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因生長地不同分為泥菖蒲、石菖蒲、水菖蒲,皆具有香氣,叢葉翠綠,葉形似劍,端莊秀麗。《本草圖經》曾這樣描述它:“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據傳,春秋戰國時期,鑄劍鼻祖歐冶子曾受到菖蒲的啟發,鑄就了“純鈞”寶劍。一陣風起于水波之上,那些直挺挺的葉子随風而動,如一支支寶劍紛紛出鞘,泛起一道道凜然的光芒。也難怪,有些地方的人會把菖蒲叫做“水劍”。
古人愛食用菖蒲。《抱樸子》中記載,周文王特别喜歡吃的這一口叫“菖蒲葅”,就是用菖蒲做成的腌菜。漢代已有詩雲:“石上生菖蒲,一雨八九節。仙人勸我餐,令人好顔色”;梁代江淹《采石上菖蒲詩》中雲:“冀采石上草,得以駐衰顔”,可見服食菖蒲以駐顔、長生,曾是一種很流行的觀念。《道藏》中甚至有《菖蒲傳》一卷,開頭即雲:“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還詳細叙述了服食菖蒲的方法。
古人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也離不開菖蒲。古人常用菖蒲釀成“菖蒲酒”飲用,尤其是端午,飲菖蒲酒或雄黃酒是一種習俗,五月初五甚至被稱為“菖蒲節”,那時還有在端午頭戴菖蒲的習俗,如古小說《風月夢》中描述揚州風俗雲,“那些村莊婦女,頭上帶着菖蒲、海艾、石榴花”;或者将菖蒲、蔥韭和艾葉捆在一起,做成老虎、人偶狀,後者代表即張道陵。端午這一天,亦可将菖蒲連帶韭菜、大蔥和艾葉混在一起放在門口、窗戶甚至屋頂上,其辛辣氣味足以讓鬼祟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菖蒲形狀類劍,亦有辟邪除祟之效。《燕京歲時記》雲,“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古代端午還有燒煮菖蒲水洗浴或擦洗身體的風俗。古人重視菖蒲,更看中的是菖蒲的藥用價值。
菖蒲除了可以食用外,古人對菖蒲的品性也相當推崇。菖蒲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因菖蒲“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而居“四雅”之首。遠在堯時菖蒲就受到人們的尊崇:“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日:堯韭。”據說堯韭生于農曆四月十四日,這菖蒲有了生日,便有了不朽的魂靈。修剪了根莖整了形,被文人雅士供在庭前案上,青翠挺拔勵志養神。李時珍認為,石菖蒲置一盆于幾上,夜間點燈觀書,能收煙氣,不傷眼睛;置星露之下,早晨取葉尖露水洗目,有明目之效。
養菖蒲也有學問,不能用河水和井水,要用泉水和雨水,最好是用一大缸存雨水,慢慢撇掉雜質,水純淨後再用來澆菖蒲;晚上放在外面接露水,早晨再搬到屋内。古人有《絕句》雲:“一窗涼氣如清霧,起看菖蒲葉上珠”,說的就是這種養種習慣。又石菖蒲喜洗根,常洗則葉細而秀。千萬不可近煙,煙熏則爛死;也怕凍,凍則苗槁。菖蒲養得好,活幾十年都不成問題。