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古城。
在這個世界上,有個非常古老而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圍繞着城市建起的城牆,城市的曆史越悠久,城牆的曆史也就越輝煌。城牆從它的興起到消亡,經曆了4000餘年,延續時間如此之長,幾乎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4/5。曆朝曆代都耗費大量财力物力去修建城牆,足以證明城牆對于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人類史上築城最早的國家之一,幾乎所有城市都建有城牆,數千年來,中國先後修建了至少數千座不同等級的各類城池,創造了輝煌的古代城市文化,綿延不絕、自成系統、獨樹一幟,但大部分消亡于20世紀。目前,中國僅存不到十分之一的古城牆(有的僅剩遺址殘段),且有些處于瀕危狀态,故其價值愈顯珍稀。即便當物質意義上的城牆消失以後,城牆文化仍然肩負着解讀城市曆史的功能。城牆作為中國建築曆史最悠久的建築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階段性的産物,在未來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将不會再度興建。對這種文化遺産的關注,不僅是回顧,更是出于對這種文化遺産的一種敬畏和挽救。
城牆的緣起。最初,我們的祖先剛剛學會了制作和使用工具,他們也學會了在樹上搭窩棚或者在山坡上挖窯洞,這時候他們的房子還不夠堅固。為了防範野獸的侵襲,他們會用樹木和石頭等材料修建起來一座圍欄。再後來,群居的人們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小團體,為了區分各自的領地,他們也會修建類似的工事。所以,最早的城池的标志——城牆就出現了。
中國古漢字中的“城”字指的既是城牆,又是城市。因為古代建立城市一般都要先修築城牆,還要在城牆外修一道護城河。最早的城牆主要起防護作用,古人攻城或防禦的武器以冷兵器為主,而城牆對冷兵器有着不錯的防禦作用。護城河系指人工開挖、注入水的壕溝,它能夠作為城牆的屏障。古書《吳越春秋》中就曾經提過:“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什麼叫城?什麼又叫郭?原來,城不僅以牆為界用來區分城外和城内,城還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皇帝高官住在内城,平民百姓住在外城。城牆是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禦外侵防禦性建築。中國古代城市的城牆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牆體、女牆、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從建築的原材料分,分為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和磚石混合砌築多種類型。
中國城牆遍及大江南北,這些被保留下來的古城牆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陝西西安、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北邯鄲也還保留了一些,此外還有山西平遙、山西大同、山西晉中、湖北襄陽、湖北荊州、安徽壽縣、河南商丘、遼甯興城、雲南大理、雲南建水、雲南巍山、福建崇武、福建長汀、浙江台州、浙江衢州、安徽歙縣、安徽鳳陽、江西贛州、廣東肇慶、廣東潮州、四川射洪、四川阆中、四川南溪、重慶奉節、湖南嶽陽、湖南鳳凰、貴州隆裡、貴州青岩、山東曲阜、新疆喀什等等,北京豐台區的古宛平縣城也基本上還存在,此外還有衆所周知的北京故宮、沈陽故宮、中國北方的萬裡長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