2院裡前一天舉辦婚禮時的喜字依然完好如初。
賓館處處雅趣多
從人流如潮的南鑼鼓巷,步入闆廠胡同的西口,好像進了另一個天地,人少了、音息了,胡同裡少了遊客,多了居住的身影,耳邊的除了讓人聽起有些含混的老北京話之外,時而還有傳來老式28自行車清脆的鈴聲,你會覺得比起喧鬧的鑼鼓巷,這裡才是真正的老北京。一進胡同口右手邊你就可以看見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僧王府的牌子,可惜這裡現在條件所限,無法進裡面參觀。僧王府斜對面的19号院,那裡曾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個朝鮮大使館的所在地。繼續往前走過多半個胡同就到了侶松園賓館,可見當年僧王府的規模。
侶松園大門的格局為廣亮大門,雖不如王府大門排場,但也足以顯示出賓館的氣派。大門兩側的八字影壁,像大雁的翅膀,聚攏着來自四方的賓朋。一進大門,迎賓的吳師傅就會親切地過來跟您打招呼。吳師傅是老北京,家一直就住在交道口地區,對周圍的環境了如指掌,對老北京的故事如數家珍。雖然吳師傅的英語不夠精通,但住店的老外即便是找大堂服務員做翻譯也喜歡跟他聊聊。
進入大堂,頭頂上的五爪金龍燈池,讓這裡看上去無比的華麗,每一位客人走到這裡都會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闆,有如步入了皇家的宮殿。大堂左側總服務台也與衆不同,四四方方一間中式的小屋,像老北京鋪面之中的賬房一樣。這也是老北京的講究,這樣的格局聚财不散财,最适合收納财物。總服務台後面牆上木刻四扇屏正中侶松園金字匾額為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題,在燈光的照射下爍爍發光。匾額下面是碩大的“招财進寶”銅錢,銅錢的含義是誰都懂得。
河南洛陽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雲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被稱作中國四大名花,這些名花都被镌刻在了侶松園大堂與中廳之中的屏風之上,這面屏風既彰顯了這裡的文化氛圍,又将賓館的内部與街道徹底地隔離開來,使賓館之中格外安靜。中廳是整個賓館的樞紐,從這裡往前可以到達客房,往左可以進入書齋,往右是賓館中最大的院落。中廳燈池中富麗堂皇的六棱官燈,讓這裡分外明亮。明亮的大廳中央地面上中式藍花的地毯,六把分賓主擺放的圈椅讓賓客有如來到了王府的會客廳。
中廳左手邊是一方書齋,在這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安排如此大片的讀書空間,看得出賓館的人文情懷。書齋内沒有慣常的椅、凳、案、桌,清一色的羅漢床。可能有人會問了坐在床上是否有些不雅?其實它在中式古典卧具中學問很多,羅漢床與榻是用來小憩的,是可以用來待客的。這樣一來侶松園的客人就可以在更為輕松、舒展的狀态下進行閱讀了,也可以約上朋友一起在床中間的小桌上擺上棋盤對弈一局。
中廳右手邊的院子約有百餘平方米,那裡是侶松園中最大的一個院子。這個大院子對于侶松園非同小可,平日裡那兒經常會給客人們提供欣賞京劇的機會,由于面積所限表演的一般多為文戲,雖然外國遊客們對于裡面的唱詞一竅不通,而那華麗的行頭,唯美的身段,和那他們從未聽聞過的發聲方式,還是把他們深深的吸引了。除了文藝表演之外,那裡還是舉行婚禮的好地方。采訪時正巧上一周那裡才舉行過一對外國年輕人的婚禮,院子裡到處都是剪好的喜字,透着一股喜氣。據介紹婚禮也非常奇特,小夥子是用人力三輪車自己從胡同口把新娘子接到婚禮現場的,而且婚禮也都是按中式婚禮的儀式進行的,讓那兩個外國人也圓上了自己婚禮的中國夢。
3書房内博古架上陳列精緻。
4書房内古典大櫃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對聯,透着淳樸的老北京民風。1衣帽架上的镂空雕花。
2一盞燭燈讓人感覺時空穿梭到了過去。
3衛生間的洗手池“年年有餘”的圖案寄托着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4推開客房的後門,一座幽靜的小院展現在賓客的眼前。間間客房有乾坤
如果從中廳一直再往前就進入了客房區了,那裡是大大的有乾坤呀!步入客房區的走廊,頂上的宮燈把天花闆上的彩繪照得分外鮮豔,一條條路徑出現在眼前。由于客房衆多,如果是第一次來又沒有服務人員引路,那錯綜繁雜的通道很可能會讓你迷路。穿行于迷宮一樣的通道之内,走不遠你的眼前就會一亮,一個雅緻的小院可能就出現在你的面前。石桌、石凳、花卉、翠竹,仿佛是從天而降的一座花園。這樣的小院,在侶松園中有三四個之多,客人們在賓館有了更多的休憩空間,使客人們不覺自己是生活在喧嚣的大都市之中。
走進客房之中,你會發現什麼叫老北京文化體驗式的住宿設施。一進門見老式的衣帽架就一驚,那件衣帽架在我的記憶中已經随着西裝與禮帽的出現絕迹了很久了。長方形的木架,上邊兩個角,有雲頭、龍頭、鳳頭之分,那是用來放置帽子的;而雲頭之間的一根橫梁,則是用來放服裝的,當年多寬大的衣服,直接往橫梁上一搭即可。侶松園中的衣帽架為了适應現代版的着裝,還特意在橫梁上安排了前後兩排挂鈎,烏黑的衣帽架讓人覺着古樸又不落伍。衣帽架上還有用于裝飾的欄闆,欄闆之上镂空雕刻着花開富貴、龍鳳呈祥等吉祥紋樣,煞是好看。
其實這衣帽架就隻是客房内最不值一提的小物件,其它的擺設就更是具有老北京的氣息了。屋中的衣櫃都是傳統的角櫃,不光櫃子全為實木傳統工藝,就連櫃鎖、合頁等零件也都是一色的老黃銅。客房中的桌子也是老北京的八仙桌子,桌子的兩邊各有一回圈椅,桌上的茶杯都是寫有“萬壽無疆”字樣的傳統陶瓷蓋碗,就連電熱水瓶上也是青花瓷的花紋,坐在圈椅之上,手中捧着蓋碗,邊吹邊品着,這時腦海中突然蹦出了一句台詞:“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呀。”
床當然是客房中最大的家具了。侶松園的床很多都是架子床,有的還在架子床的前面設置了暖閣,一股宮廷的氣息。這應合着中國傳統文化。古人的居室一般都比較小,而且有的居室中還設有暖閣,暖閣内還是床具,用于夜間睡眠的床具也是可以形成封閉空間的,如架子床和撥步床。架子床四周有圍欄,頂部有蓋,四周還有幔帳垂下,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聚氣、養神,還有極強的私密性,是最好的睡眠用具。
床前的床頭櫃都是烏黑的金漆矮櫃,上面或是描金或是鑲嵌,讓人不由得想去摩挲一下。轉身來到衛生間,那裡一樣有老北京的元素。侶松園衛生間中的面盆竟然是一個青花瓷的大海碗,碗内的圖案有的是百子鬧春,有的是年年有餘(魚),讓賓客整個起居都融入到老北京的生活氛圍之中。
侶松園的客房很多都有兩個房門,一個與通道相通,另一個則開在那别緻的小院之中。讓賓客推開不同的門進入到不同的空間,看見不同的旅伴。
餐廳中的北京味
餐廳是侶松園又一個讓大家體驗老北京風味的地方。侶松園餐廳的大門就在賓館大門的西側,進入大門發現裡面還有一道門,外面的大門隻是起到一個避風閣的作用,這也是老北京很多餐廳都使用的,這樣即便是外面北風呼嘯,新進來的客人也不會影響屋裡溫度的變化。避風閣内還有一個跟客房内一樣的古式衣帽架,這樣即便是你從大雨中進來也可以把雨具放在衣帽架上,不會破壞了餐廳内的環境。
進到餐廳的内部,一陣陣老北京文化之風撲面而來。餐廳的四壁上都是京劇的水彩畫,畫風簡潔,動作傳神,把戲内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為了方便不了解劇情的食客,在畫作的旁邊還用簡練的文字對畫作所表達的内容進行了介紹。餐廳内的家具都是中式的風格,四方的餐桌上藍底白花的桌布讓人不禁想到了沙家浜中阿慶嫂穿着的圍裙,圓角的吧台後面挂着的一塊塊小木牌讓人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鹹亨酒家。餐廳也為外國遊客提供了他們習慣的餐具,如這咖啡機和不鏽鋼的刀叉,卻一點也沒有影響到餐廳的内風格,與牆上那大大的福字也顯得十分和諧。進入雅間的老北京有的可能會流下眼淚,新北京人都覺得無比的新奇。雅間的四壁上也被老北京的黑白照片占滿:可以行駛馬車的長安街、走街穿巷的剃頭匠、空無一人的銀錠橋……這些北京過去的記憶,把你拉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當你還陶醉在時空穿梭之中時,老北京風味的炸醬面就已經端上來了。炸醬面可以說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北京面食,雖說它看起來簡單,但如果真正按老北京的作法還是要一番功夫的。首先是醬。在過去每個副食店都有零打的黃醬,這醬雖說是稀黃醬,可也是非常的稠,居民們買回家去先要瀉醬,第一可以讓醬充分分解,第二可以把醬中的沙子濾出。瀉好的醬要用放入大量蔥姜的油進行炸制,不管是肉炸醬還是素的,隻要什麼時候醬油泛出,那才算是炸好。而吃面的面碼也就更加的講究了。一般吃炸醬面要有8種面碼,面碼的種類主要有生熟兩類,生的有黃瓜絲、胡蘿蔔絲、水蘿蔔絲等;熟的則有白菜絲、芹菜絲、豆芽菜、青豆、黃豆等;當然生蒜是必不可少的。侶松園的炸醬面雖為了适應現代的飲食文化進行了一些改進,但足可以滿足那些追求老北京文化人的胃口。
走出餐廳的後門就直接進入了賓館中廳右側的大院,這也方便客人們享受早餐。侶松園就是這樣,客房、餐廳、書齋、大堂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如同在一個大戶人家落座,也如同一副緊密的棋局。每一部分都有老北京的故事,每一部分都有濃濃的中華風情。侶松園就是這樣建在中華文化之中,長在老北京的記憶裡。
5餐廳的後門隐藏在亭子之中。
6藍花的桌布上西式的餐具顯得那麼的和諧。
7餐桌上紙巾、醬油、醋、胡椒、鹽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